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钩新月天如水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fe11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看杂志时,偶然看到这幅漫画。一扇窗开,半幅帘卷,窗下木桌,桌上杯壶杂置,窗前一弯淡月高挂,画的空白处随意自然地写着:“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寥寥数笔,清新脱俗,弥漫着淡淡的欢喜,有种曲终人散,可喜悦犹存,清凉依旧的宁静,如小河淌水,如清风徐来,透彻而又纯净。
   由于十分喜欢,我查了查此画的出处,原来是画家丰子恺多年前在上海首幅公开发表的漫画作品。丰子恺的散文我读过不少,朴实自然,烟火气息缭绕,琐屑平凡中流露率真纯情,令人心生暖意,满眼星辰。虽然知道丰子恺除了文章写得好,还擅长作画,但一直没能欣赏到他的画作。没曾想,第一眼看到这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的漫画,便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共鸣和暖心暖肺的情愫。
   据载,丰子恺在春晖中学任教期间,曾于白马湖边筑屋植柳,并戏称新居为“小杨柳屋”。当年丰子恺与朱自清、刘薰宇、朱光潜等人都是春晖中学的同事,大家常在小杨柳屋聚会,茶余酒后,丰子恺高兴起来便拈上纸,作几笔漫画。想来,这幅漫画就是那时的作品。
   置一壶淡酒,约二三好友,备几样小菜,于月下酌酒闲叙,等夜深了,好友散去,只有高悬天空的弯月不愿离开,仿佛在品味刚才的倾心交谈,余味久久不散。那样的场景,想想就心生向往。
   人生一世,不知会遇上多少个一钩新月天如水的静夜,可能是良朋对酌,可能是海棠结社。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逢对酌后的离别,往往最难释怀,常会令人不禁惘然自问,纷繁热闹时,有谁会记取这聚的欢愉,来作为日后散的印证?
   很多年前,曾有女友对我说,她最怕聚会结束,独自在家的夜晚。面对镜子里残妆卸去的自己,回想起不久前还锣鼓喧天的欢声笑语,寂寞就像苍绿色的细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彼时,青春年少的我同样如此,总会被相聚后的离别所吞没,因为那些留不住的人,留不住的欢娱时光,怅惘伤痛,在人散后的夜凉如水中,独自徘徊。
   如今年近不惑,历经了太多的分分合合,渐渐懂得,人生聚散无休,繁华总会落幕。曲终人散后,做到月淡如水,心静如水,用一颗淡然的心,细细体会安静带来的余味,何尝不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修行。
   人生长路,长的是一場又一场的离别。丰子恺画中那个宁静的月夜,画出的不仅是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洞悉,也是与生命中的聚散离合握手言和后,内心的宁静和淡然。让人生的万千滋味,最后都落到了一个“淡”字上来。
   要知道,不管相聚时多么欢畅热闹,只有离散后的淡然清净,才是这漫漫人生中,最永恒的滋味呀。
  选自《揭阳日报》
其他文献
初春的一个夜晚,繁星当空,银河璀璨。突听得星空深处传来“咯咯嘎嘎”的鸣叫声,如呼如唤,此起彼伏。叫声由南而起,渐近渐强,响过中天,又向北弱去,渐渐落到夜的地平线下,听不见了。我估计是赶路的大雁,趁了星光向北方迁徙,但星光满天,只听得雁叫声声,却看不到雁阵掠过。分明是为了印证我的判断,第二天上午,一行大雁高高地掠过中天,边演变着队形,边向北方飞去,不一会儿便消失在天际之中。我想,昨夜的呼应声,定是大
当气温随着呼啸而来的西北风降至零度,天空中飘起零星的雪花,小雪这一节气已悄然来到我们身边。明代学人王象晋的《群芳谱》中有言:“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说的就是小雪前后,天气渐寒,降雪伊始,但由于“地寒未甚”,雪不会下得很大,故称作“小雪”。  与立冬、冬至等冬季“网红”节气相比,小雪显得有些默默无闻。很多时候,小雪节气当天并不会下雪,即使下了也多为雨夹雪,很难在地表积存。此时,弥漫
