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考古的体系构建与理论探索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in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田考古是农业考古的重要专题和新的生长点.它以古代农田的发现为起点,通过对农田、农田体系和农田环境的揭示深入到对人、地关系和古代农业社会的研究.古代农田可以用田野考古常规方法来揭示,但农田又具有界面(田面)和土壤的两重特性,决定了对古代农田的探寻必须走田野考古地层学与科技考古土壤分析技术相结合的路子.农田并不是孤立的田块,由农田内部微结构到田地、沟渠、道路等组成的农田体系,再到农田所处的宏观环境,构成观察农田的三个层次,三层次理念可以为农田探查提供更多的线索.走多学科合作之路,农田考古一定会在古代农田发现和研究中大有作为.
其他文献
交叉实验而成的人类学绘画创作初有起色且颇具未来前景.但绘画与人类学如何合作、何以实践的问题仍需深入讨论.从作为民族志插图到回归审美的创作试验,画家形成以人类学意涵表达为主题的实践,而人类学绘画真正要做的是表达维度的多元深化与主/客位视角的互动转换.参与实践的田野调查有效地结合人类学田野调查法与绘画采风写生法,整合艺术性与整体性的双学科特质,置身"他者"的文化场域,实现对特定主题准确、深入和具有阐释意义的人类学绘画表述及风格建立.人类学绘画不仅是跨学科对话,也是知识的创意和应用发展,拓展了人类学研究与艺术创
学术界一般认为,从语言系属来划分,仫佬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然而,民族史学界在对仫佬族历史问题的探索中,民族语言因素和不同学术观点常常被忽视.语言学界关于仫佬族的自称与侗族自称可能同源的认识、木佬语属于仡央语群等研究结论没有受到民族史学界重视,导致对清代广西史籍中出现的"姆佬"(仫佬族先民)与元代贵州史籍中就已出现、明清贵州地方文献大量记载并延续到1993年的"木佬"等族称相混淆,对仫佬族族称、族源、居住地、社会经济史和仫佬族"冬"组织由来等历史问题的认识存在重大分歧.仫佬族历史研究的最新进
人类学的海岛民族研究中,语言研究往往占据重要位置.岛屿生境的异质性,岛屿与大陆的距离,岛民的迁徙和定居岛上的时间等因素都会造就岛屿语言的丰富度和变异性.海南岛被称为"方言岛""语言宝岛",尤其在环海南岛的海岸带,语言和方言多样性是这一区域的重要特征.不同群体的语言变迁和交融,反映人群在海岸带的迁徙和互动.当人群到达新的区域,语言重新描述这片地域,再造一个旧传统与新地理单元融合的时空单位,孕育新的逻辑、价值、秩序,表现其独特性.在海南岛近海岛屿和远海岛礁,特定地名、俗语等语言要素反映的是海南渔业群体世代在海
在历史中同一地域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因拥有不同的历史记忆产生差异性景观符号,呈现出民族认同的多维状貌.在民族识别后,景观符号渐趋同一,反映了民族认同维度减少的状貌.近年来在全球化中"再地方化"运动背景下,景观符号蕴含的民族认同复杂性遭到遮蔽,难以获得广泛认同.应以民意为主导,对认同的多面性给予梳理与提炼,方能重塑出具有广泛认同度的景观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