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内科专家,翁心植的临床水平受到医学界的普遍赞誉。在6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他广泛涉猎了内科学的众多领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成功诊治了大量疑难杂症和危重病症,是我国医学界公认的继张孝骞之后、在内科界博与深兼备的最富盛名的医学专家。他在普通内科、寄生虫病、心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诸领域,均有创造性贡献。
翁心植1919年5月生于浙江宁波。1937年,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翁心植考上了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系,1940年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1942年因太平洋战争,协和医学院被停办,翁心植先后辗转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成都华西协合医学院,1946年获成都华西协合医学院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诊断我国首例“高雪病”:内科新秀才华初显
长达10年的医学学习和实习生涯,翁心植历尽坎坷,前后进过6所大学,在4家医院实习,空间横跨大半中国,这为他的医学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6年9月,翁心植回到北平,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第二年,翁心植就在国内首先发现高雪病,使患者经治疗后很快康复。
寄生虫病研究:使普查普治成为可能
1949年8月,翁心植应我国著名的内科及热带病学教授钟惠澜之邀,转往中和医院工作。不久,翁心植就在黑热病的临床诊断上一鸣惊人。黑热病是一种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20世纪30年代后期,华北地区流行黑热病,锐意进取的翁心植发明了简制黑热病补体结合试验用抗原,方法简单,经济实用,使黑热病的诊断得以在临床广泛应用。这项成果的取得,使我国卫生机构得以对黑热病流行区居民展开普查普治,到1952年至少治疗了15万人。
由于这个杰出贡献,翁心植被提升为内科副主任兼热带病研究室主任。其后短短几年,他又在肺吸虫病、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上再创辉煌,拯救了无数病人。
心血管疾病研究:从新角度揭示冠心病发病机制
1957年6月,翁心植被调往北京中苏友谊医院,全面负责内科工作,为适应工作需要开始将专业重点转移到心血管疾病,在冠心病的诊治上另开奇葩。
冠心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大量研究表明,高血糖、高血脂、吸烟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当时已有研究证明,女性进入更年期后,随着雌激素减少,冠心病发病危险增加。翁心植想,雄激素是否也与冠心病有关呢?经过对中国最后一批太监中的存活者进行研究,发现缺乏雄激素与老年冠心病发病有关。20世纪80年代后,翁心植又进一步证明了雄激素低下或缺乏是老年男性患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这在当时的医学界着实引起了一阵轰动。
呼吸疾病:推动我国呼吸专业发展
1972年,卫生部号召医务界积极进行肺心病的防治研究,翁心植自然又挑起了这副重担。从那时起,他一直担任华北及北京地区肺心病防治研究协作组组长,30多年中做了许多工作,大大降低了肺心病的住院病死率,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与诊疗达到国际水平。
因肺心病是由肺部疾病引起的,所以后来翁心植把研究方向扩大到整个呼吸系统,并于1979年在朝阳医院创建了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室。又因呼吸专业的医生实在太少,翁心植开设了全国呼吸专修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呼吸专科医生,其中很多学员如今已是各地呼吸专业的学术带头人。1999年,经过翁心植坚持不懈的努力,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终于成立了,并被确认为北京市医学重点学科。研究所分三大部门和九个亚专业,形成了一整套呼吸系统疾病的医疗、预防和研究体系,专业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优势。
诊治疑难杂症:公认的内科临床权威
作为一名内科专家,翁心植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守成规,刻苦钻研,攻克了大量疑难杂症,成为公认的内科临床权威。如:20世纪60年代,他发现并总结了白塞病的内科表现,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白塞病并发心脏瓣膜损害,并提出自身免疫反应是本病病因之一,深化了对本病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的认识;1965年,他对北京市一种群体疾病现象——“原因不明低热待查”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低热”实际上是紧张劳动后的生理反应或体温调节的功能性异常,并不是得了什么疑难病症;20世纪70年代,翁心植又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制定了人体正常体温的标准……
消灭烟害:中国控烟之父
