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尝试从村上春树的经典之作《挪威的森林》入手,分析了小说中村上是如何以他独有的情调和手法来营造小说中的似真似幻的氛围,从而揭示出小说中村上与作品合二为一的独特的魅力世界。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田园浪漫;象征;隐喻;孤独
《挪威的森林》的独特不仅在于语言及情节结构上的设置,还在于他对作品氛围的把握和渲染,不同于以往作家的精致明确的营造,他的小说充满着魔幻现实主义的西方意蕴,却又融入了传统日本文学的田园浪漫色彩,整篇作品的氛围及故事发展因此带有着一丝“模糊性”,可正是这样的“模糊”,使得所有的故事亦幻亦真,让人很难确定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幻的,给人一种印象性的美。而此外,文中处处充盈着隐喻与象征。连书名本身也昭示着小说的主旨与精神。那片黑森森的树林,可能是情感的黑洞,也可能是命运的迷宫。正是作品中这样模糊而又有明确指向的氛围营造,才能够造就出《挪威的森林》中日本年轻人的迷茫、孤独、探索、坚强的思想状态。
一、魔幻手法与田园浪漫的东西文化融合
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这一流派的作家,“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从而创造出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而不失其真实的独特风格,而又常常流露出虚无主义的观点和消极、悲观、绝望的情绪。
《挪威的森林》小说中的魔幻手法则非常明显,亦幻亦真的记述、幻想、梦想、白日梦的悄然插入无不营造着这种建构现实化的神秘气氛。直子和玲子栖身的深山疗养院仿佛是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小说中有个场景:一夜,蓦然醒来的“我”发现直子正跪在枕边地板上凝视我的眼睛。直子的瞳仁异常清澈,几乎可以透过它看到对面的世界。《挪威的森林》中有许多支怀旧歌曲,静谧、忧伤而又令人莫名沉醉,烘托出全书忧郁低沉、如梦似真的格调。小说中直子就像是温柔而华美的丝绸,含着微笑滑腻地只在你手中呆了一瞬间,便飘然落下,留下你一人将那一丝记忆的碎片独自整理,甚至让人怀疑是不是真的有直子这样纯美而脆弱的女子出现过,在读者疑惑的时候,便有了鲜活的绿子。村上春树曾公开自己的创作秘密:“为了保持平衡而需要一个离心性质的因子,那便是绿子。”绿子像“刚刚迎着春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大胆而又现实。于是,渡边君的犹豫成了离心力和向心力、积极的力与消极的力相持不下的效果。可见,小说给人以忧伤清新之美,把现实与幻想写得如此真切,似乎有着不存在的存在感和存在的不存在感。现实中带有一丝丝勾人心魄的主旋律。
其实,渗透在《挪威的森林》中的氛围营造、文化观念和精神实质并不像它的外在形态给人的感觉那么西化、洋化。村上在他的作品中表现日本的情感和日本传统的物哀幽玄的美学思想是极其自然的。他喜欢日常生活中无所谓的细节性风景,作品中时常描写森林的茂密,夜下的幽静,草的芬芳,风的清爽,山的曲线,犬的吠声,让读者在喧闹的都市生活包围之中感受到了这个东方作者的审美情趣。小说一开始便将我们带进一片宁静平和的草地风光——在某种意义上,那也就是田园风光。渡边一直到十二三年之后,才在异国圣菲城那气势逼人的暮色中,恍然领悟到初美曾给他带来的心灵震颤究意是什么东西:“它类似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一种从来不曾实现而且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憧憬。”而这“自身的一部分”,其实就是指我们在心灵深处对恬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一种向往,是糅合着田园情结的永恒的青春之梦。这种追求自由恬静的态度和立场也表现在他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尽管“我”的生活方式是消极的,看似颓废的,但是骨子里却希望能够当一个向往自由和宁静的麦田守望者。
二、隐喻与象征
