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别于其母体高校的学生,其特殊性加大了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辅导员肩负着巨大的压力和沉重的负担。然而,我们目前的工作大多只注重工作能力和执行能力,却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分析独立学院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提出重视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并对在年级组模式下提高独立学院辅导员科研能力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年级组;辅导员;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342-02
辅导员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工作对象的多变性和差异性,决定了辅导员工作本身就应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年级组管理模式的运行,创造性地将各项管理制度、学习风气、科研氛围等加以落实,把年级意志转变为师生自觉行动,最大限度地调动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参与年级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整合全年级的资源,集中力量,统一调度,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辅导员工作的归属感和向心力。因此,以年级组为支点,大家可以专门针对本年级日常工作进行全面分析和讨论,不断发现新问题,在解决本年级内部出现的问题过程中,将经验不断上升为理论,进而创造性地开展本年级学生工作,提升本年级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而这种转化与提炼都离不开辅导员自身科研能力的支撑。良好的科研能力是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保障,有利于解决辅导员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对工作的前瞻性研究,有利于正确把握学生工作规律,科学理性地开展学生工作。
一、独立学院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
1.科研意识淡薄。高校辅导员的科研意识是指高校辅导员是否能敏锐发现学生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的意识[1]。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量大,对学生要求严格,繁重的工作牵扯了辅导员很多的精力,每天的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都被学生占有。辅导员在处理这些日常事务性工作的过程中,不善于总结,没有养成对事物性工作的知识点进行积累的习惯,没有意识到要以各类文字或表格的形式保存起来。他们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基本少于每天1小时,甚至还有极少数辅导员认为我们的工作不需要研究,工作开展只要凭借经验和感觉就可以做好,即便是有科研,也是出于晋升职称、职务、考核的目的,论文多是出于评职称的“应制”“功利”之作,从而限制了辅导员进行学术科研活动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2.科研氛围不足。独立学院辅导员多以年轻人为主,他们与学生在年龄上相差不大,虽然已走入工作岗位,但还是有着年轻人好玩、不成熟、学习自觉性不强等特征。不要说搞科研,就是一般平时的阅读和笔记,在无纸化办公时代的影响下,也逐渐趋于消失。因此在学术问题上,要么缺乏发展的主动性,要么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而且,一直以来,针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项目来源少,科研项目数少,科研经费少,致使一些有科研能力、有思政教育背景的辅导员为争取课题和经费,放弃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科研,纷纷向其他专业靠近。另外,针对辅导员在科研方面的专题讲座、科研课程、校内外科研实践也都很少,欠缺的科研条件导致辅导员进行思政教育的科研氛围严重不足。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应是社会对学术发展提供的支撑基础和各种条件的总和[2]。
3.科研质量不高。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难度大,责任重,对时间的需求量很大,想要发展专业,专心搞科研也需要极大的精力,时间有限,工作与科研往往难以并重。失去了时间的保证,学习、科研就很难出成果。另外,很多年轻辅导员在入职之时都是其他专业,由于所学专业的限制,大多数社会科学知识不够系统,难以达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也难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3]。对于他们来说,即使愿意牺牲大量业余时间来潜心钻研,基本政治理论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单一、专业底蕴的匮乏、能力的欠缺也会使得他们在从事科研工作时,选题盲目,研究分散,多为对学生工作现象的描述,东拼西凑,缺乏一定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很难出成果。
二、年级组模式对独立学院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1.年级组管理模式。随着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教育改革的深入,年级组管理模式更能体现其组织结构的严密性、目标行动的统一性和调节控制的全局性,对培养年级组老师间的共同性教育特征和教育默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另外,由于每个年级学生工作侧重点不同,辅导员的管理风格也会各不一样,不同的年级会形成不同的特色,为了更好地开展年级组工作,我们将注重研究年级内部老师的学习科研制度,争取在学生管理中初步形成相互学习、传帮带的作用,以科研带实践,走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年级组内辅导员为主体的特色教育科学研究,承担课题研究任务,不仅能使年级组内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发生由“管理型”向“专家型”的转变,年级组辅导员的教育改革研究,也使独立学院的内涵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更好地促进了独立学院年级组管理模式的稳步运作。
