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生态维度探析

来源 :经济视角·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wei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气候变暖、能源枯竭和环境破坏等导致人类对自身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反思,由此低碳经济模式应运而生。在探寻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时,除了充分考虑低碳经济的政治和经济维度外,还应把生态维度纳入考量范围,包含3个重要因子:生态伦理、环境正义和以人为本。考量生态维度的价值在于能够理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达到环境友好发展、经济良性增长与人的永续福利和谐共生的最佳状态。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态维度;生态伦理;环境正义
  中图分类号:F01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4.4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4-96-02
  
   一、生态伦理:低碳经济的逻辑起点
  
  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度出现低碳经济概念,这一概念带有明显的西方环境伦理思想中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因此具有一定局限性。它所遵循的道德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规定,仅适用于传统的人际伦理学;在目的上过于功利,它坚持出于人的利益来保护自然,其动机自然是利己和自我中心的。[1]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低碳经济还没有普适性的定义,但至少有以下共同点:指导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目的是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低碳经济的提出,不但是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革命,也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一次全面审视,而且涉及到资源、环境、行政等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包括深层次的伦理诉求。[2]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都源于生态,“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在于自然之中的”, [3]人作为生态中的重要一环,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界。
  人类在文明进程中消耗了地球上大部分资源,继续走以大量的生产、消费、废弃的资源掠夺性利用为特征的道路,人类自身发展也将不可持续。[4]在低碳经济视阈下,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和谐的环境和条件,而且社会发展的目的、要求本身也包括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5]也就是说,低碳经济潜在地包含着生态伦理思想,只有把这种潜在的生态伦理思想挖掘出来,低碳经济的生态维度才得以彰显。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实践形式,以生态伦理为起点,其根本目的是确定人类对自然界的道德义务,这种道德义务来源于人性。“将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置于人性之中,生态伦理由此就内在于人,善待自然存在物就成为人之为人不可或缺的品格。人性是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生态伦理就不再仅仅是谋求人的利益或生态利益的工具,而成为人性自我实现和自我确证的必要环节。”[6]人性关怀不仅仅指涉生态,而最终受益者是人类自身,人对自然的态度也就成为衡量人自身道德境界的指标。
  
  二、环境正义:低碳经济的价值考量
  
  任何一种经济模式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低碳经济受到各国重视,但发展中国家由于先天条件的限制,发展低碳经济步伐较为缓慢。西方发达国家就是利用这一点,大作“低碳”文章。以美国为例,按照《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的条款,如果美国没有加入相关国际多边协议,自2020年起美国总统将获权对来自未采取措施减排温室气体国家的钢铁、水泥、玻璃、纸张等进口产品采取“边境调节”措施,即可以对这些产品征收关税。[7]这是一种新的贸易壁垒,明显有失公正,严重违背了低碳经济的初衷。
  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我国也对低碳经济高度重视,并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由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如果不充分考虑地区间的差异性,任何领域都“低碳”,显然是不科学的,对区域内的人也是不公平的。比如,太阳能、风能是实现低碳的良好方式,但处处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设施,这一行为本身还需要进行评估。低碳本身是好的,但建立低碳经济过程中的关联因素也应考虑到。这里就涉及到环境正义问题。环境正义是指人类不分国籍、性别、政治状况、教育状况、经济状况,都有同等地享有安全、健康以及可持续生存环境的权利。[8]1991年第一次全美有色人种环境峰会提出的17条“环境正义原则”之五是:“环境正义确认所有族群有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环境之自决权”,[9]这里的环境正义强调识别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当代与后代人之间在利益上的分化与对立,这有利于在低碳经济建设中优先考虑发展中国家反贫困,发达国家在全球环境破坏中的历史责任和应承担的义务,实现公平正义。为此,发达国家应“配合国际气候变化行动,尽可能提高全球收入,提供额外的农村就业,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有限的选择机会,通过缩减空气污染提高人类的福祉”。[10]
  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低碳经济就是希望通过注意区分国家间差异、地区间差异,实现人们对于公平的诉求,共同发展。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必须认识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异性,正视那些由“环境不正义”造成的对某些人群的生活和生存危机。这既是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与人之间良性关系发展、人类自身永续发展的要求。因此,任何国家、地区开展低碳经济建设,都应充分认识到其价值考量。
  