为了使作品的主题和意蕴更加深刻,这部小说大量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和印象式描述 ,借助于场景、小物、乐曲等道具,展现了现代青年苦涩的爱情追求之路 ,由此寓意现代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牢不可破的矛盾性,揭示了日本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中,人们内心的孤独和相互不甚交流的环境。
1. 井
小说中一开始描写的渡边和直子的那次散步、那片草地、那口在森林边缘的“黑得如同把世间所有种类的黑一古脑儿煮在了里面”的井,一口深得并且一旦坠入便只有孤独陪伴直至死亡的井,在故事的实际进程中并没有被提到,它由此变得如梦如幻,分辨不清它究竟发生与否。它就是这部小说的点睛之处,小说的质是什么?是那口井,是那口井隐喻的孤独的极致。
“它正好位于草地和杂木林的交界处,地面上豁然闪出直径约一米的黑洞洞的井口,给青草不动声色地遮掩住了。四周既无栅栏,也不见微高出井口的石楞,只有那井张着嘴”——孤独正是如此,它就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之中的正常与病态的交界处埋伏着,给类似青草的东西遮掩住,让人无法察觉,躲避不及。人生注定要经历一些痛苦的,痛过去能让人爬起来重新生活。孤独则不然,掉进那口荒草地的井里,“再大声呼喊也无人听见,更没有人发现。就在那样的地方,一个人孤零零一分一秒地挣扎着死去。”
理解了小说要表达的质——孤独的极致,才能明了渡边和直子以及绿子之间的感情纠葛,超越了性爱,甚至超越了爱情。渡边具有孤独的因子,但他不会陷入孤独之中而不能自拔,因为他几乎本能般地保护着自己,在身上装了一个壳,时时刻刻毫不松懈。直子对渡边说:“你,我什么都不担心。即使黑天半夜你在这一带兜圈子转不出来,也绝不可能掉到井里。而且只要紧贴着你,我也不至于掉进去。”然而,直子无法时刻紧贴着渡边,唯有春雨绵延的生日之夜,两人才有一次唯一的心灵相通。那样的相通,不过是金风玉露相逢般的短暂,以后的几次相聚,不论如何努力,渡边再无法进入直子的身体——这也注定了直子终要掉进那口井里而死亡。
2. 发卡
整篇故事悲伤孤独的基调是在与直子的交流中所铺垫出来的,在描写直子的场景时,经常会提到“发卡”,渡边与直子的散步总一后一前的走路形式,“由于当时我始终盯着她的背影走路,所以唯独这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她有各种不同的发卡,并且常会动手去拨弄发卡。”在直子害羞或者是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她都会拨弄发卡,发卡就是她的本能的自我保护和自我掩饰的武器,她想要努力跳出自己的世界,努力的与渡边达到更深的心灵沟通,可是最终还是失败了,直子突然失踪,还是搬到了疗养院去接受治疗。
在那次直子月光下露出裸体时,那晚直子至少看上去没有任何印象,那个漂亮的发卡也许代表着直子希望同外界世界联系的本能希望,希望能和渡边走出那片阴暗的森林。但第二天她又换上了普通的发卡,说明本能的努力失败。这同直子最后的悲剧也仿佛有某种微妙的联系。可见,发卡也许就代表着直子看待世界的温暖、友好的一面。
此外,小说中不断有象征的意象浮现又沉没,渡边觉得宿舍楼“看上去总给人一种像是由公寓整修而成的监狱,或是由监狱整修而成的公寓”,认为“我的房间像太平间一样”,这些都反映了渡边“心中仿佛有个硬壳,极少有人能打破它,闯进来”。这样的隐喻与象征比比皆是。而我们在村上春树的文字中跟随一个又一个场景紧紧游荡,成就了一次绝妙的精神旅游。
参考文献:
[1]林少华.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及艺术魅力[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吴雨平.村上春树:文化混杂现象的表现者[J].外国文学研究,2003(5).
[3]叶岗.《挪威的森林》的象征色彩[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6). [4]黄必辉.自我与现实的悲剧性冲突——解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J]河池学院学报,2007(3).
