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围绕路甬祥教育思想,结合中国计量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实际,就路甬祥教育思想对中国计量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带来的启示进行了思考,对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办学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如何借鉴路甬祥教育思想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路甬祥教育思想;启示;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定位;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062-02
拿到《路甬祥教育文集》感到非常的亲切,路甬祥院士是浙大的老校长,上世纪80~90年代在浙大任职近10年,那个年代也是我曾经在浙大求学的年代。路甬祥院士以虔诚深挚的热情追求科学真理,也以同样的热情关心我国科教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他对教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路甬祥教育文集》中的有关高等教育的精辟论述,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指南,是高等教育的宝贵财富。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然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中国计量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是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在学校“计量立校、标准立人、质量立业”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树立坚持面向质量监督检验行业,培育工商管理(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特色精品专业的指导思想;以深化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着重进行特色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特色教材、实习基地及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我国“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应用人才的培养基地,为国家质量振兴事业发展服务。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一名教师,有必要思考在新形势下,专业如何更好地发展,为专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在学习了《路甬祥教育文集》之后,从路甬祥院士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中,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1.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路甬祥院士认为“中国大学的教育应培养基础宽厚的专门人才,以适应就职和未来提高的双重需要。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面窄,适应性差”。这对于本科的专业定位很有指导意义。本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定位是“厚基础、宽口径、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与路甬祥院士的思想是一致的。“厚基础、宽口径”突出一个“通”字,即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强特色”突出一个“专”字,也就是强化计量管理、质量管理、标准化特色课程。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着力培养既掌握扎实的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又具有丰富的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知识的复合型、应用性经济管理人才。
2.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路甬祥院士提出“在专业定位明确后,应对一个专业的所有课程作系统的思考,优化课程结构,对一些核心课程逐步实行分层次设置,即分为基本部分、扩展部分和提高部分,限修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同时将实验作系列化的统筹安排,对于实验课着重考虑在专业人才的完整的知识能力结构中,应当开出哪些实验,使之成为连贯的有层次的实验系列组成;选修课在分清层次、门类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精选和补充,使选修课系统化、科学化”。这些思想对于完善本校工商管理专业“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具有指导意义。作为高校教师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并精通“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教什么”即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就要了解掌握新时期对于“标准化与质量管理”人才的新的要求;只有这样,我们的专业改革才会有的放矢,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学校运行机制上,路甬祥院士认为“加快高校改革,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校在内部机制上,应当加快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机制的转换,建立起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同时又符合教育规律、科学规律的校内管理机制,建立起更完善的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为主旨的内部激励机制。在外部机制上,学校也加强同社会各界的联系,这要求学校要不断挖掘内部潜力,开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教育”。路甬祥院士的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顺应外部环境的一些新的变化,适当调整质量管理与标准化系(负责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运行的内、外部机制,积极发挥教师团队的专业特长,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扩大产、教、研结合范围,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水平;做好咨询服务、技能培训等工作,积极服务社会,同时实现专业的良性发展。
4.在办学模式上,路甬祥院士提倡“要由封闭性转变为开放型。校内外都要开放。校内各系、各学科要相互联系、沟通、渗透;对外也要进行广泛的国内外校际交流和合作。还有,教学、科研、生产的结合,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主动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结合这些思想,负责工商管理专业的质量管理与标准化系在校内可以考虑与质量与安全工程学院和标准化学院的联合,多进行信息和人才的交流以及教学实验设施的共享,让学校有限的人才、设备设施等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专业间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共同发展。对外交流工作中也要坚持独立自主、为我所用的方针,要有选择地消化吸收国内外有益的教育和管理经验。而且除了与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之外,还要注意跟国内的企业界、兄弟院校、研究机构之间开展交流。对外交流应该包括国内一些好的单位。如负责工商管理专业的质量管理与标准化系可以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以及部分荣获国家质量奖的企业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领域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交叉任职”制度和机制;建立一支具有教育观念新、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行业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具有“质量管理与标准化”特色的专业教师队伍和教学骨干。
5.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问题上,路甬祥院士认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要结合起来。我们的教育方式长期存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弊端,师生参加科研、生产实践,将有利于他们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增强创新和独立工作能力”。结合路甬祥院士的思想,专业可以探索以培养专业核心技能为目标的实践实习长效机制,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内、外实践实习教学基地;通过“自建、共建、捐建”等方式,在原实验室基础上,建设标准化与质量工程技术实训中心;加快实践教学教材、仿真软件、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软件开发;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扩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更好地满足广大学生专业实习和教师实践能力锻炼的要求。
