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信息闭塞,国家缺乏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政策保障导致了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没有实现合理的开发与配置,针对这些现状,国家应该大力发展科教文化事业,解放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转变欠发达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专业的信息平台,调整不合理产业结构,同时国家还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务工提供政策上的保障与支持。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
欠发达地区相对于我国来讲,是指我国中、西部地区,那些相对具有潜力和有一定经济实力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科技水平落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区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城镇的非农业产业逐渐兴起,在良好环境下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但是由于经济体质在不同地区的转变速度的快慢不同,科技的发展不同,人们受教育程度不同,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程度不同,使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与配置。劳动力资源能否被合理配置,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很多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信息不发达,综合素质不高,导致劳动力资源在这些地区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造成经济的不发达,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要想实现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配置就应该科学分析阻碍劳动力合理配置的问题,着力解决最关键最根本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合理开发配置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影响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配置
在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深受地理、历史、交通、政治、文化、经济、信息、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社会现状造成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思想陈旧、保守,缺乏独立思考、判断以及创新的能力,很多农民为了赚钱而远离家乡,在未做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到了城市里又不知道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没有一技之长的他们四处碰壁,有的人很幸运的找到了自认为适合自己的工作,但由于思想的保守,会有自卑心理,觉得自己能力有限,晋升无望,于是离职返回家乡,有的只能沦落街头和车站,他们对自己和家人今后的生活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外来的各种新型的职业技能培训给农民带来希望,但是农民并不了解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盲目的去学习,不懂得为自己设计正确的奋斗目标。对于新事物、新技术,不能真正做到物尽其用,造成资源和人才的浪费。我国近些年大力发展科教兴国,深化教育体质改革,使农村的整体文化水平得到了较显著的提高,但是仍然以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这严重阻碍了劳动力资源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的合理开发配置。同时农村劳动力观念陈旧,降低了合理开发配置人力资源的效率,观念陈旧就代表着旧思想顽固僵化,阻碍了当前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相对降低了合理开发配置人力资源的效率,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的思想长期受到封建观念的影响,小农思想比较严重,同时还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认为如果不能找一个“铁饭碗”不如回家种地,跟外界的交流融合的能力弱,认为下海经商是一种不务实的表现,这样的陈旧思想观念严重阻碍了新形势、新条件、新样化的创新型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地形的影响,大多数欠发达的农村都处于偏远的山区,大山阻隔了新信息、新文化的传入,大多数农民恋土守家思想根深蒂固,小农的自给自足思想阻碍了农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话要求大家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为了给建国初期的经济状况,提供先进的生产力。通过解放思想,来为当时的社会提供劳动力合理的开发与配置。所以面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配置,当前首要做的就是把新思想,新文化传播到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解放农民的思想。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信息闭塞,影响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配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落后的生产关系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改变,它使我国不再是以单一的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农村经济有了新的发展轨道,畜牧业、林业、渔业都有所发展,但是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大部分还是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尚未摆脱农业粗放的经营模式,仍然是传统的农业模式,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 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止步不前,由于地区的交通,信息,经济的落后,所以第二产业发展极为缓慢, 而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信息闭塞也与产业结构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在关心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同时,科技信息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通过报纸、期刊、杂志、网络等各式各样的平台来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知道的信息, 然而,由于受到地理、交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欠发达地区信息较为落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人们所得到信息的延迟性较高,有的甚至可以说是消息闭塞。这导致了越闭塞的农村越不发达,越不发达的地区消息越闭塞。信息的获取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最初农村的经济发展是依靠于劳动经济,在工业革命后经过了的资源经济,现当今社会的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是取决于信息资源的智利经济。在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村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有电视、广播电台、亲戚朋友、手机、乡镇合作社等。电视是农民获取信息最方便快捷的渠道,网络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尚未实现普及,人们不懂得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加上受地形、地理位置、成本的影响,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安装网络费用较高,影响了村民用网络获取信息的积极性。相对农民而言,他们较关心的是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关于天气方面的信息,而对于本地适合哪种农作物,以及市场对某种产品需求的变动相对了解的信息较少,对市场的变应能力不强。由于与外界接触较少,对于大量信息的虚实辨识度也不高,不能准确的判断信息的真伪,有的劳动力盲目远離家乡去“淘金”,造成了有的人外出务工受骗上当,有的人则认为与其出去受骗,不如回家种地。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将信息视为是 “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的重要资源”。所以信息的获取能力不仅影响着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影响着欠发达地区的经济。 (三)国家缺乏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政策保障
