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feng1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与实施,学前教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园所形象、提高幼儿园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幼儿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任何课程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师幼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为提高师幼的人文道德素养、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园所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实践探索以幼儿为主体,彰显儿童特色与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园所文化,使幼儿园传统文化氛围与幼儿教育相得益彰,逐渐形成“教之有道,行之有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幼儿园特色教育,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当中,逐步形成一套生活化、地域化、园本化的活动方案。
  中华上下五千年,优秀文化博大精深,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2019年有幸加入由曹胜高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建构、价值认同与教育策略研究》项目组,承担《幼儿园传统文化元素的形成与运用》子课题研究。在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下,经过两年时间的探索、实践与反思,逐步将适宜性较高的传统文化元素内容内化成为朝阳幼儿园独具匠心的园所文化氛围,衍生出生活化、趣味性的活动方案与环境创设实例,运用于幼儿园生活、游戏、学习当中。
  作为一所“年轻的”公办幼儿园,首先要以质量立园,规范的办园行为、科学的保教管理是强基固本的必备要素;其次是以文化兴园,园本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以无声的力量影响并塑造着每一个朝阳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决定着幼儿园的形象、质量和生命力。在传统古朴的地域特色与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共同影响下,我们探求出一条传承与创新相融合的启蒙教育之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提炼适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元素,再辅以现代化、信息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完成五育并举、趣教相和的园本文化课程构建与实施,浸润式培养具有良好品质的中国式小乐童。
  一、“城墙文化”背景下的园所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挑战
  精神文化现状:得天独厚的区位及人文环境造就了朝阳幼儿园以“城墙文化”为底蕴、“朝阳文化”为内核、“七色光”为底色的传统文化氛围。我们立足于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科学教育手段,在传统古朴的地域特色与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共同影响下,园所环境寄情于景,梅兰桂竹郁郁葱葱,饱含着“朝阳人”追求的坚毅而昂扬、朴实而简洁、孜孜不倦、桃李芬芳的精神境界。“朝阳人”发挥教育智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铸理想信念之魂,以传统文化为源塑民族精神之基,通过不断完善的课程建构,开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大门,促成快乐人生的起步。但从园所发展时间及发展轨迹看,一方面对“城墙文化”背景的理解还停留于外在表象之上,尤其是对其精神层面的挖掘,对“朝阳文化”的支撑作用还需要更高层次的融合;另一方面,“朝阳文化”中对精神层面主线的提炼和总结还不够清晰,对园所管理的赋能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系统化、体系化的架构有待完善。
  物质文化现状:朝阳幼儿园聚城墙之古朴、幼儿园之童趣,“七色光”灿烂明媚,彰显浸润传统文化、科学启智幼儿的办园特色。操场是孩子们释放天性、锻炼身心的欢乐场;百家姓木刻为帘,风铃走廊文趣相谐,风铃声叮当悦耳、清脆有趣,晴时为荫,欢声笑语,雨时为景,嬉赏好雨,传统文化寓于环境中。墙壁上有手绘丝绸路语、夏日海滩、温情火烈鸟,土地里有孩子们悉心种植的小麦蔬果,二十四个节气的自然变化尽在其中。书香浸染的藏书阁、笔墨飘香的丹青苑、活色生香的膳食坊……孩子们在这里探索,在这里快乐,在这里成长。通过具象性的事物,在环境创设、主题活动等内容中处处体现内涵、彰显文化是我们的追求,但由物质本身发挥出的教育价值却像散落的珍珠,没有被串起,作为实施者的我们对其适应性的观察、反思能力还很稚嫩,物质文化的发展进入了平台期。
  制度文化现状:我园注重建设以激发教师的主体性、提升教师的生命价值为根本目的的制度文化,把一套行之有效的“硬”制度与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相结合,用“精致管理流程和人文关怀优化”相结合来推动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文本化的制度包含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规章,也有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各类章程、规则、指示、要求等,还有幼儿园结合自身实际而制定的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学习、日常管理等的规章制度。这些外显的、物化的规章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具有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再通过集中学习培训等形式将制度文化内化为“朝阳人”的素质,转变为思想观念上的、道德认识水平上的、价值观上的、内隐的“规章制度”。但是在将文本化的制度与人性化管理相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互相矛盾的情况,在“强制性”和“自觉性”、“科学性”和“经验性”、“共性”和“个性”的协调兼顾中还存在不足。
  二、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园所文化建设的预设前景及落地举措
  精神文化建设:幼儿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幼儿园的精神文化,是对办园理念的进一步升华,是幼儿园理想信念与追求的精髓与灵魂。我们将园所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化体现的载体,以人来创设环境,再用环境影响人。我园将城墙元素融入细节,体现我们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和延续;生机盎然的绿色植物穿插点缀于园所内外,为古朴幽静中增添生机和活力;以宣传橱窗作为展示窗口,使具象性文化内涵更加凸显;打造文化与功能性兼具的微景观,修饰边幅,体现幼儿园小而精、美而雅的特点;在园所环境、日常管理、活动中,体现办园理念、园训、教风、学风。
  物质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古朴典雅、自然童趣的物質环境,以“ 古城之风、传统之韵、自然之貌、童心之歌 ”等为主要呈现方式,遵循幼儿发展规律、保护其天性成长,提供呈现出教育功能、示范功能、凝聚功能、创造功能、熏陶功能等的现代化设施设备,打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融的活动室,投放与幼儿身心发展需求密切联系的、丰富多样的区角材料,支持幼儿在探索中成长。以“阡陌花开”呈现曲径通幽的园林之美,以“铃音绕耳”呈现返璞归真的意趣之美,以“二十四节气”呈现包罗万象的文化之美。文化浸润、寓教于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继承与创造相呼应,孩子们在对话环境、拥抱自然中悄然汲取,主动成长。
