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3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高职高专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多,其就业必然更加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就高职毕业生出现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生劳动者素质就业期望主观概率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每年高校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在不断攀高,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稀缺程度逐步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成为继城镇职工下岗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之后的一个新问题。
  2009年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2400万人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610万,截至2010年6月份,275万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签约率为45%;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的签约率达到62%,高职毕业生的签约率略超本科,为64%。在整体严峻的就业背景下,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就业人数虽有所增加,但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高职高专毕业生如何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仍能保持高就业率?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方向。
  一、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数据显示,2007年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4.1%,2008年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3.5%,2009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5.2%,比2008年高了1.7个百分点,比2007年高了1.1个百分点。纵向比较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就业率2009年有明显上升。横向来看,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同期“211”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2009届“211”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91.2%, 2008届约为90.1%, 2007届约为93.5%),也低于同期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2009届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7.4%, 2008届约为87.3%, 2007届约为90.4%)。
  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一)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与投资结构之间的矛盾
  从经济结构来讲,只有劳动者素质技能水平不断提升,才能引导地区就业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等不断优化。而低劣的投资结构又成为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提高的主要障碍。正是二者之间的矛盾推动了就业结构的变迁。因此,分析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必须注重对二者之间矛盾的考察,这种考察应以高职高专毕业生素质技能结构为矛盾主要方面进行。
  (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之间存在矛盾
  拉姆塞、菲拉迪(Bruno De Finetti)、萨维奇等提出的主观概率概念认为,主观概率和人们对不确定事件的知识有关,概率的确定相当于其知识状态的反映。在人们进行主观判断时,往往由于过于自信而出现偏差。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之间存在矛盾,是因为这些毕业学生在刚毕业时自身感觉良好,定位较高,一味追求舒适工作环境,而实际签约工作单位与期望工作单位之间、实际签约工作职位与期望工作职位之间、实际签约工作省市与期望工作省市之间以及实际签约工作薪水与期望工作薪水之间存在差距,出现摩擦性失业。
  (三)就业信息不完全
  高职高专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市场中的一员,要在劳动力市场中实现劳动力使用权转让与购买活动, 就要得到相关职业的可靠充分的信息。但是, 高职高专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分布不对称。用人单位拥有确定、充足的工作信息,但并不能获得相关高职高专毕业生(求职者)的全部信息,如人际关系、处事能力、思想品德等。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往往也只得到用人单位在工作环境、发展前景、岗位技术要求、工资待遇、福利条件等笼统的甚至夸大的信息。信息不完全决定了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寻找工作中必然耗费一定的时间和成本。
  (四)就业指导工作欠缺
  不仅是高职院校,很多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方面的工作还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企业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单纯为学生提供就业单位的规模、所招聘人员文化程度、岗位需求等信息,没有对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敬业精神、工作失意心理教育等进行指导。另外,高职高专院校中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社会化的人才,就业指导教材单一、陈旧等,都造成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形势化。种种客观因素的存在,致使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效果不明显。
  三、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
  (一)提高高职毕业生本身的职业能力
  提高学生的素质技能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教师不仅承担传授知识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成才、如何独立完成工作,引导学生将外在的知识、理念和技能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和能力的重任,因此,教师要做到教育培养方法与学科专业相结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教育培养学生的最大作用。其次,实现校内实训,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职业技能型人才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也是企业人才需求的重点。因此,运用理论—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或”2+1”及“3+2”等的校内、校外结合的教学模式,缩短学生由学校到企业的距离。
  (二)转变就业观念
  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养成良好心理素质,正确对待新形势下的择业与就业是非常重要的。当今社会,毕业生就业市场化,择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过去毕业生毕业就能顺利工作的形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高职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一定要对自己的就业发展方向有明确的目标,不高估自己,不低看自己,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实际来确定自己的求职定位。而且要珍惜就业机会,循着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战胜生理惰性和人性弱点,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
  (三)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得越早,就业准备程度就越好,在同等情况下,找到的工作就越好。从就业指导的时间安排而言,应该把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前伸至他们入学之初,并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
  首先,在入学之初,让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找准自己的位置,确立发展的坐标,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制定正确的学习计划,根据职业的要求加强培养高职学生道德修养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保证其学生生涯的圆满成功。实践证明,社会需要什么,这对毕业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高职教育的实质应是培养适合企业的技能型人才,让学生明确这一目的,努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再次,大力开展择业技巧教育,系统地对毕业生进行技巧训练,并通过模拟人才交流中心市场、社会实践等途径,为毕业生择业技巧的训练提供机会。
  培养高职学生的技术能力、就业能力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也应该形成一个系统的培养模型,高职院校则是这个模型中的中坚力量。所以高校应该转变落后的办学理念,加快改革进程,为培养有较高就业能力的高职学生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麦可思·中国2007-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
   查[EB/OL].http://www.mycos.com.cn.
  [2]杨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
   大学,2005.
  [3]刘宏研.大学生能力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美]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毫斯 .经济学第十
  四版[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1996.
  [5]王晓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2006.
  [6]蒋琦玮.大学生就业指导与人力资源开发探析[J].长沙铁
  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7]吕鹏林. 不对称信息下大学生择业问题的博弈分析[D].成
   都理工大学,2006.
  [8]刘志达,林岚.大学毕业生就业挫折心理及调适[J].教书育
   人,2005.
其他文献
针对传统熔铅锅室式燃烧间接加热、大空气过剩系数+不完全燃烧+高温排烟等问题,开发一种具有“均匀直接加热,低空气过剩系数+低氧弥散燃烧+高效回收烟气余热及预热空气”等特征的低
目的探讨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总结护理经验,以利于患者的康复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方法分析21例患者的护理要点,给与围手术期护理评估诊断和认真细致
一、内蒙古西部牧业旗和牧民收入的基本状况内蒙古西部11个牧业旗占地面积为424848平方公里:草原面积为24万甲方公里.占全区33个牧业旗草场总面积的42%:截至2008年.西部11个牧业旗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经济发展的二元特征更加明显,而城市和农村部门的人力资本水平差异是其深层次原因。本文运用内生增长理论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模型,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与趋势进行了分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就要通过政府的政策设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 城乡二元经济 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