落后的人力资源是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实现社会主义初级目标,缩小当今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理想,我党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强化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迅猛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在不断的加快,国家对城市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及技术支持,对城市化的建设给予高度的关注,国家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但是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也在不断的扩大,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深受国家大政方针的影响,我国从八十年代起就开始关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如今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日趋完善,但是大多数离乡务工的农民工在很多方面是没有保障的,现今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现状和难题,我国缺乏保障农民工的切身利益的制度法规。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现状是:农村人口多,增长快,相对于农村人口较快的增长,人均土地占有量不足,所以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远离家乡去务工,在外务工人数如此之多的情况下,如果大量人力资源无法实现合理配置, 就会导致流入地和流出地社会的混乱,经济的不稳定。实现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人力资源合理开发与配置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二、方法与建议
(一)大力发展科教文化事业,解放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欠发达地区应该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培养新形势、新环境下的创新型人才,将人力资源开发视为当地发展的重中之重,从整个当今世界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当今知识经济已成为社会的主流,生产力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人才的推动,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人才是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的主体,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离不开人才,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在众多资源中起到主导作用,所以欠发达地区农村应该树立人才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国家在欠发达地区进行科学、教育、文化传播,大力培养人才的同时,还应该制定有力的政策为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留住人才。然而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整体教育水平是一项重大而漫长的过程,现在最主要的是应该转变农村地区只重视物质投入而忽略人才投入的想法,还应对当地农民开展多项职业技能的培训,丰富农民工的技能,使农民工可选择的工作岗位丰富起来,不再只是单一的体力活。让农民根据当地特色,和自身优势发展新型特色产业,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有人才的地方,教育、文化自然不能落后,所以要想培养优秀的人才,国家应该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孩子提供经济方面的支持,帮助和鼓励艰苦好学的孩子完成学业,并对自愿回到家乡做建设的人给与一定的奖励。教育的普及从娃娃抓起的同时还应对其他群众开启新课堂,让新观念新文化走进新农村。
(二)转变欠发达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专业的信息平台,调整不合理产业结构
针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目前的粗放型经济状况,国家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以少资金少投入,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保证产品数量和质量,由此推动经济增长。国家要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的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的优化整合,利用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来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和质量。通过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从而推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经济有所提高和发展。为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开发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对劳动力配置产生牵动作用。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国家还应调整农村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通过完善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推动农村科技农业,立体农业,深加工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的多元化经营,改变农村单一的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加工的服务业,使大量劳动力可以就地消化,避免了大量闲散劳动力的无序流动和滞留。国家应该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进行建立和完善,它是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关键,要建立以服务为核心,利民助民为本的农村职业介绍机构,为农民提供真实有效的就业信息,根据市场的需求,教农民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让农民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有一个良好的规划,对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进行有效的安排和管理,有序的组织农民进城务工,降低了盲目、无秩序的劳动力流动给社会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国家在为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提供便捷有效就业信息的同时, 还应鼓励农民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发本地劳动力市场,挖掘市场资源潜质自主创业,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国家应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务工提供政策上的保障与支持
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配置是一项漫长而细致的过程,在提高整体地区劳动者的素质和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同时,国家还应该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进行政策上的支持与帮助。国家应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通过为农民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本,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国家还应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所承包土地利用的合法权益,使农民可以适时适事的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国家还应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宏观调控,保证各级财政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坚持贯彻“三农”政策,减免农业税,增加农业扶持基金,对农民购买家电,扩大农村信息传播渠道进行补贴,普及《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知识,让农民用法律武装自己,保障自己的切身利益。要做到将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扶贫工作紧密的联系起来,通过政策的引导、支持,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让农民摆脱贫困,共奔富裕路,实现全社会的小康。
总之,要想实现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人力资源合理的开发与配置,首先要解放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培养和留住人才,其次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发展地区特色经济,以集约型经济发展代替粗放型经济发展,再次整合市场信息,为当地劳动力提供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通过政府施行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国家颁布一系列对当地劳动力的法律保障,最终实现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配置。■
参考文献
[1] 吴克明.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上升[A].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2006.
[2] 钱娟.欠发达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差异的实证研究[J].對外经贸.2012(10).