20世纪70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占前几位的死亡原因已从解放前的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不良性疾病转变为心血管疾病、卒中、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而这四大死亡原因都与吸烟有关。1978年后,翁心植把很大一部分精力倾注于我国的控烟运动,将消灭烟害当作自己的心愿,两次获得世界卫生组织颁授的“烟草或健康纪念奖”,被誉为“中国控烟之父”。
我国是世界第一吸烟大国,烟民大军“浩浩荡荡”。长期以来,吸烟被认为是一种魅力,给人敬烟不仅是尊重对方和友谊的表示,还是一种公关手段。1978年,深知吸烟危害的翁心植怀着爱国忧民的情怀,致信卫生部部长,指出吸烟危害健康的事实和长期以来我国对此认识的不足,建议开展控烟工作。此后,翁心植领导进行了历时两年多的全国性的吸烟率的抽样调查,为制定我国的控烟战略提供了科学、可信、弥足珍贵的根据。翁心植一开始就认识到,仅靠宣传教育来控制吸烟是绝对不行的,只有政府重视、组织有力、措施的当,控烟、戒烟的运动才会见效。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1987年,中国第一个吸烟与健康协会——北京市吸烟与健康协会成立了。1990年,中国吸烟与健康协会也宣告成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医学家吴阶平任会长,翁心植任常务副会长。此后,中国控烟的步伐明显加快了。
为了控制吸烟,翁心植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人物,都是不遗余力地宣传,不留情面,也不怕得罪人。他担任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两会时,只要看到有人吸烟,必定劝阻:“抽烟是你的自由,我们不能管你,但吸进去害自己,呼出来害别人,请你到外边抽去。你在这儿抽,就害我们大家被动吸烟,这样不好。”他说,因为他的劝阻行动,个别领导见他就皱眉头,但他不管,照样宣传。为了让更多普通老百姓了解吸烟的害处,翁心植还积极投身科普,曾多次在本刊及其他媒体发表控烟文章。如今,我国的控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与翁心植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乐观性格为辉煌人生加分
“心植就是心直”。翁心植从来不懂“政治”,经常心直口快,发表一些“不合时宜”的观点。这种性格使他在“文革”中吃了不少苦头,但他认为,磨难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财富。他说:“我一旦认定了目标,就要一直贯彻下去,再大的苦难挫折,也不能让我动摇、打退堂鼓。我这个人很乐观,遇到挫折、受点委屈,自己想想就算了,回到家里一点儿也不提。我能够长寿,跟我这样的性格也有关系。我要是老钻牛角尖,早就死掉了。”翁心植曾写了一篇文章《一生中经历的三段艰难岁月》,被收录在《资深院士回忆录》中,他说,之所以要写出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是殷切期望青年医生在成才的道路上,能勇于接受挑战、战胜磨难、不断完善自我,当一名有仁慈之心、技术精湛、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高尚医者。
翁心植1919年5月生于浙江宁波。1937年,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翁心植考上了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系,1940年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1942年因太平洋战争,协和医学院被停办,翁心植先后辗转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成都华西协合医学院,1946年获成都华西协合医学院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诊断我国首例“高雪病”:内科新秀才华初显
长达10年的医学学习和实习生涯,翁心植历尽坎坷,前后进过6所大学,在4家医院实习,空间横跨大半中国,这为他的医学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6年9月,翁心植回到北平,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第二年,翁心植就在国内首先发现高雪病,使患者经治疗后很快康复。
寄生虫病研究:使普查普治成为可能
1949年8月,翁心植应我国著名的内科及热带病学教授钟惠澜之邀,转往中和医院工作。不久,翁心植就在黑热病的临床诊断上一鸣惊人。黑热病是一种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20世纪30年代后期,华北地区流行黑热病,锐意进取的翁心植发明了简制黑热病补体结合试验用抗原,方法简单,经济实用,使黑热病的诊断得以在临床广泛应用。这项成果的取得,使我国卫生机构得以对黑热病流行区居民展开普查普治,到1952年至少治疗了15万人。
由于这个杰出贡献,翁心植被提升为内科副主任兼热带病研究室主任。其后短短几年,他又在肺吸虫病、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上再创辉煌,拯救了无数病人。
心血管疾病研究:从新角度揭示冠心病发病机制
1957年6月,翁心植被调往北京中苏友谊医院,全面负责内科工作,为适应工作需要开始将专业重点转移到心血管疾病,在冠心病的诊治上另开奇葩。
冠心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大量研究表明,高血糖、高血脂、吸烟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当时已有研究证明,女性进入更年期后,随着雌激素减少,冠心病发病危险增加。翁心植想,雄激素是否也与冠心病有关呢?经过对中国最后一批太监中的存活者进行研究,发现缺乏雄激素与老年冠心病发病有关。20世纪80年代后,翁心植又进一步证明了雄激素低下或缺乏是老年男性患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这在当时的医学界着实引起了一阵轰动。
