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语文课堂教学气氛“四妙招”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hekn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虽然教师做了精心准备,明确了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重点,但由于学生反应冷淡、兴味索然,致使课堂教学收效甚微。可见,学生兴趣的浓厚程度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营造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也融融、学也融融”的教学境界,成为许多教师追求的目标。
  一、不断充电,引用“源头活水”
  朱熹《观书有感》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笔者这里强调的不单是教师要积累知识、不断充电、提高能力,更主要的是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以及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动态监测,建立学生档案,把握学生的发展变化。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巧妙地设疑问难,提出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教师就可以给他们设置知识延伸型的问题;有的学生思维依赖性强,教师应以点拨和引导为主,设置知识巩固型的问题。
  二、理解课堂教学目标,澄清误区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它不应只是教师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力求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双向交流,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陶冶身心,提高思想修养。然而,有些教师却认为,一节课只有问答热烈,互动活跃,才算是一堂成功的课。不可否认,课堂气氛的活跃确实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但这种教学形式一般较适用于小学生或初中低年级学生,不适合初中高年级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初中高年级学生的大脑发育逐步健全,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渐成熟。因此,对于初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巧妙地激疑问难或设问作答,注重与学生心灵的默契交流,以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共鸣。
  三、采用多种教法,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教师可以在一堂课中使用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竞赛法等。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笔者就采用了讨论法,事先准备了丰城剑邑大桥的资料,问学生:“剑邑大桥如此之长,其稳固性原理是什么?其科学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乡间的单拱石桥也那么牢固呢?”这些问题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又融入了物理学知识,等学生讨论完毕后,笔者自然地由当今中国先进的斜拉钢索式大桥引入了中国古代设计先进、建造精良的赵州桥,从而把课堂教学推向了一个小高潮。又如在一次听优质课时,一位教师除了采用常规教学法讲授《包身工》之外,还采用了比较法教学,他让学生收集当今打工者的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使新旧打工者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使学生对包身工的悲惨境遇有了更深的了解。
  四、运用多种媒体,调动感官
  时代在发展,教学工具也在不断更新,录音机、随身听、投影仪、电脑等媒体手段的应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多渠道地掌握知识。如在教授《斑羚飞渡》时,笔者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先给学生播放了一遍录音朗读,然后把斑羚被猎人围在崖边,面临种族灭绝时,斑羚是如何选择牺牲一半,挽救一半来成功飞渡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接着,再围绕文章的主题思想,笔者向学生提问:“老斑羚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体现了什么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一堂课下来,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在视听转换中感受到了文章的主旨,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方法是丰富多彩而又灵活多变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总结和归纳教学经验和方法,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拖船初中)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