  制度文化建设:建章立制,以科学的制度体系为幼儿园发展正确引航。创设以传统文化为精髓的人文化管理制度,不断推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常规制度,如“家园共育制度”“层级聘任制度”“全员承诺制度”“幼儿自主德育制度”“幼儿文明公约制度”“三人行导师制度”,促进广大师幼的发展。群策群力,用人本管理彰显制度文化的民主特色。遵循开放民主的原则,生成制度。园务会对制度的总体框架进行建构,全员参与制度制定,使教职工成为制度的创建者、执行者。刚柔并济,彰显理性制度与柔性执行的制度文化特色。大力表彰制度执行中的先进典型,彰显理性制定与柔性执行相结合、约束与激励相结合、执行与教育相结合的特色,形成适合于本园行之有效的理性、科学、动态的管理制度。传承创新,愿景激励,推动制度文化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通过集体的努力,我们以园为基,塑造良好形象;以德为先,锤炼高尚师德;以爱为本,浸润童心童趣,打造了一所具有“传递文明、传承礼仪、智慧教育、智能领航”特色的幼儿园;创建了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精湛、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优质教师队伍;培养了“健康快乐、乐学好问、文明礼貌、知恩友爱”的儿童。同时,提升“文化与制度”“教育与教学”“课程与科研”“思想与培训”“安全与保障”等五个方面的工作,文化与制度是完成目标的主干,教育与教学是实施目标的核心,教师队伍建设是幼儿园发展的根本,制度建设、教科研工作是规划顺利实施的保障,安全与保障为规划的实施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  西安市新城区新城区朝阳幼儿园
其他文献
在我国少年儿童中有这么一类特殊群体,他们的父母双方或有一方外出打工,将孩子留在农村与父母其中一人或其他亲人一起生活,这个儿童群体被称为“农村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进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多数将子女留在了农村,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他们被称为农村留守儿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名著是中学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它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本文以初中教材《简·爱》一课为例,简要谈一下笔者对名著阅读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  一、精心设计导读课  设计导读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笔者在《简·爱》的导读课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目录切入猜读法  1.请学生根
期刊
微视频指短小的视频,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5分钟以内的视频。微视频具有直观性、高效性、广泛性、信息量大等特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合理利用和挖掘多种社会资源,要注意利用网络、电视、电影等信息媒体,丰实、深化、拓展课程内容。如何开发适切的微视频资源,并恰当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呢?下面我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爱国教育主题教学内容为例,谈谈微视频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原则及策略。  一、微视
期刊
研学旅行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研学旅行,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践行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促进书本知识与社会经验的融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为了建立一套管理规范、责任清晰、保障安全的研学旅行工作的长效机制,学校通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集全校之
期刊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学生习作时写不下去的窘境和情节雷同的尴尬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缺乏生活积累虽然是一个方面,但有时积累了生活经验,作文也不一定能写得好。本文以《西游记》前八回情节创作为例,就情节相生的诱因略陈管见,以期能够解决学生习作中的困顿,达到绝处逢生或不同凡响的佳境。  一、《西游记》前八回的情节  《西游记》前八回大致有十个耳熟能详的情节:石猴出世、美猴王、访道求仙(包括七十二
期刊
教师专业素养是影响儿童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数学素养,能够帮助普通教师更加清晰深入地理解教与学的关系,让教师明白“教什么”“教给谁”“如何教”,激发教师对数学教育活动的情感和信心。通过教师智慧的教学,使幼儿在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达到“喜欢数学、亲近数学、走进数学”的目的。  数学是培养思维和锻炼能力的一门基础性课程,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将数学形象地称为“人类思
期刊
在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要学会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学效果。经过相关实践,教室的留白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智慧,课堂的留白可以有效激发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室中能呼吸到更多的氧气。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有效性都能得到提高。本文将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对课堂留白艺术进行深入刨析。  一、在课程导入设计时
期刊
化归思想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将问题进行转化,进而解决的一种方法,一般是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将难解的问题转化为容易求解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化归思想的应用非常广泛,已经渗透到了各种代数与几何问题中,对帮助学生解决各类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以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中心对称图形》一课为例,深度探讨了化归思想的
期刊
我校职业班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有了一定基礎的语文素养。学习《弟子规》是根据职业班学生的心智特点与预期目标所制定的,是以“走出校园、逐步走上社会”的理念为依据,进一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对他们日后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格以及良好的职业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生活语文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
期刊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减少单一化知识讲授,整合和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重点突出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的进程中获得相应的知识积累,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整合教学内容,有效进行直观转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反复讲解,学生进行模仿,进而掌握教师的教学内容。在僵化的教育教学中,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