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瘤外科手术治疗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甲状腺瘤治疗的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隨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患者。观察组患者运用改良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运用传统甲状腺切除手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1%,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6%;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甲状腺瘤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改良小切口手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手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甲状腺瘤;改良小切口手术;传统甲状腺切除术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15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40-02
  甲状腺瘤是我国临床上甲状腺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我国临床上对这一疾病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但是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的伤口较大,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较多,而且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高,已经无法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对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1]。本文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甲状腺瘤治疗的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对改良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以及分析,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甲状腺瘤治疗的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其中年龄最大的为47岁,年龄最小的为22岁,平均年龄为34.8岁,平均病程为2.45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为:患者取仰卧位,所有患者均采用颈丛强化局部麻醉,在锁骨上1-2cm两锁骨交界处行一切口,然后分离皮瓣将皮肤与皮下组织分开,从甲状软骨至胸骨柄上行颈前肌和结缔组织电刀分离。沿着颈正中线切开致甲状腺被膜,注意避免伤及血管和神经。当甲状腺彻底暴露后对单双侧腺瘤进行判断,怀疑是恶性病变时,要将标本送检病理分析以确诊。行贯穿缝合,切除甲状腺腺瘤,实施术后止血,可不放置引流管,采用无创缝合皮肤,加压包扎处理。
  1.2.2 对照组 患者采用传统甲状腺切除手术治疗,采用颈丛间阻滞麻醉,在距胸锁关节2cm处行一横向切口,将颈前筋膜和颈阔肌之间游离皮瓣,切除患者甲状腺腺瘤,术后放置引流管实施引流。
  1.3 评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手术后的基本情况进行观察,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对患者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供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6.0软件实现。其组间构成比较用卡方检验,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进行相关检验,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观察组共32例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1%;对照组共32例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6%,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甲状腺瘤是我国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这一肿瘤少数可能发生病变,甲状腺瘤的病程很长,病情的发展非常的缓慢,多以单侧发病为主,呈现圆形或者是椭圆形,表面较为光滑,与周围的组织无黏连,瘤体的直径在几厘米之间[2-3]。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患者以及有效治疗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对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分析[4]。
  改良小切口手术是一种新型的手术方法,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改善传统手术治疗过程中手术切口大,出血量多以及手术后并发症多等缺点,这一方法的手术切口位置较低,切口较小,颈部肌肉可保持完整,维护了患者颈部原有的功能,术后伤口瑕疵较小,手术之后不用放置引流导管,为患者手术伤口的愈合提供了时间,在一定的程度上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5]。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1%,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6%;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甲状腺瘤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手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何挺佳.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1):121-122.
  [2] 梁开惠.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38例报告[J].中外医疗,2010,29(08):65-66.
  [3] 蔡安全.几种甲状腺瘤手术方式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09,28(01):35.
  [4] 辜天惠,吴勇,于泽洪.手术治疗甲状腺瘤80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05(11):3105-3106.
  [5] 李冰,赵密仙.腔镜下甲状腺瘤切除术的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12):1891-1892.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应用于老年黄斑变性(AM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5月入我院治疗的135例(182眼)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上述患者均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对检查的具体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眼底血管造影图像显示,182眼中萎缩型122例,占总眼数的67.03%,渗出型60眼,占总眼数的32.97%。视力分析表明,萎缩型AMD与渗出
【摘要】 目的 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外科诊断、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乳腺外科诊断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女性患者55例,根据患者所处病期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处理方法:①处于脓肿形成期的患者10例,5例行乳腺区段切除术,2例行脓肿引流术后二期彻底清除炎性病灶,3例行保留乳头乳晕的皮下乳腺切除术;②处于乳腺导管扩张期的患者28例,均行溢液乳段切除术治疗;③处于炎块期的患者10例行乳腺区段切除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和推进,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位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对于美术课堂而言,如何把全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是美术教师应深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高龄老人股骨近端骨折围手术期液体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合理液体治疗且获得随访的85例高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38例,女47例;平均年龄为(83.6±7.5)岁;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4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复位内固定36例;分析在围手术期间液体治疗措施。根据术前检查评估身体状况,术中精确计算,晶、胶联合输液,术后避免输液过多过快。结果 本组所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非甾体类抗消炎药(NSAIDs: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所致的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及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2010年6月——2013年6月间我医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出血情况是否与短期内服用过非甾体抗炎药相关,将其分为NSAIDs相关组和非NSAIDs相关组,对两组间年龄、性别、NSAIDs相关与否、药量
【摘要】 目的 探讨131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疗效分析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1年1-12月在我院核医学科用131碘进行甲亢治疗的患者进行抽样调查,共280例。并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治疗结果等进行收集,从而分析和总结出影响131碘治疗甲亢疗效的因素。结果 通过Logistic的回归分析显示,在保证患者使用的碘在一定量的情况下研究发现影响131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因素包括:年龄、甲状腺的质量、
【摘要】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老年人的常见病,骨质疏松(骨科)(osteoporosis)是指每个单位内骨组织数量减少。骨骼的生长和发育起自胚胎时期,并持续到出生后20多年。成年人骨骼的数量不再发生变化,但骨的代谢却持续不休,即骨的生成和骨的吸收这两个过程处于平衡状态。年龄超过40岁后骨的生成保持不变。但骨的吸收却增加,数十年后骨组织数量仅及30岁时的一半量。一旦骨的密度降低至难以忍受日常生活中所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