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宏非:当食物不再只为了果腹的时候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tianmei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以食为天。饥饿年代,人最基本的梦想不过是吃顿饱饭。从梦想吃饱到吃饱了才能做梦,本意为果腹的食物,于是总被拿来与文化相提并论。在“写食主义”的沈宏非看来,食物被赋予文化含义,正是从“食物不再只为果腹的时候”开始的——或者说,“当人类开始有了‘吃饱了撑的’这种感觉的时候。”
  记入味蕾的文化
  追溯起来,当史前人类在岩石上描画可食用动物的图案时,已经有点“吃饱了撑”的意思。到战国、秦汉,关于饮食之礼、酒馔之道,更是大规模地散见于六经。
  《论语·乡党》记录了不少孔子的饮食习惯,其中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失饪不食,不时不食”、“食不语,寝不言”,经历无数世代逝水洗礼仍然完好地融进了现代人的味蕾。无独有偶,《礼记》中也有明确的“乡饮酒之礼”等饮食文明存世。
  “甚至有某些很严肃、很‘伟光正’的书,也可以当作食谱来读。”沈宏非说,“比如《吕氏春秋》的《本味》、《素问·脏器法时论》等等”。
  翻看《吕氏春秋》,确乎如此。打头的《审时》、《辩土》、《任地》、《上农》几章,已经细致到食物的产地关怀,不比眼下流行的“农作物源头追溯系统”逊色。“最著名的是关于名厨伊尹煲汤的理论以及煲汤与治国之间的关系,那是相当地玄。”《本味》一篇,伊尹不厌其烦地列出鱼肉、蔬果、饭、水的“美者”。按他的理论,最完美的食物要满足的条件那么多——“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足见执著与讲究。
  不过,圣人亦有“君子远庖厨”之类的古训。在普通人看来,这是孔子他老人家觉得口腹之欲不上台面;沈宏非却道,“这说的是如何在人的食色之欲和恻隐之心之间取得平衡的一种中庸之道,它本身就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他个人最认同的,则是《孟子·梁惠王上》中那句“七十者可以食肉”,以及朱子《孟子集注》的“七十非肉不饱”。让人联想起蔡澜说他经常去市场上买猪肝的情形:“直接跟摊主讲‘给我称5块钱胆固醇!’——她就明白了。”
  饮食的民族性
  据说,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食物通常都比较好吃。沈宏非从林行止先生的文章里读到这个说法:“他援引美国经济学家高云的理论,大致的理由是:一,落后地区劳工廉价,且贫富两极分化,肯定有好东西吃;二,昂贵的商铺租金必定令食物的素质下降。”
  不过另一方面,沈宏非也觉得:“美食和美女,从来都是跟着金钱走的。”比如素来以“文化与食物不成正比”闻名的大不列颠,近年来情况也大有变化,“伦敦据说聚集了世界上最好吃的餐厅。”
  一个国家的饮食,不一定和它的文化同样兴盛或衰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国家、国民的气质,会深深写入他们的饮食文化。比如日本,看过《深夜食堂》的都感叹,这么简单甚至简陋的食物,也可以这么气质疏朗、淡定。沈宏非说,“‘小’是日本人比较擅长的文化,他们有化简为繁的天赋,更擅长寄情于物的技能。”
  再看电影《盗钥匙的方法》,有个印象极深的细节是:女主角(广末凉子)的出版社旗下有本杂志,每期都以某个器物为主题。其中有一期名为“盐”,满世界搜罗最特别最昂贵的盐,成果亦是厚厚一大册……果然是能化简为繁、寄情于物的民族。
  这些年东风西渐,“中餐”在欧美国家的出镜率不再仅限于电视剧里一种无关紧要的外卖,主营内容也不再只是春卷面条李鸿章杂碎。最近,英国BBC连拍了好几部介绍中国美食的纪录片,还请来祖籍四川的华裔主持人黄瀞亿,用英文教“镬气”,教“中餐速成”。
  教老外做中餐,这靠谱吗?“老外不是也教中国人做西餐么?”沈宏非说他也常看此类节目,用来娱乐挺好,“不仅如此,老外还教过中国如何治国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呢不是?”
