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和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挥团结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作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就成了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本文在分析此种挑战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团组织进公寓的具体措施,让广大团员真正实现“一种身份,两个舞台”。
【关键词】高校团组织 公寓建团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6-0019-01
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界一直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把培养综合素质高、合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优秀大学生作为新时期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高校共青团组织由于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样一来,如何创新和发展高校团组织工作就成了每一个共青团工作人员的重要课题。
1 新形势下高校团组织面临的挑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管是高校学生构成还是学校教育模式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而这一切都对高校团组织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1 团员意识逐渐淡薄,团组织号召力下降
根据章建等对合肥工业大学的调查显示:有34%的同学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是一名团员;46%的同学对本班团支部工作持“无所谓”的态度;20%的人认为团日活动没有必要也很少有人参加,60%的人认为因学习忙等原因而很少参加团日活动[1]。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受各种思潮的冲击,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集体观念淡薄。
1.2 学分制弱化原始班级
学分制条件下,学生以课程为纽带,班级的概念随着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而逐步弱化,强烈冲击着以党组织和行政隶属关系设置的基层团组织的设置方式和组织形式。另外,由于上课时间的不一致,也导致以班级为载体的团日活动难以开展。
2 公寓建设社会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步伐的加快,学生公寓的环境氛围、公寓文化设施、公寓管理服务的质量以及公寓管理模式都对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高校的稳定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
因此,面对形势发展的需要,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与时俱进,调整工作部署,延伸团工作的手臂,更好地完成使命。
2.1 公寓建团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我院团总支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在校团委和院党委的领导下以引导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宗旨,以某一男生公寓为试点成立了“青年之家”团支部,对增强公寓团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充分发挥公寓团组织在学风、校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2.1.1 在组织建设上,突破传统的班团建制,在公寓建立团支部、团小组
一直以来,我们的班级建制是以专业相同、学习进度一致为原则建立的,而由于学分制的推行,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课,这样就打破了原来以行政班级集中授课的形式而组成新的自然班级[2]。由于自然班是以选修课程一致而聚到一起的临时班级,教学任务完成后也就自动解体了。与此同时,公寓则成了学生最集中、思想交流最多的地方,公寓建团也就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的新课题。对此,我院率先在全校成立了第一个“青年之家”公寓团支部,下设团支部书记(由专职团干部担任)、团支部副书记、宣传委员、组织委员以及四个团小组长。
2.1.2 在活动形式上,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体
在高校教育工作系统中,高校团组织作为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工作任务就是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和团的组织建设等工作,引导教育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团组织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将如何处理自身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呢?对此,我们院利用“青年之家”公寓团组织做了一些探索。
首先,我们将“青年之家”的指导思想地位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广大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其次,在组织建设上,“青年之家”团支部还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成立兴趣小组,并设立小组长,将校园文化的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以及趣味性融入各项活动中,在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有效地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
2.1.3 加强组织管理,建立考核机制
在高校公寓创建、发展学生自我管理组织,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管理为主动参与教育管理,又可以深化公寓思想政治工作[4]。在“青年之家”团组织的建立过程中,我们逐渐建立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制定了《公寓团组织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和各团干部的岗位职责,实现学生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同时定期评选优秀团小组和个人,通过选塑典型,影响和带动公寓团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2.1.4 正确处理班级团组织和公寓团组织的关系
随着弹性学分制的实施,有人认为“在弹性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方面,其重点是淡化班级,强化宿舍,逐步取消以班级为管理单位过渡到以宿舍为管理单位”[5]。但是,从高校目前的实际来看,现行的学分制还不是完全的学分制,班级的团支部建制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样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因此,在公寓建团的实践中,我们并没有弱化班级团组织的建设,而是以班级团组织为主要管理单位,负责团支部的基础性工作,如团员发展、缴纳团费、支部大会、推优入党等规范管理;以公寓组织管理为辅,积极开展同学们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多样的团日活动,两者各有侧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3 关于未来的探索
通过公寓建团,我们有效地解决了一些由于学分制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给基层团组织带来的问题,探索出了一些创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完成团关于逐步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这一目标,我们认为在高校团组织建设中应遵循“多种模式、多重覆盖”这一基本思路,通过公寓建团、社团建团、课堂建团等多种模式,适应高校改革的新变化和学生的新特点,实现多层面的覆盖。
此外,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各级团支部应利用网络构建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的网络思想阵地,开展生动活泼的网上教育、网络主页设计大赛等活动,充分利用好网络这样一把双刃剑。
共青团组织的活动是共青团组织生命力的体现,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实践,才能不断开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章建,秦广龙,刘梅.高校基层团组织工作现状调查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1,10:43-47.
[2] 杨建新.实施“公寓建团”,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新机制.思想理论教育,2003,6:61-63.
[3] 陈平财,王襄渝.高校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定位思考.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122-124.
[4] 韩广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的现状和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7(3):168-170.
