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会计控制作为首要控制方式具有很强的控制力度。为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各单位必须采取多层次、多方位的会计控制方法,来达到内部控制目标。为了更好地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已成为事业单位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思考
一、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
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是通过立法赋予事业单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可以正当行使的职权最主要的监督手段。长久以来,人们对它寄于厚望,但在实际过程中,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一直不尽如人意。(1)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近几年来,国有资产的流失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天大约有1亿元国有资产流失。一些企业未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同意,擅自处置或调用本企业资产;一些企业搞两套账或账外账,以逃避地方政府对预算外资产的管理监督;还有一些企业私设小金库,用预算外资金请客送礼等等,各种违纪违规现象屡禁不止,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2)单位领导对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观念淡漠,认识不到位。目前一些事业单位领导对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知识掌握不多,重视不够,片面地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一种既浪费时间和精力,又消耗财力的管理形式,它看不见、摸不着,又没有直接回报等,因而不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组织建设、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即便制订一些制度,也往往抓不住重点或与业务脱离,造成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容上的片面、零散,不具科学性和系统性。(3)职权不明,会计内部控制治理无序。一些事业单位治理比较松弛,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业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保管人员之间没有实行职务分离,或实行了职务分离而没有相互制约。由于职权不明确、责任不清楚、程序不规范,致使职务重叠或者越权行事,权限过于集中,为弄虚作假、营私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财务治理失控。
二、强化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思考
(1)对单位负责人进行强化再教育,提高其责任意识。对每一独立核算的事业法人的单位负责人,应当进行轮番培训基本的专业常识,并严格考核、考试;首次培训的课程可设置《会计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职业道德》等法规制度的内容,以后每年强制培训一次,内容可适当增加一些事业单位会计法规、制度修改、变动及新出台的内容,以使事业单位负责人大致了解会计法规制度的内容,强化其支持会计人员工作的力度,提高其作为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2)健全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保证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效果。在事业单位中,由于会计人员不具有独立地位,其利益关系依附于事业单位及领导,从而使其内部监督软弱;解决的办法就是消除事业单位的领导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由事业单位的举办机关或同级财政部门掌握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任免、升迁、奖惩,提高会计人员的独立地位。(3)明确外部监督各方权责,加强政府综合监督力度。审计、财政、税务是代表政府利益的经济监督部门,在执法中,应加大力度;为解决多头监督问题,三部门要合理分工,各负其责,拧成“一股绳”。(4)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抓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抓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入行”门槛;抓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抓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处在利益的交叉点上,因此,须要求其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公平地对待各方;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道德观。(5)实行授权批准控制制度,明确内部会计责任。各事业单位应明确规定设计内部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治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此外,对于重要的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有效防范国家财产被贪污、侵占、挪用。对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人员,要采取各种措施严禁其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直接接触货币资金。另外,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实物资产治理的岗位责任制度,对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发出、盘点、保管及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防止各种实物资产的流失。
总之,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是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作用的必要措施,应当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制度,加强有关部门的内部控制职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监督。三者结合起来形成强有力的内部控制与监督机制,必将推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规范化水平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周志平.会计监督若干问题探讨[J].经济师.2003(8)
[2]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1)
[3]蒋行礼.我国会计监督的现状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0(5)
[4]于立华,刘秋明.从会计控制到管理控制[J].中国审计.2005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思考
一、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
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是通过立法赋予事业单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可以正当行使的职权最主要的监督手段。长久以来,人们对它寄于厚望,但在实际过程中,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一直不尽如人意。(1)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近几年来,国有资产的流失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天大约有1亿元国有资产流失。一些企业未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同意,擅自处置或调用本企业资产;一些企业搞两套账或账外账,以逃避地方政府对预算外资产的管理监督;还有一些企业私设小金库,用预算外资金请客送礼等等,各种违纪违规现象屡禁不止,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2)单位领导对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观念淡漠,认识不到位。目前一些事业单位领导对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知识掌握不多,重视不够,片面地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一种既浪费时间和精力,又消耗财力的管理形式,它看不见、摸不着,又没有直接回报等,因而不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组织建设、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即便制订一些制度,也往往抓不住重点或与业务脱离,造成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容上的片面、零散,不具科学性和系统性。(3)职权不明,会计内部控制治理无序。一些事业单位治理比较松弛,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业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保管人员之间没有实行职务分离,或实行了职务分离而没有相互制约。由于职权不明确、责任不清楚、程序不规范,致使职务重叠或者越权行事,权限过于集中,为弄虚作假、营私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财务治理失控。
二、强化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思考
(1)对单位负责人进行强化再教育,提高其责任意识。对每一独立核算的事业法人的单位负责人,应当进行轮番培训基本的专业常识,并严格考核、考试;首次培训的课程可设置《会计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职业道德》等法规制度的内容,以后每年强制培训一次,内容可适当增加一些事业单位会计法规、制度修改、变动及新出台的内容,以使事业单位负责人大致了解会计法规制度的内容,强化其支持会计人员工作的力度,提高其作为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2)健全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保证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效果。在事业单位中,由于会计人员不具有独立地位,其利益关系依附于事业单位及领导,从而使其内部监督软弱;解决的办法就是消除事业单位的领导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由事业单位的举办机关或同级财政部门掌握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任免、升迁、奖惩,提高会计人员的独立地位。(3)明确外部监督各方权责,加强政府综合监督力度。审计、财政、税务是代表政府利益的经济监督部门,在执法中,应加大力度;为解决多头监督问题,三部门要合理分工,各负其责,拧成“一股绳”。(4)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抓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抓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入行”门槛;抓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抓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处在利益的交叉点上,因此,须要求其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公平地对待各方;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道德观。(5)实行授权批准控制制度,明确内部会计责任。各事业单位应明确规定设计内部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治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此外,对于重要的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有效防范国家财产被贪污、侵占、挪用。对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人员,要采取各种措施严禁其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直接接触货币资金。另外,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实物资产治理的岗位责任制度,对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发出、盘点、保管及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防止各种实物资产的流失。
总之,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是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作用的必要措施,应当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制度,加强有关部门的内部控制职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监督。三者结合起来形成强有力的内部控制与监督机制,必将推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规范化水平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周志平.会计监督若干问题探讨[J].经济师.2003(8)
[2]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1)
[3]蒋行礼.我国会计监督的现状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0(5)
[4]于立华,刘秋明.从会计控制到管理控制[J].中国审计.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