[3] 谢俊贵.信息的富有与贫困——当代中国信息分化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4] 王慧娟.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问题及对策[就].党政干部学刊.2007(2).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
欠发达地区相对于我国来讲,是指我国中、西部地区,那些相对具有潜力和有一定经济实力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科技水平落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区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城镇的非农业产业逐渐兴起,在良好环境下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但是由于经济体质在不同地区的转变速度的快慢不同,科技的发展不同,人们受教育程度不同,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程度不同,使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与配置。劳动力资源能否被合理配置,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很多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信息不发达,综合素质不高,导致劳动力资源在这些地区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造成经济的不发达,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要想实现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配置就应该科学分析阻碍劳动力合理配置的问题,着力解决最关键最根本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合理开发配置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影响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配置
在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深受地理、历史、交通、政治、文化、经济、信息、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社会现状造成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思想陈旧、保守,缺乏独立思考、判断以及创新的能力,很多农民为了赚钱而远离家乡,在未做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到了城市里又不知道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没有一技之长的他们四处碰壁,有的人很幸运的找到了自认为适合自己的工作,但由于思想的保守,会有自卑心理,觉得自己能力有限,晋升无望,于是离职返回家乡,有的只能沦落街头和车站,他们对自己和家人今后的生活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外来的各种新型的职业技能培训给农民带来希望,但是农民并不了解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盲目的去学习,不懂得为自己设计正确的奋斗目标。对于新事物、新技术,不能真正做到物尽其用,造成资源和人才的浪费。我国近些年大力发展科教兴国,深化教育体质改革,使农村的整体文化水平得到了较显著的提高,但是仍然以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这严重阻碍了劳动力资源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的合理开发配置。同时农村劳动力观念陈旧,降低了合理开发配置人力资源的效率,观念陈旧就代表着旧思想顽固僵化,阻碍了当前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相对降低了合理开发配置人力资源的效率,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的思想长期受到封建观念的影响,小农思想比较严重,同时还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认为如果不能找一个“铁饭碗”不如回家种地,跟外界的交流融合的能力弱,认为下海经商是一种不务实的表现,这样的陈旧思想观念严重阻碍了新形势、新条件、新样化的创新型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地形的影响,大多数欠发达的农村都处于偏远的山区,大山阻隔了新信息、新文化的传入,大多数农民恋土守家思想根深蒂固,小农的自给自足思想阻碍了农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话要求大家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为了给建国初期的经济状况,提供先进的生产力。通过解放思想,来为当时的社会提供劳动力合理的开发与配置。所以面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配置,当前首要做的就是把新思想,新文化传播到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解放农民的思想。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信息闭塞,影响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配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落后的生产关系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改变,它使我国不再是以单一的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农村经济有了新的发展轨道,畜牧业、林业、渔业都有所发展,但是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大部分还是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尚未摆脱农业粗放的经营模式,仍然是传统的农业模式,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 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止步不前,由于地区的交通,信息,经济的落后,所以第二产业发展极为缓慢, 而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信息闭塞也与产业结构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在关心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同时,科技信息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通过报纸、期刊、杂志、网络等各式各样的平台来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知道的信息, 然而,由于受到地理、交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欠发达地区信息较为落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人们所得到信息的延迟性较高,有的甚至可以说是消息闭塞。这导致了越闭塞的农村越不发达,越不发达的地区消息越闭塞。信息的获取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最初农村的经济发展是依靠于劳动经济,在工业革命后经过了的资源经济,现当今社会的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是取决于信息资源的智利经济。在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村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有电视、广播电台、亲戚朋友、手机、乡镇合作社等。电视是农民获取信息最方便快捷的渠道,网络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尚未实现普及,人们不懂得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加上受地形、地理位置、成本的影响,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安装网络费用较高,影响了村民用网络获取信息的积极性。相对农民而言,他们较关心的是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关于天气方面的信息,而对于本地适合哪种农作物,以及市场对某种产品需求的变动相对了解的信息较少,对市场的变应能力不强。由于与外界接触较少,对于大量信息的虚实辨识度也不高,不能准确的判断信息的真伪,有的劳动力盲目远離家乡去“淘金”,造成了有的人外出务工受骗上当,有的人则认为与其出去受骗,不如回家种地。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将信息视为是 “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的重要资源”。所以信息的获取能力不仅影响着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影响着欠发达地区的经济。 (三)国家缺乏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政策保障