2.年级组模式对独立学院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一方面,有利于优化辅导员的素质结构。辅导员的实际工作都是理论联系实践的一个过程,在指导、教育、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同时,也是自己通过各类学习和科研提高自身的过程。学习素质、工作素质、科研素质都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最主要的素质,其中学习素质是基础,工作素质是关键,科研素质是核心[4]。年级组管理模式下,针对本年级内部出现的问题,辅导员可以及时发现、及时讨论、及时解决、及时总结,注重平时的积累,知识点的提炼,利用年级组内部的会议记录和案例分析与研究等,为今后遇到类似问题时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或方案,从实践性向科研性转变,逐步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理论与科研水平,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辅导员创新素质的培养。
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学生工作中的“变量”因子越来越丰富[5],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势必不能因循守旧,应主动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规律,加强对学生工作的前瞻性研究。年级组管理模式下,由于辅导员个人的学历、专业背景、工作分工、个人精力等原因,辅导员可结合个人兴趣,集思广益,选择本年级组内部与自己专业或者是兴趣相关的研究方向进行团队研究,培养大家学习独立分析问题、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开展科研工作,提炼具有实践意义的操作模式和工作理念。 三、年级组模式下提升独立学院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思考
辅导员工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他们所进行的科研工作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专职研究人员和思政课程授课教师的科研工作,然而年级组的科研水平如何将深刻影响着一个年级组的综合实力。因此,基于年级组是以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学生为主体,集中本年级所有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在年级组长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性组织形式这一特点,形成以年级组内辅导员为主体的教育科学研究,承担课题研究任务,不仅能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而且还能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认为,独立学院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可以从认知、实践、反思三个层面来思考。
1.认知层面。认知层面的理论学习是辅导员科研能力提高的起点[6]。在年级组模式下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和协作能力,通过组建本年级的科研团队,形成本年级辅导员研究团队文化,这是本年级辅导员在相互合作过程中,为共同完成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共同目标而形成的一种潜意识文化。这样的形式能强化本年级组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和自我认同,增强本年级组辅导员的归属感,从而形成辅导员积极主动的科研意识,以及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自觉性。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琐碎,耗时,如果辅导员没有意识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就会认为搞科研只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事,或者陷入到“教育科研无用论”[7]。年级组模式下,本年级辅导员以年级为单位,提出、研究、讨论共性问题,将“学习、研究、讨论、反思”与不同专业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使辅导员之间随时进行研讨交流,长此以往,形成本年级学习的惯性,从而培养辅导员们的学习科研意识。
2.实践层面。实践层面是辅导员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辅导员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中心,他们研究的是自己在日常德育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在科研工作中研究者与实践者相统一,“为实践而研究”“对实践的研究”“在实践中研究”[6]。在年级组模式下,本年级辅导员从每个人自己的工作领域来思考,提出自己所带专业的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或疑惑,之后在年级组进行会诊,找出带有共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作为学习与科研的主题,从而确定一个共同关注的课题。这样的科研,不仅仅是单纯的科研课题,也不是单纯的学生管理问题,而是一类综合性问题,既能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又能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因此,在年级组模式下,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既可以按照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学术基础和研究兴趣对辅导员的学术研究进行分类,又能全面统筹辅导员队伍科研立项、学术交流、成果展示,进而促进辅导员把工作融入相关学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在实践中丰富理论知识。
3.反思层面。辅导员科研工作的反思性是对实践工作的总结和反思。年级组模式下,辅导员的科研工作是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对自己领域的工作和实践情况进行整体性的探索和创新。这种以年级为单位的探索过程,既有对过去工作的理解的批判性反思,也有对本年级组未来工作的尝试的探索性反思;既有对个人的独立反思,也有团队合作的反思。通过批判性和探索性反思,能够从理论的高度透过繁杂的学生工作现象看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更好地发现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在反思层面进行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培培.试论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6).
[2]余三定.改革开放30年学术环境对学术发展的影响[J].云梦学刊,2008,(4).
[3]马福运.“双肩挑”: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有效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刊导,2006,(12).
[4]王少丽.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河学刊,2011,(6).
[5]张俊苓.新时期高效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培养探究[J].教育探索,2010,(11).
