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阳光体育运动”工程是繁荣高校体育的巨大工程,将极大地提高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在此背景下,本次研究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文献资料等方法对“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与时俱进开展进行研究,建议以与时俱进的思路大力宣传、提高课堂质量等措施改进大学生体质健康不足之现状。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与时俱进;大学生;体质
前言
近年来,我国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其中速度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连续20年下降。2006年12月23日,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已展开了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是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体育健身意识,培养体育锻炼兴趣,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等方法,查阅了大量期刊、杂志、网站等相关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寻访陕西省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咨询阳光体育与大学生体质相关资料,找到改善当今大学生中开展阳光体育不足的之处,并从中找到突破口,找到改善的方法、策略。
2.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在调查中,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不足;场地、器材等体育设施有限;某些高校教学目标、内容存在不合理因素;学习、就业压力。
2.2 改进措施
2.2.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阳光体育为载体,努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
2.2.2 工作目标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全面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学生掌握至少2项锻炼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2.3 具体安排
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此项活动,我们要做好几个方面工作:
(1)建立健全相应机制、加强管理制度。唯有机制的健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才可能更加深入。设置相应专门体育工作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的体育工作人员。学校成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阳光体育运动的督导落实和评估,确保体育运动有人抓有人管。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建立一系列有效的反馈、评价制度,加强对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的评估。
(2)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学校应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的口号深入校园、深入人心,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全员参与的体育锻炼风气。
(3)加大投入,统筹资源。各学校要根据新的形势要求,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加强体育场馆维护建设,按国家要求配齐配足体育器材和体育设备。同时学校可有效地利用资源,设计新颖、安全,具有较好健身价值的体育器材或器械,并根据环境进行合理布局,以满足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新要求,拓展体育活动的空间。许多高校的体育场馆等资源存在严重闲置、浪费现象,可有效整合资源,达到资源共享。
(4)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引入青少年喜爱的运动形式,将单调的课堂变成了优美生动活泼的乐园,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爱好,全面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构建适合本校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注重发展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更新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重视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自制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科学健身,同时讲授体育保健、养生等方面知识,培养学生科学健身的意识,调节学生身心健康。
(5)举办形式多样的阳光体育展示活动。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面向社会充分展示学校体育传统项目或特色活动,展现校园文化和当代大学生风采,形成良性循环,参与、享受阳光体育。
3.结语
高校教育担负着培养新世纪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阳光体育运动”是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我国青少年提出的新要求,它不仅仅是阳光下的体育活动,也是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其实践、创造能力,培养广大青少年情感的活动,我们应以此为契机,积极大胆进行改革、探索,让青少年身心阳光灿烂。
参考文献
[1]张辉.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谈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J].中国成人教育. 2009,(2):145-146.
[2]白凤瑞,彭延春,郑柏香.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9,30(2):95.
[3]张玉霞.对高校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思考与展望[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8,4(3):138.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与时俱进;大学生;体质
前言
近年来,我国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其中速度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连续20年下降。2006年12月23日,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已展开了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是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体育健身意识,培养体育锻炼兴趣,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等方法,查阅了大量期刊、杂志、网站等相关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寻访陕西省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咨询阳光体育与大学生体质相关资料,找到改善当今大学生中开展阳光体育不足的之处,并从中找到突破口,找到改善的方法、策略。
2.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在调查中,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不足;场地、器材等体育设施有限;某些高校教学目标、内容存在不合理因素;学习、就业压力。
2.2 改进措施
2.2.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阳光体育为载体,努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
2.2.2 工作目标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全面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学生掌握至少2项锻炼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2.3 具体安排
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此项活动,我们要做好几个方面工作:
(1)建立健全相应机制、加强管理制度。唯有机制的健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才可能更加深入。设置相应专门体育工作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的体育工作人员。学校成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阳光体育运动的督导落实和评估,确保体育运动有人抓有人管。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建立一系列有效的反馈、评价制度,加强对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的评估。
(2)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学校应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的口号深入校园、深入人心,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全员参与的体育锻炼风气。
(3)加大投入,统筹资源。各学校要根据新的形势要求,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加强体育场馆维护建设,按国家要求配齐配足体育器材和体育设备。同时学校可有效地利用资源,设计新颖、安全,具有较好健身价值的体育器材或器械,并根据环境进行合理布局,以满足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新要求,拓展体育活动的空间。许多高校的体育场馆等资源存在严重闲置、浪费现象,可有效整合资源,达到资源共享。
(4)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引入青少年喜爱的运动形式,将单调的课堂变成了优美生动活泼的乐园,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爱好,全面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构建适合本校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注重发展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更新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重视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自制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科学健身,同时讲授体育保健、养生等方面知识,培养学生科学健身的意识,调节学生身心健康。
(5)举办形式多样的阳光体育展示活动。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面向社会充分展示学校体育传统项目或特色活动,展现校园文化和当代大学生风采,形成良性循环,参与、享受阳光体育。
3.结语
高校教育担负着培养新世纪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阳光体育运动”是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我国青少年提出的新要求,它不仅仅是阳光下的体育活动,也是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其实践、创造能力,培养广大青少年情感的活动,我们应以此为契机,积极大胆进行改革、探索,让青少年身心阳光灿烂。
参考文献
[1]张辉.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谈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J].中国成人教育. 2009,(2):145-146.
[2]白凤瑞,彭延春,郑柏香.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9,30(2):95.
[3]张玉霞.对高校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思考与展望[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8,4(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