喜欢喝茶,缘于一首歌里的一句歌词。  几年前去大连,在陌生的街头第一次听到刘珂矣的《一袖云》,立即被那舒缓、古典、清净、悠悠然的曲调吸引:“谁家炉火热,茶烟起千朵……”真亲切啊!  那是我第一次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一个人独自坐火车去陌生的城市参加会议。也许,对于别人来说,这根本不算什么。可是于我却不一样,我从没有出过远门,一直在家人的保护伞下宁静地过着日子,从来没有独自坐过火车。受邀参加会议,我是
哭声忽然消失了。我是说人生到了某个阶段的时候。就像是走进了一串长长的、高大的水泥管道中,你用石块敲击着管道壁,聆听它所发出的声响,开始的时候,敲一下总是会响一声的,但持续了几个小时,再敲时那回响声突然没了,你不相信,你用力敲,你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但声音没了就是没了。   没有哭声的日子真安静,安静得让人心里发毛。因为在一直以来的人生体验当中,或者说在自己的某种价值观里,人活着就是要哭的,要
一出村庄,我就看见了那一片田野。那是一片玉米田,玉米正拔节到了最高的时候。我们这些乡村的孩子搭眼一看就知道,它们不会长得再高了。就像大人们眼中的孩子的个子,蹿到了某个尺寸,就不会再蹿了。剩下的事情,就是长壮了。   这些玉米还没有长壮,所以格外亭亭玉立,修长的玉米叶和玉米叶之间还有着疏朗的空隙。风吹过来,玉米们微微摇动,如在跳舞。它们的颜色翠玉一样闪闪发光,这翠玉有浅翠,有深翠,有墨翠,交杂辉映,
有些美好,像风,抓不着,却能感受到。更神奇的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散去,倒是历久弥新。  91年外出求学,我一乡下姑娘,第一次坐市内公交车。  是姐姐的男朋友带我坐的。姐姐在西安上学,我考入的是她男朋友就读的渭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校在渭南市南边的塬下,离市还有一段距离。一个周末,哥说带我进市里转转。上了公交,只有靠过道一个座位,哥用手帕擦了擦,让我坐。我推辞着,从小在家里,都是大人坐孩子站。哥催促
最近几年,母亲每一次离开故乡来上海小住,行囊中碎布粘好的鞋垫半成品是必带的物件。我们上班忙,沒有多少时间陪她,而她时常牵挂的孙子也去上大学了,工作日,家里常常就她一个人,亲戚、朋友都在故乡,找熟人唠嗑几乎不可能。做针线活,特别是衲十字绣或盘绣的鞋垫,就成了她消磨时间、排遣孤寂的最好方式。母亲心灵手巧,小时候过年,家里贴的窗花都是她手剪的。母亲缝制衣服的手艺更是远近闻名,我到上海上大学穿的一件深蓝色
提到秋,谁都不免有一种凄迷哀凉的色调浮上心头;更试翻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在他们的歌咏中,也都把秋染上凄迷哀凉的色调。如李白的《秋思》:“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柳永的《雪梅香辞》:“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周密的《声声慢》:“对西风休赋登楼,怎去得,怕凄凉时节,团扇悲秋。”   这种凄迷哀凉的色调,便是美的元素,这种美的元素只有“秋”才有,
眼睛是个小容器,但盛满天地万物和人间百态。当我看到孤独的鲁迅,在充满愁绪的烟雾里,他的凝视——深沉而辽远。我最早知道鲁迅是因为一部令人感伤的彩色故事片。那是个冬天,节令进入大寒,阴冷得仿佛能把人说出的话语冻住。一辆手扶拖拉机“突突突”颠簸着,是公社的放映队来了!十里八乡的人都追赶着夜色,簇拥在我们的大院里,说过年、谈庄稼、叙粮食……他们大多戴着硕大的火车头帽,裹着略带油污的羊皮袄,穿着粗笨而磨出小
在景德镇旅游时,最吸引人眼球的恐怕就是那些华丽的瓷器了。景德镇瓷器,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到了景德镇,不买个瓷器回去,就好像没有到过景德镇。我也不能落了这个俗套。在一家瓷器店,我終于看中了一瓶青花瓷。那色泽、那釉体、那玲珑、那粉彩,无不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我买下这瓶价格不菲的青花瓷,就像买下整个景德镇。一路上,双手搂着这瓶青花瓷,就像搂抱着个宝贝似的,格外小心,心里还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