  很多时候,饮食与文化的关联都与地域国别脱不开关系。然而目下融合菜越来越多,上海的街头也满是辣椒香。有人担心饮食趋同会像推普阻碍方言文化一样造成遗憾,沈宏非的态度很淡漠:“谈不上什么遗憾。非要放纵这种感受的话,更多的人会死于心碎。”
  零差评“吃货”
  爱吃而又会吃,还有一支懂得写吃教吃的笔,在从前,这样的人会被称为“美食家”。眼下,这样的说法好像有点跟不上时代了。和自己开玩笑的时候,沈宏非自称“馋宗大师”,其余时候,他喜欢以“吃货”自居:“美食家什么都是别人说的,面子是别人给的,但如果我也以那个名头自居的話,脸就是自己丢的了。”
  除了写作,他表达对食物热情的方式很简单——“碰到爱吃的,就尽量多吃几口。”
  “作为杂食动物,我的趣味很杂。”沈宏非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或者黑暗料理都喜欢。”除了不太能吃辣,几乎百无禁忌。除非——“该放盐而忘了放。”
  去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传统文化裹挟着味蕾风靡全国。如今,第二季呼之欲出,沈宏非担任的,和第一季一样,仍然是总顾问的角色。而第一季里由他推荐的“汪姐私房菜”,现在也已是各大媒体争相采访的沪上秘密厨房。
  “隔三差五就去解个馋。”沈宏非说。喜欢的菜式他如数家珍:烂糊肉丝、黄泥螺炖蛋、炸猪排、蒜子焖河鳗、咖哩牛肉小馄饨……
  除了汪姐,他还经常去民间寻访一些同样坚持传统的厨师和饭馆。“本帮菜还有阿山饭店。另外,上海‘桃花源小厨’的粤菜,延续的是近百年前的传统,也是我常去的。”
  前不久,他在浦东三林镇拜访了81岁高龄的上海本帮菜泰斗李伯荣先生。“学徒时代,他曾随德兴馆的师傅到过八仙桥的黄金荣家中做外烩。他说,黄金荣、吴四宝,当年吃的也就是这几种菜了(草头圈子、八宝辣酱等)。”沈宏非说,“李伯荣先生八十多岁了,不烧菜了,现在是他的孙子烧菜,他在旁指导。”
  平日觅食,有单独行动,也有结伴同往。这么会吃,当然少不了常常被人要求推荐好吃的。“给朋友推荐餐厅,几乎是我每天都要做的义工。压力好大。”好评率高不高?“不存在好评率,因为我不允许他们给差评。凡有差评的,一律取关拉黑!”
其他文献
8月刚开头的那几天,走进电影院,會有这么一种感觉:拍电影真容易——随便写个剧本,来几个帅哥美女,穿插些慢镜头、特写、分屏,再加上一点对上流社会生活的贫瘠想象,就成了!  等到8月底,再进电影院,感觉又好像完全变了:有些电影浩大繁复得需要重构一个不小的时代,每个环节都可以无止境地做精做细,了解越多,就越觉出它的深不可测……  了不起的重逢  很多美国人都是从他们的高中课本里,第一次知道有“盖茨比”这
伤痕之后更伤魂。  2010年的《财富如水》之后,“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卢新华又推出了他的新作《伤魂》。  《财富如水》以随笔的形式,《伤魂》以小说的形式,形式不同,思考的内容却是一致的,就是人性的沉沦。  在“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伤痕之后,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却没有让我们的灵魂获得安宁,用卢新华的话说就是:“大道流失。”  大道流失之后怎么办?精神价值的重建,需要知识分子的反思和启蒙,需要一代人的反
NBA历史上最矮的状元秀,“96黄金一代”的典型代表, 4届得分王,美国梦之队队长,10届全明星球员……曾经被誉为乔丹和詹姆斯之间的“桥梁”、 NBA传奇后卫,38岁的超级巨星阿伦·艾弗森,将于近日宣布退役。他的身后,留下的是一串长长的纪录和一段不朽的传奇……  英雄迟暮  眼花缭乱的交叉运球,变幻莫测的过人脚步,灵动难辨的后撤步跳投……艾弗森曾经在中国拥有大量球迷,张扬的个性和激情的球风让无数粉