(1.作者系南昌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江西师范学院;
2.南昌供电公司)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田园浪漫;象征;隐喻;孤独
《挪威的森林》的独特不仅在于语言及情节结构上的设置,还在于他对作品氛围的把握和渲染,不同于以往作家的精致明确的营造,他的小说充满着魔幻现实主义的西方意蕴,却又融入了传统日本文学的田园浪漫色彩,整篇作品的氛围及故事发展因此带有着一丝“模糊性”,可正是这样的“模糊”,使得所有的故事亦幻亦真,让人很难确定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幻的,给人一种印象性的美。而此外,文中处处充盈着隐喻与象征。连书名本身也昭示着小说的主旨与精神。那片黑森森的树林,可能是情感的黑洞,也可能是命运的迷宫。正是作品中这样模糊而又有明确指向的氛围营造,才能够造就出《挪威的森林》中日本年轻人的迷茫、孤独、探索、坚强的思想状态。
一、魔幻手法与田园浪漫的东西文化融合
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这一流派的作家,“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从而创造出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而不失其真实的独特风格,而又常常流露出虚无主义的观点和消极、悲观、绝望的情绪。
《挪威的森林》小说中的魔幻手法则非常明显,亦幻亦真的记述、幻想、梦想、白日梦的悄然插入无不营造着这种建构现实化的神秘气氛。直子和玲子栖身的深山疗养院仿佛是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小说中有个场景:一夜,蓦然醒来的“我”发现直子正跪在枕边地板上凝视我的眼睛。直子的瞳仁异常清澈,几乎可以透过它看到对面的世界。《挪威的森林》中有许多支怀旧歌曲,静谧、忧伤而又令人莫名沉醉,烘托出全书忧郁低沉、如梦似真的格调。小说中直子就像是温柔而华美的丝绸,含着微笑滑腻地只在你手中呆了一瞬间,便飘然落下,留下你一人将那一丝记忆的碎片独自整理,甚至让人怀疑是不是真的有直子这样纯美而脆弱的女子出现过,在读者疑惑的时候,便有了鲜活的绿子。村上春树曾公开自己的创作秘密:“为了保持平衡而需要一个离心性质的因子,那便是绿子。”绿子像“刚刚迎着春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大胆而又现实。于是,渡边君的犹豫成了离心力和向心力、积极的力与消极的力相持不下的效果。可见,小说给人以忧伤清新之美,把现实与幻想写得如此真切,似乎有着不存在的存在感和存在的不存在感。现实中带有一丝丝勾人心魄的主旋律。
其实,渗透在《挪威的森林》中的氛围营造、文化观念和精神实质并不像它的外在形态给人的感觉那么西化、洋化。村上在他的作品中表现日本的情感和日本传统的物哀幽玄的美学思想是极其自然的。他喜欢日常生活中无所谓的细节性风景,作品中时常描写森林的茂密,夜下的幽静,草的芬芳,风的清爽,山的曲线,犬的吠声,让读者在喧闹的都市生活包围之中感受到了这个东方作者的审美情趣。小说一开始便将我们带进一片宁静平和的草地风光——在某种意义上,那也就是田园风光。渡边一直到十二三年之后,才在异国圣菲城那气势逼人的暮色中,恍然领悟到初美曾给他带来的心灵震颤究意是什么东西:“它类似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一种从来不曾实现而且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憧憬。”而这“自身的一部分”,其实就是指我们在心灵深处对恬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一种向往,是糅合着田园情结的永恒的青春之梦。这种追求自由恬静的态度和立场也表现在他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尽管“我”的生活方式是消极的,看似颓废的,但是骨子里却希望能够当一个向往自由和宁静的麦田守望者。
二、隐喻与象征
