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来源 :时代金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_sec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央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之一,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形势仍然严峻,日趋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根本遏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本质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经济是基础,环境是保障。马克思主义在充分肯定自然的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指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才能更加系统深刻地阐述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经济 环境 可持续发展 协调
  一、引言
  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面对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大发展要求,保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倡导可持续发展已不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而是寻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的包容性发展。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是在经济的适度发展中,尽可能采用污染少、对生态环境破坏较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以使经济发展能够持续,同时又不能因保护环境而限制经济的发展。这已成为当代人类关注的永恒主题。[2]
  二、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理论,也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马克思在《德意志形态》中提出过“现实的人”其主要特征是集“自然的人、社会的人、历史的人”为一体,并将自然理解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自在自然是原始的自然,人化自然与人类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类与自然是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具有高度的统一性,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物质基础。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并没有把人机械的分离出来,而是置于具体的、历史的自然之中来研究。
  (二)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统一的思想
  自然生产力表现为自然界的自然力和自然界的生产力,主要包括生物本身的生长力或转化力、生物生长环境条件方面的光、热、气、水等因素的量及相互之间的转化力、土地数量肥力或土地中适宜于作物的生长的各因素的量及其相互之间的转化力三种要素。社会生产力是人在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包括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及人类的劳动产品。自然生产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保证,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命,是人类生存发展之基。马克思曾经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3]而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关键在于人的发展,人是连接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主体,作为劳动主体的人来说,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且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物质基础。
  (三)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辩证统一的思想
  环境问题往往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马克思认为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二者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注重保护环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对立关系。马克思指出:“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4]马克思认为,经济发展的两个因素是劳动和自然资源,长期以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耗费,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生产活动的扩大以及新材料的广泛使用,造成了大气、土壤、水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危害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要对我们进行报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关系。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公害。马克思提出了二者兼得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他论述了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重要意义,认为:“一旦一国的土地全部被占有,一旦土地投资、耕作和人口达到一定水平”,一旦“掌握足够的资本,以便按同样集约化的方法,来继续进行耕种”。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有利于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生态经济思想。
  (一)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资源虽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愈加突出,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我们发展经济不能一味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观,走生态文明的道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实现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使人民在丰富的物质生活中,同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有利于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与马克思主义的协调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思想,不是不发展,而是一种辩证的发展,协调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有利于进一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意,有利于我们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充分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与环境两个系统,使其协调发展。
  (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他和谐关系的基础。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如果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也会恶化,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污染,必然带来其他社会问题。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就难以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问题,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和谐融洽,可见,马克思主义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思想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超.建国以来我党关于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思想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2]张丽.陕西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8.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2004:201.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2004:57.
其他文献
【摘要】 农民经济行为研究的各派都从某个方面反应了特定情境和特定时代的农民行为的逻辑。我们在批判的借鉴各种农民经济行为理论的同时,更应该着重探讨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市场经济共生与张力的结构条件下,农民经济行为的实践逻辑。  【关键词】 农民经济行为;理论回顾;现实思考    在学术界,关于农民经济行为的研究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视角:一是以韦伯和波耶克为代表的农民行为非理性说;二是以舒尔茨、波普金为代表的
【摘要】 分析了奥巴马政府新近出台的针对华尔街金融高管的限薪政策,探讨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各方的反应及意义。进而联系中国金融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了限薪政策的出台对于中国金融企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限薪政策;金融高管;原因;意义;启示    一、政策出台的及相关各方的反应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为此,各国政府也相应出台了诸多的救市措施。而近日,
每逢期末,给学生写评语是班主任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班主任一改传统说教式的俗套,取而代之的是丰富多样、色彩斑斓、充满“人情味”的绿色评语,这
【摘要】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在经济危机预警下勇于创新财务管理,通过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益,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深入理解经济危机所可能带来的企业困境,防患于未然,将企业的经营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另一方面,要辩证的看待经济危机的风险性,理清风险与机遇的关系,通过财务管理合理、科学的管控企业资金、成本、费用等,使企业能在经济危机下持续、健康的发展。  【
目的:研究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塞病患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病患中随机的选取102例,并且随机的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内有51例,对于对照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现今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留学生高等教育更是如此。来中国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由于各国文化和生活习惯不同,如何在
现在CPPI策略在金融市场中已被广泛运用,在投资组合保险运用中有较好的效果,且在实际投资过程中操作简单。本文借助于CPPI策略,对保本基金净值变化从理论上进行刻画,希望对保
一、诊断途径———如何发现药物性肾损害可无自觉症状,常在健康体检和用药中定期检查时通过尿、血液检查而被发现,还有不知不觉由日常摄取食物引起的肾损害。最近以减肥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