总之,通过明确专业定位,加强特色课程体系建设,调整办学模式,优化运行机制,建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反馈机制和调节机制,将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好,力争在全国同类本科专业建设和改革中处于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有智,曾建林.求是与创新——路甬祥教育文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马万里,中国计量学院经管学院教授。
关键词:路甬祥教育思想;启示;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定位;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062-02
拿到《路甬祥教育文集》感到非常的亲切,路甬祥院士是浙大的老校长,上世纪80~90年代在浙大任职近10年,那个年代也是我曾经在浙大求学的年代。路甬祥院士以虔诚深挚的热情追求科学真理,也以同样的热情关心我国科教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他对教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路甬祥教育文集》中的有关高等教育的精辟论述,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指南,是高等教育的宝贵财富。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然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中国计量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是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在学校“计量立校、标准立人、质量立业”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树立坚持面向质量监督检验行业,培育工商管理(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特色精品专业的指导思想;以深化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着重进行特色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特色教材、实习基地及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我国“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应用人才的培养基地,为国家质量振兴事业发展服务。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一名教师,有必要思考在新形势下,专业如何更好地发展,为专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在学习了《路甬祥教育文集》之后,从路甬祥院士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中,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1.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路甬祥院士认为“中国大学的教育应培养基础宽厚的专门人才,以适应就职和未来提高的双重需要。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面窄,适应性差”。这对于本科的专业定位很有指导意义。本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定位是“厚基础、宽口径、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与路甬祥院士的思想是一致的。“厚基础、宽口径”突出一个“通”字,即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强特色”突出一个“专”字,也就是强化计量管理、质量管理、标准化特色课程。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着力培养既掌握扎实的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又具有丰富的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知识的复合型、应用性经济管理人才。
2.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路甬祥院士提出“在专业定位明确后,应对一个专业的所有课程作系统的思考,优化课程结构,对一些核心课程逐步实行分层次设置,即分为基本部分、扩展部分和提高部分,限修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同时将实验作系列化的统筹安排,对于实验课着重考虑在专业人才的完整的知识能力结构中,应当开出哪些实验,使之成为连贯的有层次的实验系列组成;选修课在分清层次、门类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精选和补充,使选修课系统化、科学化”。这些思想对于完善本校工商管理专业“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具有指导意义。作为高校教师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并精通“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教什么”即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就要了解掌握新时期对于“标准化与质量管理”人才的新的要求;只有这样,我们的专业改革才会有的放矢,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学校运行机制上,路甬祥院士认为“加快高校改革,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校在内部机制上,应当加快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机制的转换,建立起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同时又符合教育规律、科学规律的校内管理机制,建立起更完善的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为主旨的内部激励机制。在外部机制上,学校也加强同社会各界的联系,这要求学校要不断挖掘内部潜力,开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教育”。路甬祥院士的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顺应外部环境的一些新的变化,适当调整质量管理与标准化系(负责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运行的内、外部机制,积极发挥教师团队的专业特长,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扩大产、教、研结合范围,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水平;做好咨询服务、技能培训等工作,积极服务社会,同时实现专业的良性发展。
4.在办学模式上,路甬祥院士提倡“要由封闭性转变为开放型。校内外都要开放。校内各系、各学科要相互联系、沟通、渗透;对外也要进行广泛的国内外校际交流和合作。还有,教学、科研、生产的结合,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主动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结合这些思想,负责工商管理专业的质量管理与标准化系在校内可以考虑与质量与安全工程学院和标准化学院的联合,多进行信息和人才的交流以及教学实验设施的共享,让学校有限的人才、设备设施等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专业间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共同发展。对外交流工作中也要坚持独立自主、为我所用的方针,要有选择地消化吸收国内外有益的教育和管理经验。而且除了与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之外,还要注意跟国内的企业界、兄弟院校、研究机构之间开展交流。对外交流应该包括国内一些好的单位。如负责工商管理专业的质量管理与标准化系可以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以及部分荣获国家质量奖的企业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领域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交叉任职”制度和机制;建立一支具有教育观念新、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行业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具有“质量管理与标准化”特色的专业教师队伍和教学骨干。
5.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问题上,路甬祥院士认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要结合起来。我们的教育方式长期存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弊端,师生参加科研、生产实践,将有利于他们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增强创新和独立工作能力”。结合路甬祥院士的思想,专业可以探索以培养专业核心技能为目标的实践实习长效机制,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内、外实践实习教学基地;通过“自建、共建、捐建”等方式,在原实验室基础上,建设标准化与质量工程技术实训中心;加快实践教学教材、仿真软件、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软件开发;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扩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更好地满足广大学生专业实习和教师实践能力锻炼的要求。
总之,通过明确专业定位,加强特色课程体系建设,调整办学模式,优化运行机制,建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反馈机制和调节机制,将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好,力争在全国同类本科专业建设和改革中处于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有智,曾建林.求是与创新——路甬祥教育文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马万里,中国计量学院经管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