为了使作品的主题和意蕴更加深刻,这部小说大量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和印象式描述 ,借助于场景、小物、乐曲等道具,展现了现代青年苦涩的爱情追求之路 ,由此寓意现代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牢不可破的矛盾性,揭示了日本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中,人们内心的孤独和相互不甚交流的环境。
1. 井
小说中一开始描写的渡边和直子的那次散步、那片草地、那口在森林边缘的“黑得如同把世间所有种类的黑一古脑儿煮在了里面”的井,一口深得并且一旦坠入便只有孤独陪伴直至死亡的井,在故事的实际进程中并没有被提到,它由此变得如梦如幻,分辨不清它究竟发生与否。它就是这部小说的点睛之处,小说的质是什么?是那口井,是那口井隐喻的孤独的极致。
“它正好位于草地和杂木林的交界处,地面上豁然闪出直径约一米的黑洞洞的井口,给青草不动声色地遮掩住了。四周既无栅栏,也不见微高出井口的石楞,只有那井张着嘴”——孤独正是如此,它就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之中的正常与病态的交界处埋伏着,给类似青草的东西遮掩住,让人无法察觉,躲避不及。人生注定要经历一些痛苦的,痛过去能让人爬起来重新生活。孤独则不然,掉进那口荒草地的井里,“再大声呼喊也无人听见,更没有人发现。就在那样的地方,一个人孤零零一分一秒地挣扎着死去。”
理解了小说要表达的质——孤独的极致,才能明了渡边和直子以及绿子之间的感情纠葛,超越了性爱,甚至超越了爱情。渡边具有孤独的因子,但他不会陷入孤独之中而不能自拔,因为他几乎本能般地保护着自己,在身上装了一个壳,时时刻刻毫不松懈。直子对渡边说:“你,我什么都不担心。即使黑天半夜你在这一带兜圈子转不出来,也绝不可能掉到井里。而且只要紧贴着你,我也不至于掉进去。”然而,直子无法时刻紧贴着渡边,唯有春雨绵延的生日之夜,两人才有一次唯一的心灵相通。那样的相通,不过是金风玉露相逢般的短暂,以后的几次相聚,不论如何努力,渡边再无法进入直子的身体——这也注定了直子终要掉进那口井里而死亡。
2. 发卡
整篇故事悲伤孤独的基调是在与直子的交流中所铺垫出来的,在描写直子的场景时,经常会提到“发卡”,渡边与直子的散步总一后一前的走路形式,“由于当时我始终盯着她的背影走路,所以唯独这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她有各种不同的发卡,并且常会动手去拨弄发卡。”在直子害羞或者是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她都会拨弄发卡,发卡就是她的本能的自我保护和自我掩饰的武器,她想要努力跳出自己的世界,努力的与渡边达到更深的心灵沟通,可是最终还是失败了,直子突然失踪,还是搬到了疗养院去接受治疗。
在那次直子月光下露出裸体时,那晚直子至少看上去没有任何印象,那个漂亮的发卡也许代表着直子希望同外界世界联系的本能希望,希望能和渡边走出那片阴暗的森林。但第二天她又换上了普通的发卡,说明本能的努力失败。这同直子最后的悲剧也仿佛有某种微妙的联系。可见,发卡也许就代表着直子看待世界的温暖、友好的一面。
此外,小说中不断有象征的意象浮现又沉没,渡边觉得宿舍楼“看上去总给人一种像是由公寓整修而成的监狱,或是由监狱整修而成的公寓”,认为“我的房间像太平间一样”,这些都反映了渡边“心中仿佛有个硬壳,极少有人能打破它,闯进来”。这样的隐喻与象征比比皆是。而我们在村上春树的文字中跟随一个又一个场景紧紧游荡,成就了一次绝妙的精神旅游。
参考文献:
[1]林少华.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及艺术魅力[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吴雨平.村上春树:文化混杂现象的表现者[J].外国文学研究,2003(5).
[3]叶岗.《挪威的森林》的象征色彩[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6). [4]黄必辉.自我与现实的悲剧性冲突——解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J]河池学院学报,2007(3).
(1.作者系南昌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江西师范学院;
2.南昌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