落后的人力资源是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实现社会主义初级目标,缩小当今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理想,我党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强化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迅猛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在不断的加快,国家对城市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及技术支持,对城市化的建设给予高度的关注,国家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但是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也在不断的扩大,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深受国家大政方针的影响,我国从八十年代起就开始关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如今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日趋完善,但是大多数离乡务工的农民工在很多方面是没有保障的,现今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现状和难题,我国缺乏保障农民工的切身利益的制度法规。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现状是:农村人口多,增长快,相对于农村人口较快的增长,人均土地占有量不足,所以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远离家乡去务工,在外务工人数如此之多的情况下,如果大量人力资源无法实现合理配置, 就会导致流入地和流出地社会的混乱,经济的不稳定。实现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人力资源合理开发与配置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二、方法与建议
(一)大力发展科教文化事业,解放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欠发达地区应该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培养新形势、新环境下的创新型人才,将人力资源开发视为当地发展的重中之重,从整个当今世界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当今知识经济已成为社会的主流,生产力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人才的推动,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人才是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的主体,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离不开人才,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在众多资源中起到主导作用,所以欠发达地区农村应该树立人才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国家在欠发达地区进行科学、教育、文化传播,大力培养人才的同时,还应该制定有力的政策为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留住人才。然而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整体教育水平是一项重大而漫长的过程,现在最主要的是应该转变农村地区只重视物质投入而忽略人才投入的想法,还应对当地农民开展多项职业技能的培训,丰富农民工的技能,使农民工可选择的工作岗位丰富起来,不再只是单一的体力活。让农民根据当地特色,和自身优势发展新型特色产业,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有人才的地方,教育、文化自然不能落后,所以要想培养优秀的人才,国家应该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孩子提供经济方面的支持,帮助和鼓励艰苦好学的孩子完成学业,并对自愿回到家乡做建设的人给与一定的奖励。教育的普及从娃娃抓起的同时还应对其他群众开启新课堂,让新观念新文化走进新农村。
(二)转变欠发达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专业的信息平台,调整不合理产业结构
针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目前的粗放型经济状况,国家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以少资金少投入,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保证产品数量和质量,由此推动经济增长。国家要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的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的优化整合,利用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来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和质量。通过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从而推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经济有所提高和发展。为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开发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对劳动力配置产生牵动作用。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国家还应调整农村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通过完善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推动农村科技农业,立体农业,深加工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的多元化经营,改变农村单一的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加工的服务业,使大量劳动力可以就地消化,避免了大量闲散劳动力的无序流动和滞留。国家应该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进行建立和完善,它是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关键,要建立以服务为核心,利民助民为本的农村职业介绍机构,为农民提供真实有效的就业信息,根据市场的需求,教农民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让农民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有一个良好的规划,对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进行有效的安排和管理,有序的组织农民进城务工,降低了盲目、无秩序的劳动力流动给社会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国家在为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提供便捷有效就业信息的同时, 还应鼓励农民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发本地劳动力市场,挖掘市场资源潜质自主创业,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国家应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务工提供政策上的保障与支持
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配置是一项漫长而细致的过程,在提高整体地区劳动者的素质和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同时,国家还应该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进行政策上的支持与帮助。国家应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通过为农民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本,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国家还应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所承包土地利用的合法权益,使农民可以适时适事的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国家还应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宏观调控,保证各级财政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坚持贯彻“三农”政策,减免农业税,增加农业扶持基金,对农民购买家电,扩大农村信息传播渠道进行补贴,普及《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知识,让农民用法律武装自己,保障自己的切身利益。要做到将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扶贫工作紧密的联系起来,通过政策的引导、支持,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让农民摆脱贫困,共奔富裕路,实现全社会的小康。
总之,要想实现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人力资源合理的开发与配置,首先要解放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培养和留住人才,其次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发展地区特色经济,以集约型经济发展代替粗放型经济发展,再次整合市场信息,为当地劳动力提供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通过政府施行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国家颁布一系列对当地劳动力的法律保障,最终实现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配置。■
参考文献
[1] 吴克明.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上升[A].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2006.
[2] 钱娟.欠发达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差异的实证研究[J].對外经贸.2012(10).
[3] 谢俊贵.信息的富有与贫困——当代中国信息分化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4] 王慧娟.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问题及对策[就].党政干部学刊.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