呼吸疾病:推动我国呼吸专业发展
1972年,卫生部号召医务界积极进行肺心病的防治研究,翁心植自然又挑起了这副重担。从那时起,他一直担任华北及北京地区肺心病防治研究协作组组长,30多年中做了许多工作,大大降低了肺心病的住院病死率,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与诊疗达到国际水平。
因肺心病是由肺部疾病引起的,所以后来翁心植把研究方向扩大到整个呼吸系统,并于1979年在朝阳医院创建了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室。又因呼吸专业的医生实在太少,翁心植开设了全国呼吸专修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呼吸专科医生,其中很多学员如今已是各地呼吸专业的学术带头人。1999年,经过翁心植坚持不懈的努力,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终于成立了,并被确认为北京市医学重点学科。研究所分三大部门和九个亚专业,形成了一整套呼吸系统疾病的医疗、预防和研究体系,专业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优势。
诊治疑难杂症:公认的内科临床权威
作为一名内科专家,翁心植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守成规,刻苦钻研,攻克了大量疑难杂症,成为公认的内科临床权威。如:20世纪60年代,他发现并总结了白塞病的内科表现,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白塞病并发心脏瓣膜损害,并提出自身免疫反应是本病病因之一,深化了对本病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的认识;1965年,他对北京市一种群体疾病现象——“原因不明低热待查”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低热”实际上是紧张劳动后的生理反应或体温调节的功能性异常,并不是得了什么疑难病症;20世纪70年代,翁心植又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制定了人体正常体温的标准……
消灭烟害:中国控烟之父
20世纪70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占前几位的死亡原因已从解放前的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不良性疾病转变为心血管疾病、卒中、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而这四大死亡原因都与吸烟有关。1978年后,翁心植把很大一部分精力倾注于我国的控烟运动,将消灭烟害当作自己的心愿,两次获得世界卫生组织颁授的“烟草或健康纪念奖”,被誉为“中国控烟之父”。
我国是世界第一吸烟大国,烟民大军“浩浩荡荡”。长期以来,吸烟被认为是一种魅力,给人敬烟不仅是尊重对方和友谊的表示,还是一种公关手段。1978年,深知吸烟危害的翁心植怀着爱国忧民的情怀,致信卫生部部长,指出吸烟危害健康的事实和长期以来我国对此认识的不足,建议开展控烟工作。此后,翁心植领导进行了历时两年多的全国性的吸烟率的抽样调查,为制定我国的控烟战略提供了科学、可信、弥足珍贵的根据。翁心植一开始就认识到,仅靠宣传教育来控制吸烟是绝对不行的,只有政府重视、组织有力、措施的当,控烟、戒烟的运动才会见效。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1987年,中国第一个吸烟与健康协会——北京市吸烟与健康协会成立了。1990年,中国吸烟与健康协会也宣告成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医学家吴阶平任会长,翁心植任常务副会长。此后,中国控烟的步伐明显加快了。
为了控制吸烟,翁心植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人物,都是不遗余力地宣传,不留情面,也不怕得罪人。他担任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两会时,只要看到有人吸烟,必定劝阻:“抽烟是你的自由,我们不能管你,但吸进去害自己,呼出来害别人,请你到外边抽去。你在这儿抽,就害我们大家被动吸烟,这样不好。”他说,因为他的劝阻行动,个别领导见他就皱眉头,但他不管,照样宣传。为了让更多普通老百姓了解吸烟的害处,翁心植还积极投身科普,曾多次在本刊及其他媒体发表控烟文章。如今,我国的控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与翁心植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乐观性格为辉煌人生加分
“心植就是心直”。翁心植从来不懂“政治”,经常心直口快,发表一些“不合时宜”的观点。这种性格使他在“文革”中吃了不少苦头,但他认为,磨难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财富。他说:“我一旦认定了目标,就要一直贯彻下去,再大的苦难挫折,也不能让我动摇、打退堂鼓。我这个人很乐观,遇到挫折、受点委屈,自己想想就算了,回到家里一点儿也不提。我能够长寿,跟我这样的性格也有关系。我要是老钻牛角尖,早就死掉了。”翁心植曾写了一篇文章《一生中经历的三段艰难岁月》,被收录在《资深院士回忆录》中,他说,之所以要写出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是殷切期望青年医生在成才的道路上,能勇于接受挑战、战胜磨难、不断完善自我,当一名有仁慈之心、技术精湛、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高尚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