[5] 李晓,王帆.高校院系学生公寓建团探索.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8:87-88.
【关键词】高校团组织 公寓建团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6-0019-01
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界一直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把培养综合素质高、合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优秀大学生作为新时期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高校共青团组织由于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样一来,如何创新和发展高校团组织工作就成了每一个共青团工作人员的重要课题。
1 新形势下高校团组织面临的挑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管是高校学生构成还是学校教育模式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而这一切都对高校团组织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1 团员意识逐渐淡薄,团组织号召力下降
根据章建等对合肥工业大学的调查显示:有34%的同学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是一名团员;46%的同学对本班团支部工作持“无所谓”的态度;20%的人认为团日活动没有必要也很少有人参加,60%的人认为因学习忙等原因而很少参加团日活动[1]。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受各种思潮的冲击,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集体观念淡薄。
1.2 学分制弱化原始班级
学分制条件下,学生以课程为纽带,班级的概念随着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而逐步弱化,强烈冲击着以党组织和行政隶属关系设置的基层团组织的设置方式和组织形式。另外,由于上课时间的不一致,也导致以班级为载体的团日活动难以开展。
2 公寓建设社会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步伐的加快,学生公寓的环境氛围、公寓文化设施、公寓管理服务的质量以及公寓管理模式都对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高校的稳定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
因此,面对形势发展的需要,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与时俱进,调整工作部署,延伸团工作的手臂,更好地完成使命。
2.1 公寓建团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我院团总支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在校团委和院党委的领导下以引导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宗旨,以某一男生公寓为试点成立了“青年之家”团支部,对增强公寓团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充分发挥公寓团组织在学风、校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2.1.1 在组织建设上,突破传统的班团建制,在公寓建立团支部、团小组
一直以来,我们的班级建制是以专业相同、学习进度一致为原则建立的,而由于学分制的推行,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课,这样就打破了原来以行政班级集中授课的形式而组成新的自然班级[2]。由于自然班是以选修课程一致而聚到一起的临时班级,教学任务完成后也就自动解体了。与此同时,公寓则成了学生最集中、思想交流最多的地方,公寓建团也就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的新课题。对此,我院率先在全校成立了第一个“青年之家”公寓团支部,下设团支部书记(由专职团干部担任)、团支部副书记、宣传委员、组织委员以及四个团小组长。
2.1.2 在活动形式上,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体
在高校教育工作系统中,高校团组织作为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工作任务就是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和团的组织建设等工作,引导教育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团组织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将如何处理自身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呢?对此,我们院利用“青年之家”公寓团组织做了一些探索。
首先,我们将“青年之家”的指导思想地位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广大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其次,在组织建设上,“青年之家”团支部还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成立兴趣小组,并设立小组长,将校园文化的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以及趣味性融入各项活动中,在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有效地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
2.1.3 加强组织管理,建立考核机制
在高校公寓创建、发展学生自我管理组织,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管理为主动参与教育管理,又可以深化公寓思想政治工作[4]。在“青年之家”团组织的建立过程中,我们逐渐建立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制定了《公寓团组织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和各团干部的岗位职责,实现学生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同时定期评选优秀团小组和个人,通过选塑典型,影响和带动公寓团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2.1.4 正确处理班级团组织和公寓团组织的关系
随着弹性学分制的实施,有人认为“在弹性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方面,其重点是淡化班级,强化宿舍,逐步取消以班级为管理单位过渡到以宿舍为管理单位”[5]。但是,从高校目前的实际来看,现行的学分制还不是完全的学分制,班级的团支部建制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样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因此,在公寓建团的实践中,我们并没有弱化班级团组织的建设,而是以班级团组织为主要管理单位,负责团支部的基础性工作,如团员发展、缴纳团费、支部大会、推优入党等规范管理;以公寓组织管理为辅,积极开展同学们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多样的团日活动,两者各有侧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3 关于未来的探索
通过公寓建团,我们有效地解决了一些由于学分制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给基层团组织带来的问题,探索出了一些创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完成团关于逐步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这一目标,我们认为在高校团组织建设中应遵循“多种模式、多重覆盖”这一基本思路,通过公寓建团、社团建团、课堂建团等多种模式,适应高校改革的新变化和学生的新特点,实现多层面的覆盖。
此外,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各级团支部应利用网络构建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的网络思想阵地,开展生动活泼的网上教育、网络主页设计大赛等活动,充分利用好网络这样一把双刃剑。
共青团组织的活动是共青团组织生命力的体现,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实践,才能不断开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章建,秦广龙,刘梅.高校基层团组织工作现状调查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1,10:43-47.
[2] 杨建新.实施“公寓建团”,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新机制.思想理论教育,2003,6:61-63.
[3] 陈平财,王襄渝.高校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定位思考.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122-124.
[4] 韩广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的现状和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7(3):168-170.
[5] 李晓,王帆.高校院系学生公寓建团探索.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8: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