[6]陈志丹.基于科研能力成长模型的辅导员培养机制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7]刘长军,牟茁.浅析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高[J].科学教育,2009,(2).
关键词:年级组;辅导员;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342-02
辅导员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工作对象的多变性和差异性,决定了辅导员工作本身就应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年级组管理模式的运行,创造性地将各项管理制度、学习风气、科研氛围等加以落实,把年级意志转变为师生自觉行动,最大限度地调动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参与年级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整合全年级的资源,集中力量,统一调度,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辅导员工作的归属感和向心力。因此,以年级组为支点,大家可以专门针对本年级日常工作进行全面分析和讨论,不断发现新问题,在解决本年级内部出现的问题过程中,将经验不断上升为理论,进而创造性地开展本年级学生工作,提升本年级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而这种转化与提炼都离不开辅导员自身科研能力的支撑。良好的科研能力是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保障,有利于解决辅导员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对工作的前瞻性研究,有利于正确把握学生工作规律,科学理性地开展学生工作。
一、独立学院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
1.科研意识淡薄。高校辅导员的科研意识是指高校辅导员是否能敏锐发现学生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的意识[1]。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量大,对学生要求严格,繁重的工作牵扯了辅导员很多的精力,每天的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都被学生占有。辅导员在处理这些日常事务性工作的过程中,不善于总结,没有养成对事物性工作的知识点进行积累的习惯,没有意识到要以各类文字或表格的形式保存起来。他们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基本少于每天1小时,甚至还有极少数辅导员认为我们的工作不需要研究,工作开展只要凭借经验和感觉就可以做好,即便是有科研,也是出于晋升职称、职务、考核的目的,论文多是出于评职称的“应制”“功利”之作,从而限制了辅导员进行学术科研活动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2.科研氛围不足。独立学院辅导员多以年轻人为主,他们与学生在年龄上相差不大,虽然已走入工作岗位,但还是有着年轻人好玩、不成熟、学习自觉性不强等特征。不要说搞科研,就是一般平时的阅读和笔记,在无纸化办公时代的影响下,也逐渐趋于消失。因此在学术问题上,要么缺乏发展的主动性,要么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而且,一直以来,针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项目来源少,科研项目数少,科研经费少,致使一些有科研能力、有思政教育背景的辅导员为争取课题和经费,放弃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科研,纷纷向其他专业靠近。另外,针对辅导员在科研方面的专题讲座、科研课程、校内外科研实践也都很少,欠缺的科研条件导致辅导员进行思政教育的科研氛围严重不足。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应是社会对学术发展提供的支撑基础和各种条件的总和[2]。
3.科研质量不高。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难度大,责任重,对时间的需求量很大,想要发展专业,专心搞科研也需要极大的精力,时间有限,工作与科研往往难以并重。失去了时间的保证,学习、科研就很难出成果。另外,很多年轻辅导员在入职之时都是其他专业,由于所学专业的限制,大多数社会科学知识不够系统,难以达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也难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3]。对于他们来说,即使愿意牺牲大量业余时间来潜心钻研,基本政治理论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单一、专业底蕴的匮乏、能力的欠缺也会使得他们在从事科研工作时,选题盲目,研究分散,多为对学生工作现象的描述,东拼西凑,缺乏一定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很难出成果。
二、年级组模式对独立学院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1.年级组管理模式。随着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教育改革的深入,年级组管理模式更能体现其组织结构的严密性、目标行动的统一性和调节控制的全局性,对培养年级组老师间的共同性教育特征和教育默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另外,由于每个年级学生工作侧重点不同,辅导员的管理风格也会各不一样,不同的年级会形成不同的特色,为了更好地开展年级组工作,我们将注重研究年级内部老师的学习科研制度,争取在学生管理中初步形成相互学习、传帮带的作用,以科研带实践,走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年级组内辅导员为主体的特色教育科学研究,承担课题研究任务,不仅能使年级组内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发生由“管理型”向“专家型”的转变,年级组辅导员的教育改革研究,也使独立学院的内涵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更好地促进了独立学院年级组管理模式的稳步运作。
2.年级组模式对独立学院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一方面,有利于优化辅导员的素质结构。辅导员的实际工作都是理论联系实践的一个过程,在指导、教育、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同时,也是自己通过各类学习和科研提高自身的过程。学习素质、工作素质、科研素质都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最主要的素质,其中学习素质是基础,工作素质是关键,科研素质是核心[4]。年级组管理模式下,针对本年级内部出现的问题,辅导员可以及时发现、及时讨论、及时解决、及时总结,注重平时的积累,知识点的提炼,利用年级组内部的会议记录和案例分析与研究等,为今后遇到类似问题时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或方案,从实践性向科研性转变,逐步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理论与科研水平,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辅导员创新素质的培养。
