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让学生形成对美术的兴趣,并能借助美术这一手段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美术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然只是副科,有些学生对它尚没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想让他们学好并受益于这门课程,惟有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使他们学好美术、用好美术、热爱美术。
关键词:美术教育 生本教育 教学改革 问题与收获
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全体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的工作中,教师的地位、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学思路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了质的变化;素质教育正在深入的推进。与此同时,教师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最终执行者,我们身上肩负着这项本世纪最伟大的人才工程,为了保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深入地研究学习,更新知识,提高教研能力,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尽量少走弯路。以下是我个人在美术学科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的一些想法与困惑,希望拿出来同大家一起交流、研究,从而促进本人能在美术教学改革方面进一步深入。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让学生形成对美术的兴趣,并能借助美术这一手段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美术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然只是副科,有些学生对它尚没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想让他们学好并受益于这门课程,惟有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使他们学好美术、用好美术、热爱美术。
1.优化美术课的课程结构
以往的美术教育中,教材内容过于单调,难点过于集中,教学内容偏多偏杂,结果使美术各门类技法知识在短时间内交替出现,学生“消化不了”。因此,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由此产生了“失败”的感觉,时间长了,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失去了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我加强了各年级的课外活动,建立了由必修课、选修课和乡土课三个板块组成的课程结构。必修课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解决共性的问题;选修课着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乡土课是在初中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下,根据农村的特点,增添的15%左右的乡土教材,我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资源,如:泥塑、剪纸、用树叶、树皮做的装饰画等,并积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室外进行写生,描绘美丽的校园、家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
2.拓宽美术的范畴,密切与各学科的联系
美术学科是一门艺术学科,但它不是孤立的学科,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吸引学生,我积极地配合各科的教学,加强了美术同各学科的联系,例如:在历史教学中绘制了大量的图表、古物以及人物肖像;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与想象,给古诗、散文配上合适的插图;在音乐的享受中,绘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从而极大地发挥了美术的教育作用,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拓宽了审美教育的渠道。
二、走出评价的误区
在以往的美术教育中,由于评价方式的单一、简单,只是由教师一个人去专制地把作业分成三六九等,而不是去努力发现学生作品中的优点去表扬,这样的后果,是严重的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积极正确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所以,我们一定要走出以往评价的误区,真正像《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那样。
1.不作简单、单一的评价
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去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例如对学习习惯的评价、审美情趣的评价、兴趣爱好的评价、参与意识的评价、合作精神的评价、实践能力的评价、创新意识的评价等等。使评价的范围更广泛。
2.建立民主的评价体系,给每个人平等的发言机会
可以采取小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无论学生的作品是好是坏,教师都应采用激励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画的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千万不要吝啬说一句表扬的话。
三、“生本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尝试
1.以学生为本---关注孩子的一切
在生本教育中“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这一理论对于美术教育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为,它更有利于老师向学生传播各种美术知识,同时,由于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可以促进学生将美术同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更加调动孩子的兴趣,对学生对美术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美术教育的乐趣-----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
美术教育不是“技巧教育”,一个人总是熟练掌握一门技术,如果不包含发自内心的热爱,也不过是个普通匠人。美术教育是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欣赏美、认识美、了解美……并不是培养一个一个简笔画的“复印机”。所以,在美术教育中更加注重学生内心的感受,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术的乐趣!
3.先学后教,课堂主体的转变
我们把美术以生命为本来看的话,美术是关系学生一生审美素养的关键学科,它与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发展等诸多方面都息息相关。新的美术教学理念指引我们教师将走进不同以往的课堂教学情境。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新气氛。我们可以尝试着学会把讲台让给学生——角色互换。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四、美术教学改革中的几点困惑
1.美术学科的定位及考察方式
美术学科虽然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但它毕竟是一门副科,得不到学生们的重视和认真对待。而且在美术教育中缺乏相应的考察机制,定位模糊。
2.合作教学中的困惑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和学习方法,它突出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美术学科的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具体步骤一般分为:命题——选择探究方法——制定方案——分析研究——总结——成果展示。然而在“分析研究”中,学生往往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料来研究、证明自己的研究结果,可信息资源的匮乏往往限制了学生的进一步研究,致使下面的分析不能进一步深入,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程度上,不能深入地研究分析,而且学生往往缺乏总结、讨论的意识,有了成果,不能进一步改进,致使研究的选题不能及时得出正确的结论。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合作结束时不能及时把成果进行展示,缺少正规的展示机会和奖励机制。这就要求我们从小组的划分上作文章,使小组的划分形式多样化,也可以尝试让同学们自由组合小组,让同学们尝试与更多的同学交流、学习和互助。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尤其是我们美术课需要的交流更多一些,例如,手工课、欣赏课等。这样自由组合的小组会使学生感觉自己在小组中是独立平等的,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更加容易建立自信。对于组与组之间的差距,我们可以选择因材施教的形式,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并在学习过程中重点帮辅弱势小组,培养小组之间互相帮助的习惯,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经验和困惑,希望能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郭思乐