  三、人类福祉:低碳经济的终极效果
  
  人是通过劳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人本身,这种改变应该是持续的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样才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低碳经济的生态维度的首要因子是生态伦理,解决的是经济发展应该充分考虑对生态的维护,处理好人与生态的关系。而生态维度中的环境正义是以环境为出发点,理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人类福祉是平衡前二者关系后应达到的一种良性效果。3个因子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是一种递进关系。低碳经济是希望通过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发展之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人类福祉。也就是说,低碳经济的终极追求还是“以人为本”。在此,“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德雷帕为代表的自然主义历史观有着本质区别,它强调的是在尊重自然规律基础之上良性、健康的经济增长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低碳经济提倡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因为人是社会的产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发展好了,才能以更大的精力去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以人为本,兼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反映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实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调节好。因为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缺口非常大,导致人类对环境资源的竞争性使用。[11]推行低碳经济之所以被认为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因为只有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才能保证自然体与自然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必须由人来加以调整。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可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12]坚持以实现人类福祉为终极目标,由人通过人的活动将“全面低碳科技——全面资(能)源——全面低碳经济(生产生活)——全面发展目标”形成为一个反馈圆环,而且它们之间发生着主导多维的交互——反馈作用。[13]这种反馈起主导的仍旧是人类,这是无法改变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在人与自然界的交往中处于主动地位,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主动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人在生态、经济、社会等因素中始终是最核心的一环,人的健康发展、人类福祉的实现,关乎整个生态系统。强调发展低碳经济要以人为本,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力和使每个人的价值体现最大化。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是以人的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低碳经济是为了可持续地提高人民福利,合理保护资源与环境,而不是错把GDP增长这一增加福利的手段当做目的。为了追求GDP而滥用资源,[14]以破坏环境来换取福利,这是严重违背低碳经济的理念。(责任编辑:方涵)
  参考文献:
  [1] 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48-49.
  [2][8] 祝万春、李小东.低碳经济的伦理意蕴[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1):239-240.
  [3]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5.
  [4] 魏艾.伦理视域下低碳问题的现实考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59-160.
  [5] 张书霞.低碳经济视野下社会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蕴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02):34-35.
  [6] 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89.
  [7] 王珍、张全.走出低碳经济误区:谨防绿色保护主义[N].解放日报,2009-12-06.
  [9] 纪骏杰.环境正义:环境社会学的规范性关怀[EB/OL].http://www.china-review.com/cao.asp?id=15965.2007-05-06.
  [10] Terry Barker. The 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the Transition to a Low-Carbon Economy[EB/OL].http://www.theclimategroup.org/_assets/files/Macroeconomics effects of the Low Carbon Economy.pdf.
  [11]孙显元.论“以人为本”[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27.
  [1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
  [13]刘华容.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的低碳经济解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111.
  [14]周冯琦、刘新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1.
其他文献
摘要:下文分析了如何加强施工进度、施工成本、施工准备、施工质量以及施工安全等管理工作。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民生的体现。 对于人们居住的舒适度而言,房屋建筑的质量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有效地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相关的施工管理工作是提高房屋质量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施工管理;建筑工程;加强管理  当前,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内建筑事业也不断发展,越来越多
摘要: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包括控制工程直接成本、降低间接成本、控制质量成本、缩短工期及增加预算收入等方面。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投投标、施工、竣工验收等阶段,每个阶段和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  关键词:施工全过程 成本控制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实施施工全过程成本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从项目投标阶段开
“身教重于言传”,为人师表是学校德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以自己模范的品行教育和影响着学生.本文试图通过探讨为人师表与德育在目标上的高度同一性,探究为人师表在发展“大
德国总理默克尔近日访问日本,给安倍“上了一堂历史课”,她呼吁日本正视历史。同为二战的战败国,默克尔“敲打”安倍的底气,源于德国社会这些年在政府态度、教育、立法等多方面对
自2008年以来,为了抵御美国金融危机以及整个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国家在2008年底出台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以拉动内需,保增长.时下,政策效果已经显现,但通胀
摘 要:2017年浙江省开始全面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纳入7选3高考选考科目,技术课程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作为一名通用技术专职教师应加强学习,改造自己为一名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复合型的技术专职教师来更好地适应新的高考改革,更好地深化新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技術;通用技术;信息技术  一、研究背景  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现在大学的特殊的结构特点,就形成了高校的教育工作安排中出现了许多管理者,比如说辅导员.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和思想教育的一些特殊人员,主要是由学校的优秀和自愿者
盛夏,一辆标有“齐鲁石化老年大学摄影采风活动”的大巴车来到内蒙古草原,年近八旬满头银发的张瑞莲第一个走下采风车。精神矍铄的她和大家一起扛起摄影器材,有说有笑地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