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学生工作中的“变量”因子越来越丰富[5],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势必不能因循守旧,应主动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规律,加强对学生工作的前瞻性研究。年级组管理模式下,由于辅导员个人的学历、专业背景、工作分工、个人精力等原因,辅导员可结合个人兴趣,集思广益,选择本年级组内部与自己专业或者是兴趣相关的研究方向进行团队研究,培养大家学习独立分析问题、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开展科研工作,提炼具有实践意义的操作模式和工作理念。 三、年级组模式下提升独立学院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思考
辅导员工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他们所进行的科研工作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专职研究人员和思政课程授课教师的科研工作,然而年级组的科研水平如何将深刻影响着一个年级组的综合实力。因此,基于年级组是以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学生为主体,集中本年级所有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在年级组长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性组织形式这一特点,形成以年级组内辅导员为主体的教育科学研究,承担课题研究任务,不仅能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而且还能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认为,独立学院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可以从认知、实践、反思三个层面来思考。
1.认知层面。认知层面的理论学习是辅导员科研能力提高的起点[6]。在年级组模式下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和协作能力,通过组建本年级的科研团队,形成本年级辅导员研究团队文化,这是本年级辅导员在相互合作过程中,为共同完成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共同目标而形成的一种潜意识文化。这样的形式能强化本年级组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和自我认同,增强本年级组辅导员的归属感,从而形成辅导员积极主动的科研意识,以及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自觉性。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琐碎,耗时,如果辅导员没有意识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就会认为搞科研只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事,或者陷入到“教育科研无用论”[7]。年级组模式下,本年级辅导员以年级为单位,提出、研究、讨论共性问题,将“学习、研究、讨论、反思”与不同专业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使辅导员之间随时进行研讨交流,长此以往,形成本年级学习的惯性,从而培养辅导员们的学习科研意识。
2.实践层面。实践层面是辅导员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辅导员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中心,他们研究的是自己在日常德育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在科研工作中研究者与实践者相统一,“为实践而研究”“对实践的研究”“在实践中研究”[6]。在年级组模式下,本年级辅导员从每个人自己的工作领域来思考,提出自己所带专业的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或疑惑,之后在年级组进行会诊,找出带有共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作为学习与科研的主题,从而确定一个共同关注的课题。这样的科研,不仅仅是单纯的科研课题,也不是单纯的学生管理问题,而是一类综合性问题,既能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又能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因此,在年级组模式下,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既可以按照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学术基础和研究兴趣对辅导员的学术研究进行分类,又能全面统筹辅导员队伍科研立项、学术交流、成果展示,进而促进辅导员把工作融入相关学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在实践中丰富理论知识。
3.反思层面。辅导员科研工作的反思性是对实践工作的总结和反思。年级组模式下,辅导员的科研工作是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对自己领域的工作和实践情况进行整体性的探索和创新。这种以年级为单位的探索过程,既有对过去工作的理解的批判性反思,也有对本年级组未来工作的尝试的探索性反思;既有对个人的独立反思,也有团队合作的反思。通过批判性和探索性反思,能够从理论的高度透过繁杂的学生工作现象看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更好地发现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在反思层面进行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培培.试论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6).
[2]余三定.改革开放30年学术环境对学术发展的影响[J].云梦学刊,2008,(4).
[3]马福运.“双肩挑”: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有效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刊导,2006,(12).
[4]王少丽.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河学刊,2011,(6).
[5]张俊苓.新时期高效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培养探究[J].教育探索,2010,(11).
[6]陈志丹.基于科研能力成长模型的辅导员培养机制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7]刘长军,牟茁.浅析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高[J].科学教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