[2]《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作家出版社 作者:尹建莉
[3]《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郭思乐
关键词:美术教育 生本教育 教学改革 问题与收获
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全体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的工作中,教师的地位、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学思路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了质的变化;素质教育正在深入的推进。与此同时,教师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最终执行者,我们身上肩负着这项本世纪最伟大的人才工程,为了保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深入地研究学习,更新知识,提高教研能力,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尽量少走弯路。以下是我个人在美术学科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的一些想法与困惑,希望拿出来同大家一起交流、研究,从而促进本人能在美术教学改革方面进一步深入。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让学生形成对美术的兴趣,并能借助美术这一手段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美术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然只是副科,有些学生对它尚没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想让他们学好并受益于这门课程,惟有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使他们学好美术、用好美术、热爱美术。
1.优化美术课的课程结构
以往的美术教育中,教材内容过于单调,难点过于集中,教学内容偏多偏杂,结果使美术各门类技法知识在短时间内交替出现,学生“消化不了”。因此,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由此产生了“失败”的感觉,时间长了,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失去了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我加强了各年级的课外活动,建立了由必修课、选修课和乡土课三个板块组成的课程结构。必修课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解决共性的问题;选修课着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乡土课是在初中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下,根据农村的特点,增添的15%左右的乡土教材,我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资源,如:泥塑、剪纸、用树叶、树皮做的装饰画等,并积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室外进行写生,描绘美丽的校园、家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
2.拓宽美术的范畴,密切与各学科的联系
美术学科是一门艺术学科,但它不是孤立的学科,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吸引学生,我积极地配合各科的教学,加强了美术同各学科的联系,例如:在历史教学中绘制了大量的图表、古物以及人物肖像;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与想象,给古诗、散文配上合适的插图;在音乐的享受中,绘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从而极大地发挥了美术的教育作用,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拓宽了审美教育的渠道。
二、走出评价的误区
在以往的美术教育中,由于评价方式的单一、简单,只是由教师一个人去专制地把作业分成三六九等,而不是去努力发现学生作品中的优点去表扬,这样的后果,是严重的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积极正确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所以,我们一定要走出以往评价的误区,真正像《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那样。
1.不作简单、单一的评价
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去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例如对学习习惯的评价、审美情趣的评价、兴趣爱好的评价、参与意识的评价、合作精神的评价、实践能力的评价、创新意识的评价等等。使评价的范围更广泛。
2.建立民主的评价体系,给每个人平等的发言机会
可以采取小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无论学生的作品是好是坏,教师都应采用激励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画的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千万不要吝啬说一句表扬的话。
三、“生本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尝试
1.以学生为本---关注孩子的一切
在生本教育中“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这一理论对于美术教育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为,它更有利于老师向学生传播各种美术知识,同时,由于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可以促进学生将美术同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更加调动孩子的兴趣,对学生对美术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美术教育的乐趣-----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
美术教育不是“技巧教育”,一个人总是熟练掌握一门技术,如果不包含发自内心的热爱,也不过是个普通匠人。美术教育是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欣赏美、认识美、了解美……并不是培养一个一个简笔画的“复印机”。所以,在美术教育中更加注重学生内心的感受,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术的乐趣!
3.先学后教,课堂主体的转变
我们把美术以生命为本来看的话,美术是关系学生一生审美素养的关键学科,它与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发展等诸多方面都息息相关。新的美术教学理念指引我们教师将走进不同以往的课堂教学情境。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新气氛。我们可以尝试着学会把讲台让给学生——角色互换。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四、美术教学改革中的几点困惑
1.美术学科的定位及考察方式
美术学科虽然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但它毕竟是一门副科,得不到学生们的重视和认真对待。而且在美术教育中缺乏相应的考察机制,定位模糊。
2.合作教学中的困惑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和学习方法,它突出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美术学科的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具体步骤一般分为:命题——选择探究方法——制定方案——分析研究——总结——成果展示。然而在“分析研究”中,学生往往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料来研究、证明自己的研究结果,可信息资源的匮乏往往限制了学生的进一步研究,致使下面的分析不能进一步深入,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程度上,不能深入地研究分析,而且学生往往缺乏总结、讨论的意识,有了成果,不能进一步改进,致使研究的选题不能及时得出正确的结论。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合作结束时不能及时把成果进行展示,缺少正规的展示机会和奖励机制。这就要求我们从小组的划分上作文章,使小组的划分形式多样化,也可以尝试让同学们自由组合小组,让同学们尝试与更多的同学交流、学习和互助。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尤其是我们美术课需要的交流更多一些,例如,手工课、欣赏课等。这样自由组合的小组会使学生感觉自己在小组中是独立平等的,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更加容易建立自信。对于组与组之间的差距,我们可以选择因材施教的形式,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并在学习过程中重点帮辅弱势小组,培养小组之间互相帮助的习惯,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经验和困惑,希望能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郭思乐
[2]《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作家出版社 作者:尹建莉
[3]《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郭思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