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元阳:指纹的突破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20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纹识别是最常见的生物识别技术,在门禁、考勤等系统中广泛使用。虽然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会相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指纹识别是无懈可击的。
  几年前参加驾照考试,正逢驾考新规出台,对各个驾校的学员培训学习时间要求非常严格,每次练习都要经过考勤系统指纹识别才能统计学时,相应学时达标才能参加各个科目的考试。这本来是为了保证学员的学习时间和效果,但是却给远途的学员带来了很大不便,尤其是理论学时,于是大家想方设法来突破驾考系统的指纹识别。
  最初,是从网上找到的制作指纹最简易的方法,原材料只需要易拉罐、蜡烛和透明胶带。先用点燃的蜡烛把易拉罐外部熏黑一片,在有黑烟的部位按下手指,这时粘上黑烟的手指指纹非常明显,再把这只手指按到透明胶带有胶的一面,清晰的指纹就粘到透明胶带上了。再在胶带上对粘一层胶带,保护起来,就取到了该手指的指纹。
  考勤刷卡时,让其他有时间去驾校的学员带上这个自制的指纹,就可以替自己刷卡记录学时了。但是仅仅使用了两次,因为考勤机升级,光滑平整的胶带指纹就无法继续使用了。
  升级后的考勤机不识别胶带指纹,于是大家再次求助万能的网络。这次,找到了用硅胶和蜡烛制作指模的方法,并很快从淘宝上购买到了原材料。制作方法依然很简单:将蜡烛熔化,冷却时趁它还没有完全凝固,按下指纹,凝固之后再在上面涂上一层液体的硅胶,硅胶在空气中很快凝固,保留下了清晰的指纹。取下这片硅胶,就是指模了,就像是从手指上蜕下的一块皮,非常逼真(如图5)。
  把这个柔软的指模套在手指上,又可以替没有到场的学员签到计时了。然而因为这种指模识别率高,使用者很多,被驾校发现,考勤机再次升级。这次有了温度感应,按压时手指要保持3~5秒钟,直到系统提示可以拿起手指,识别过程才算完成,这样一来连逼真的硅胶指模也无法通过了。
  不过说到底,这种方法只是用于复制自己的指纹,并不能破解别人的指纹,除非你能得到他的指纹。就好比你把钥匙复制了一把拿去开锁一样,不能说明是对锁的突破。单从指纹识别技术本身来讲,这道防线还是很难突破的。
  根据经验,钥匙和锁都有一定的互开率,就是说,不是这把锁的钥匙有时也能打开这把锁。指纹识别中也有这种情况,在一定的阈值下,其他人的指纹也可能被识别为某个特定人的指纹,不过概率非常小,而且不能够确定谁的指纹能代替谁,无法定向就没有实际意义。
其他文献
那天,看中央电视台的“人物”栏目,特别注意到这么一句解说词:“黄豆豆,一个追逐梦想的朝圣者,一个舞蹈艺术的苦行僧。”  朝圣者、苦行僧,就是这两个短语,竟然让我在刹那间安静地流下泪来。或许是因为一直都明白,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必须要像虔诚的朝圣者那样,心无杂念、超然物外,又必须像一个苦行僧那样,吃苦耐劳、坚持不懈。  其实,何止是舞蹈艺术,人世间的哪一条路,不是有梦的人以坚定的信仰、谦恭的姿态、漫
近几年,思维导图凭借其强大的思维梳理功能深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凸显其在思维引导方面的优势。本文根据学生已学知识,围绕思维导图内容设计主题活动,希望在体现思维导图综合操作技能的同时,拓展新知,促进学生原有知识的迁移。设计的重点是渗透思维导图的功能特征,即根据事物属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梳理,从而提高学生对零散知识整理、提炼、归纳、总结的意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及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前情分析  思
摘要: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要尽量令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程中领会爱国主义思想,同时积累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后期的创新意识和先进应用实践能力提供基础保证。因此,德育一直是语文课程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德育水准渗透模式实施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数次大的变革,从最初的程序设计教学,到信息技术工具论,再到今天以信息素养为核心,大致每十年就会有一次大的变革。那么,当我们迈入2011年的时候,反思自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开创的信息技术课程,我们是否应该有一些变的思维呢?因为,只有“变”才能够保持信息技术课程的生机与活力。本刊将用两期专题来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应变之道。本期专题我们将
摘要:ARCS动机模型的核心内容是如何调动并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并获得学习的满足感,这对微课程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笔者以《猜数小游戏》微课程为例,探讨基于ARCS模型的微课程设计和开发,旨在促进微课程资源的设计和发展。  关键词:ARCS动机模型;微课程;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09-0106-03  ● 引言  成人学习者的学
读刘晓曼《翻转课堂,翻出了孩子乐于阅读的兴趣》一文,不免让我想起她初涉翻转课堂的往事。  那时,她教低年级语文,借了四年级的班级学翻转课堂。第一次尝试就是寓言《一路花香》的第一课时。传统语文上这类公开课,一般挑第二课时。因为,第一课时难以出彩。  微课程教学法不信这个邪。我要求晓曼挑战“第一课时”。她从课前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入手,引导学生掌握文章脉络。课堂上,默写生词、朗读对话、续写对话、展示评价
摘要:本文以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第二节为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精心设计相关的问题,并结合教学难点及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况,选择百度高级搜索工具,通过引导学生对比百度搜索框所出现的内容,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明确逻辑符号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应用强制性搜索、明确特色搜索相关技巧的内涵。  关键词:搜索引擎;搜索技巧;百度高级搜索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4-2117(
2015年7月19日,我们三人非常幸运地走进了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决赛现场。  20日上午,比赛当场公布赛题,小学科学组的赛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这是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一节课。随后,我们从目标定位、任务设计、信息技术整合、互动评价、自主学习等方面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头脑风暴”,最终顺利完成了基于微课平台的教学设计与修改,并获得了一等奖
摘要:信息素养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要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水平必须要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是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迫切需要,笔者根据辽宁省朝阳地区中小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措施。实践研究发现,加强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转变教师信息理念,提高信息意识,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和内容,教师队伍自主创造条件,建设本土化的信息化资源库,是有效提高教师信息
● 学术高中模式可以普及  学术,对于基础教育范畴而言,存在争议。有的说基础教育重在普适知识的达成,不必追求“学术”元素,有的说知识教学本身就是在普及学术思维……其实,以上表述反映出不同学术生态观。2010年,深圳中学提出“建设全球化时代中国卓越的学术性高中,提升学生学术素养、专业精神和审美情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后,“学术性高中”这个新名词在校内外引发了广泛争议,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