美国卸任官员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赚钱:做律师、开咨询公司、当公司独立董事、写书和讲演,其中讲演来钱最快。因为做律师要有律师资格,考律师资格必须有法学院文凭,没有上过法学院的政客就无计可施。开咨询公司虽然是个好办法,基辛格就是凭此发财,但能像基辛格这样知名的人实在太少,再说还有谁可以90多岁高龄了,依然左右逢源、說话滴水不漏?写书即便有人捉刀代笔,也是比较累的,周期也太长,至少一年方能出炉。当独立董事收
在近日法国马赛KEDGE商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主办的第三届“2013中国企业国际化论坛——企业家与学者的对话”上,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指出:“中国社会的紧张情绪一般是由污染引发的。”  中国人用了整整30年的时间铸造了一个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GDP大熔炉,里面什么都有:人造卫星、高楼大厦、豪华汽车、黄金珠宝……同时也充满着镉大米、毒牛奶、地沟油、深雾霾、癌症村……看你如
现在我们要把西方的精致文化拿过来,变成我们的精致文化,才能慢慢形成我们的奢侈品文化。这需要时间、环境和氛围。中国经济发展太快,人心变得浮躁了。以为有钱什么事都能办到,“有钱能使鬼推磨”。我常想为什么国际奢侈品牌大都是家族企业,后来想明白了,就是人的因素。一个品牌的成功是几代人的努力。奢侈品的设计与它的每一道工序都浸透了创始人的心血,他的继承者必须耳濡目染,全身心投入才可能得到真传。我想这是家庭企业
我在欧洲生活了20多年,这些年来与不少国际品牌有过合作,与我以不同方式合作过的国际品牌不下几十家。我与它们从具体工作人员到管理高层,包括董事局主席或全球总裁层面的人都有过来往,所以对国际品牌的工作风格以及它们代表一种怎样的品质深有体会。代表品牌特别是奢侈品牌的不仅是产品和产品的每一个细节,还有它的传统、风格和管理体系,甚至还有它训练有素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那些无形的东西比有形的东西更难达到。  我们
跟上一届完全一样,今年6月底产生的第十七届团中央书记处,由1名第一书记和6名书记组成,秦宜智当选第一书记,贺军科、罗梅、汪鸿雁、周长奎、徐晓、傅振邦等6人当选为书记处書记。  7人中,有4人出身国企且有相当长时间的企业从业经历,分别是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书记处常务书记贺军科、书记处书记徐晓、傅振邦,其中徐晓、傅振邦还是两位出身国企的“70后”书记。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所所
近日,果壳电子发布全新GEAK品牌及四大智能新品,包括微单级拍照手机GEAK Eye、高端旗舰手机GEAK Mars、智能手表GEAK Watch和创新智能设备GEAK魔戒。相对于之前果壳的硬件产品,GEAK品牌新颖时尚的设计和高端顶级的配备让电子“发烧友”在烈日里好好“烧”了一把。记者采访了走马上任不满一年的果壳掌门人顾晓斌先生,畅谈他的电子人生和极客精神。  为电子“发烧”  《新民周刊》:听
“从小我的父亲总是说‘我们要回(大陆)去、我们要回去’,我很不理解,为什么要把我带离我熟悉的人和事物、我生长的土地?那些他朝思暮想的食物、那块土地,并不是我喜欢、我熟悉的啊!后来父亲过世,我一个人出去闯荡,走过这么多地方,我就觉得我或许就会这样一直浅浅地活下去吧!哪里都不是我的地方。直到我有了这个小孩。”  “真的是有小孩这件事改变了我,我开始会想象他的人生,他会住在世界的哪里?过着什么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