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段时期以来,虽然吉林省在人力资源素质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不足以很好地适应当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情况,最终达到开发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的目的。
[关键词]吉林省 农村 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016-01
为了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思想要求我们,要深入挖掘、有效开展和优化配置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源,稳步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的平稳、高速发展。吉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面对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下,积极有效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科学稳步地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优质高效地培养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为什么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通过中央的文件,我们可以看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现阶段我国的小康水平还处在低标准、不全面、非均衡的状态下,而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农民的素质偏低与农村人力资源的低下、不平衡,同时这一原因也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由此可以看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而农村中存在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的素质问题,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面对我国不断推进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划,我们必须实现历史性的改变,要从原来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导的方向,转向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不断提升人力资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二、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吉林省的农村人口,在省内总人口数的构成中,不仅数量偏大而且所占比重偏高。与此同时,吉林省农村人口文化水平还呈现出“一高两低”的情况,“一高”是指吉林省的农村人口中接受过小学和初中文化教育的比重为86.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9%。两低”是指农村人口中不识字或少识字的比重为2.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9%;农村人口中接受过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教育的比重为0.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吉林省农村人力資源教育程度的现状是文盲较少,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也比较低。由于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程度直接关系到农民对科学技术的掌握,以及对生产技能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从加强农村高等教育和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质出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专门人才,努力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改善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三、吉林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较少或不能很好地完成义务教育,导致农村人口的科学素养不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的观望态度。受到农业新技术接受能力低下的制约,致使很多新兴农业科技在农村无法大面积推广或者推广缓慢,新兴农业技术优势得不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梦想随之破碎,无法创造出持久的经济效益。
由于受到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加之较低的文化教育和较少的农业培训,导致农村的劳动者和基层管理者的素质都比较差。农村的劳动者多数都没有接受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和培训,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形势的日益加剧,市场意识淡薄、信息处理较差,无法积极的参与现代化农业的市场竞争。而在农村的基层管理者中,虽然有一小部分中青年干部能够积极地学习新知识、推广新科技,但却无法带动大部分农村干部去准确地领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农村政策,去认真学习农村经营管理的科学方法,导致吉林省的农村人力资源总体水平比较落后。
四、对开发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的思考
(一)推动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通过加强吉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在稳定、强化和完善各项支农政策的基础上,切实保障农民的持续性增长。一是要调整结构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二是要加快城镇建设,推进一体化进程;三是要积极扩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市场,拓展增收渠道;四是要坚定不移的增强农业发展投入力度。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要制定相关法规、条例,使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框架更完善;二是要将农村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提升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度。
(三)加大教育力度,提升人口素质
一是要从农村失学、辍学的问题出发,将支农资金更大限度地用于教育的投入;二是要通过各种渠道的教育和培训方式,来提升吉林省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
(四)加大力度改善民生。
立足于农村新社区的规划和建设,组织开展农村的基础设施项目,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资金方面给予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而改善吉林省农村人口的居住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和人力资源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吉林省 农村 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016-01
为了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思想要求我们,要深入挖掘、有效开展和优化配置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源,稳步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的平稳、高速发展。吉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面对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下,积极有效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科学稳步地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优质高效地培养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为什么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通过中央的文件,我们可以看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现阶段我国的小康水平还处在低标准、不全面、非均衡的状态下,而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农民的素质偏低与农村人力资源的低下、不平衡,同时这一原因也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由此可以看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而农村中存在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的素质问题,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面对我国不断推进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划,我们必须实现历史性的改变,要从原来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导的方向,转向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不断提升人力资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二、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吉林省的农村人口,在省内总人口数的构成中,不仅数量偏大而且所占比重偏高。与此同时,吉林省农村人口文化水平还呈现出“一高两低”的情况,“一高”是指吉林省的农村人口中接受过小学和初中文化教育的比重为86.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9%。两低”是指农村人口中不识字或少识字的比重为2.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9%;农村人口中接受过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教育的比重为0.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吉林省农村人力資源教育程度的现状是文盲较少,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也比较低。由于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程度直接关系到农民对科学技术的掌握,以及对生产技能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从加强农村高等教育和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质出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专门人才,努力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改善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三、吉林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较少或不能很好地完成义务教育,导致农村人口的科学素养不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的观望态度。受到农业新技术接受能力低下的制约,致使很多新兴农业科技在农村无法大面积推广或者推广缓慢,新兴农业技术优势得不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梦想随之破碎,无法创造出持久的经济效益。
由于受到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加之较低的文化教育和较少的农业培训,导致农村的劳动者和基层管理者的素质都比较差。农村的劳动者多数都没有接受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和培训,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形势的日益加剧,市场意识淡薄、信息处理较差,无法积极的参与现代化农业的市场竞争。而在农村的基层管理者中,虽然有一小部分中青年干部能够积极地学习新知识、推广新科技,但却无法带动大部分农村干部去准确地领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农村政策,去认真学习农村经营管理的科学方法,导致吉林省的农村人力资源总体水平比较落后。
四、对开发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的思考
(一)推动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通过加强吉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在稳定、强化和完善各项支农政策的基础上,切实保障农民的持续性增长。一是要调整结构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二是要加快城镇建设,推进一体化进程;三是要积极扩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市场,拓展增收渠道;四是要坚定不移的增强农业发展投入力度。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要制定相关法规、条例,使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框架更完善;二是要将农村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提升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度。
(三)加大教育力度,提升人口素质
一是要从农村失学、辍学的问题出发,将支农资金更大限度地用于教育的投入;二是要通过各种渠道的教育和培训方式,来提升吉林省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
(四)加大力度改善民生。
立足于农村新社区的规划和建设,组织开展农村的基础设施项目,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资金方面给予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而改善吉林省农村人口的居住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和人力资源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