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之美滋润心灵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sw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基础教育中,每门课程都有其独当之任。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就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语文人”。语文教学只有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独特任务,才能够让语文之美如潺潺溪水一样沁入学生的心田,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智慧。
   语文姓“语”,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通过语言,且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语文教学要有强烈的语言意识,要抓住文本的语言这个核心来展开教学对话。语言是“言”与“意”的统一体,换言之,文本的语言总是采用一定的形式来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的,语言形式是语言内容的载体。而以语言学习为核心的语文课程不仅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更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揣摩品味这个“意”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让学生言意兼得,获得语言智慧的滋养。我以为,彰显这种独特之美,在语文教学时至少要注意到以下几个点:
   其一,关注语言的音、形、义。要引导学生在揣摩语言的音、形、义,品味语言的色、香、味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音韵之美、形体之美和意蕴之美,体会语言背后所蕴含着的情趣、意趣和理趣。比如,教学《孔子游春》时,一位教师把生字新词用投影出示出来,先让学生读给同桌的同学听,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这些字词中,在字音字形方面,你觉得有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提醒大家的?一位学生说:“凿”字“业”的下面不是一个“羊”,而是“羊”去掉一横。老师说:对,《说文解字》中说这叫“缺横羊”。又一位学生说:“飘逸”的“逸”上面是一个“兔”,不是“免”。老师说:你猜猜,为什么是“兔”?学生说:可能是兔子跑得比较快,而且又是“走之底”。老师说:咱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有意境,见其形就能知其意。从这个体认生字的教学场景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汉字的独特之美给学生带来的审美体验和文化熏陶,是多么的醇厚而又绵长。
   其二,关注文本的用词造句、语言风格。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义,揣摩语用的过程中,能够从语言表达的形式中领悟到语言的思想感情和精神情味,探寻和发现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比如,《赶海》这篇课文,语言活泼俏皮,尤其是语气词的妙用,使课文妙趣横生,情趣盎然。一位教师在教学《赶海》时,先引导学生抓住“嘿”“哎”“咦”“哦”等语气词,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会赶海的情趣。这样教学,文本语言的和谐之美,就会自然而然地流泻到学生心灵深处。
   其三,关注文本的“文质”“情采”。要引导学生在掂量语言的轻重,触摸语言的刚柔的过程中,体味语言的质地、情味、分寸和美感。一字一句总关情。语言其实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作者人生感悟的外在表现。比如,《珍珠鸟》的开篇:“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这里作者为什么要把“真好”前置,而不放在句后?这需要细细琢磨,才能够感悟出其中情韵和作者的匠心。这样的琢磨,这样的掂量,文本语言的张力之美,就会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
   其四,关注文本的布局谋篇。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感悟语言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比如,《水》这篇课文,作者是以“有水之乐”来反衬“缺水之苦”来构思谋篇的。其实,作者身处极度缺水之地,饱尝了“缺水之苦”,然而,在文中,作者却不惜笔墨地描写了雨中洗澡之乐和一勺水为四兄弟解暑纳凉之乐,并且两次写到了母亲的“笑”。作者这样谋篇布局就是为了表达这样的写作意图:“不仅是教育人们爱惜水资源,更是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要乐观、向上。”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关注这个特点,适时地启发、点拨,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触摸语言、整体感悟的过程中,发现文章在表达上的秘妙。
   言意兼得,是语文课程的独特使命,是语文课程性质之使然。用语文的这种独特之美,抹亮学生的生命底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幸福地成长为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语文人”。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
  
其他文献
随手打开一本高中语文辅导材料散文部分,大量的术语让我们眼花缭乱,反复、反讽、白描、衬托、托物言志、象征、欲扬先抑等等各个妖娆万分,初入其中正如身陷万花丛,乱花渐欲迷人眼。只有借助梳理才能从中走出来,其中有序化、条理化、清晰化就是非常必要的。   从不同艺术手法的作用可以来试分析一下。从文学艺术类和绘画艺术类可以这样区分:文学艺术类包括象征、反讽、对比(衬托)、联想想象、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借景抒
期刊
晚唐时期,描写女性艳美,表现男女情爱的艳情诗大量涌现,显示出旺盛的活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李商隐、温庭筠和韩偓。李商隐以女性为美的化身,女性是其感情理想和政治理想的载体,他以一种尊敬女性,崇拜女性的眼光去看当时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女性,具有时代的进步性。他笔下的女性做为理想载体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女性是其情感生活的载体   李商隐的心灵善感、早熟多思使他对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充满了期盼,表
期刊
高考诗歌鉴赏题目近年来一直以简答的形式出现,诗歌体裁的选取也打破了唐诗宋词元曲一统天下的局面,有了晋诗、五代诗、清诗、近代诗,个别省份还出现了杂剧的阅读。对此,学生普遍感到不好解答。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解答诗歌鉴赏题呢?   一、学生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必备知识储备   1.明确诗歌鉴赏题的考点要求   诗歌鉴赏题的考点要求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期刊
参加学校说课比赛时,我们学校一个获得说课全国一等奖的老师当评委,赛后她把我的说课批得一无是处。这给我很大的触动,决心向她请教,体味说课的奥妙。去参加市里比赛前,在这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的说课稿前后至少大改了三次,小改不下数十次,几乎是每一遍试“说”后,都有改动。大到整体布局,小到一个词的使用,我都仔细斟酌。后来,从市里回来,学校让我去当说课比赛的评委。这样一来,由台上到台下,我来了个“通观”,结
期刊
在中国山水画中通过“留白”使画面虚实结合,立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就是“留白”;而音乐中常通过适当的“休止”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就是“留白”。这种技巧的使用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可谓“水到渠成”。而将“留白”的艺术手法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识欲,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使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从如
期刊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在语文教学领域,我们看到了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课堂上热闹了,学生思维活跃了,学习方式多样了,师生双方轻松愉悦了。但透视这种“课堂热”的背后,作一些冷静的思考,我们不难发现,活跃轻松之中,缺少了真实,缺少了扎实,表演的成分太多,流于形式,摆花架子作秀的现象太多。尤其是一些公开课,“华而不实”的现象更是愈演愈烈
期刊
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在呈现教育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等方面都有独到的作用。多媒体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
期刊
仿写试题是高考语文试题中一种常考的题型,对此类题型的训练,也越来越受到众多师生的关注。但以往的很多训练几乎都是为考题而训练,缺少对社会生活的关注。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学应冲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樊笼,要把素质教育真正体现出来,就应将语文教学定位在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上来。   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课本中去发现好的仿写训练的例子,让学生去训练,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
期刊
新课改实施以后课时将减少到每周四节,面对庞大的教学任务,师生必须共同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授课老师都可能有自己的见解。以下是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几点心得,仅供大家参考。   一、老师功夫下在备课上。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
期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们的心田。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改变了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我们也看到,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一、机械模仿,落入“新模式化”   随着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