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管理与虫害防治技术初探

来源 :种子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pzm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8)10-0090-02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志码: B
  摘   要:林业资源建设是我国目前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对于实现经济和生态之间的共同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林业管理以及虫害防治工作,不仅可以提升林业资源的质量,而且可以降低林业资源的损失,为实现林业资源的发展提供保障。基于此,对现阶段林业管理以及虫害防治技术的状况进行了阐述,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旨在为我国林业经济效益以及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帮助。
  关键词:林业管理;虫害;防治技术
  1   林业虫害防治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在开展林业虫害防治工作时,由于其影响因素较多,使得治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降低了虫害防治的效果。其中降低虫害防治质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由于林业工程的实施及人民群众保护意识的提高,致使林区枯枝落叶逐年增多,这些枯落物在腐败之后,为虫害提供了繁衍滋生空间,导致虫害威胁不断加大。二是由于我国森林分布不均,虫害的发病率呈扩散性,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寒冷的区域内,植被的覆盖率较低,一旦发生虫害,将会导致植被大面积枯竭。通过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虫害发病率最高的区域在东北。三是虫害感染的种类比较繁杂,为防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1]。
  2   林业虫害产生的原因
  2.1   虫害不断进化,繁殖能力增强
  结合原有虫害防治的经验可以看出,虫害的治理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很多害虫适应能力很强,随着气候、环境等因子变化而不断进化,繁殖能力不断增强,在第一次清理后,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繁殖传染的可能,这给虫害的防治带来了挑战,增加了虫害治理的难度。
  2.2   检疫工作力度不足
  为了提高我国林业建设的质量,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我国会不断从国外进口各种农副、林副产品,并在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运输。我国也会在不同的区域间运输农副、林副产品和引进新物种进行栽植,由于检疫工作缺失或者不到位,很可能把虫害带入到新的林区,从而为虫害的发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导致林区虫害暴发率激增,进而影响林木的成活率,为林区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失。
  2.3   耐药性增强
  在林业虫害防治工作期间,通常都是采用喷洒化学药剂的方式进行治理,这使得一些害虫具有了较强的适应能力,其在农药喷洒后仍可以持续生存、繁衍,虫害的耐药性越来越强,让虫害治理的效果大减,这也增加了治理的难度。
  2.4   技术管理措施落实效果较差
  在进行虫害防治过程中,由于基础管理措施的落实度较差,使得虫害治理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制约性,最终增加了治理的难度。再加上虫害防治涉及内容较多,且治理时间较长,很多工作人员的认知程度不足,导致虫害治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影响防治的效果。
  3   林业虫害防治的措施
  3.1   加强土壤虫害检测
  对土壤虫害进行检测,是提升虫害防治效果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降低虫害扩散的基础性工作。通过虫害检测,可以详细掌握虫害的分布及其生长繁殖、林木健康状况等,为虫害防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托现代科学技术,采取人工检测、机械检测等多种方式加强虫害检测,如无人机巡查系统可以对枯死木、变色树、异常林分进行精确定位,采集有效的影像资料,同时还能及时发现病虫害,为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防治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进而保证林木有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一旦在检测中发现虫害滋生的情况,相关人员要做好及时的处理工作,以有效控制虫害,降低其对周边林木的影响。
  3.2   引进先进技术,增强虫害防治效果
  近几年,我国在林业虫害的防治过程中,通过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方式来提高虫害治理的效果。例如,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可以对各地的具体情况展开实时监测,保证工作人员可以及时掌握各区域林业发展以及虫害的信息;而遥感系统可以展现森林的全貌,并可以通过地磁波的反应来判断虫害的威胁情况;地理信息系统则可以对上述两种技术优势进行整合,提升林业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做到对虫害合理预防、及时治理,减少林业损失。另外,先进技术的引应用还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力、物力的损失,是目前林业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手段。
  3.3   加强生物防治措施的宣传和推广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现今的林业管理中,生物防治措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物防治主要是采用大自然的食物链结构,利用与害虫相克的生物进行虫害防治工作,如啄木鸟可以降低虫害密度及繁殖速度,提高林木的成活率,该方式在试验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生物防治措施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深化我国虫害治理的效果。
  3.4   化学和物理相結合的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方式主要是通过驱虫药物的喷洒,来达到灭虫的目的。不过该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名贵的树种来说,不建议使用该种驱虫措施。况且,如果长期进行药物驱虫,很容易强化虫害的耐药性。而物理防治方式则是借助光线、温度等手段,起到杀灭虫害的目的。在使用过程中,同样应注意温度的控制及光线范围的选择。一旦超过可控范围,就有杀死树木的可能。不过相较于化学治理措施,该方式的副作用相对较少,但是其实际使用率不大。综合考虑,建议将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有效结合在一起,二者共同作用起到防治虫害的目的。
  3.5   加强林业植物检疫
  过去由于思想认识及技术上的不足,植物检疫的作用发挥不是很明显。在新形势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对林业植物检疫的管理也有了前进的方向。要提高思想认识,依托高新技术,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植物检疫工作,尽可能减少虫害传播,切实提高虫害防治效果。
  4   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保证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关部门不仅要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还要引进先进技术,提高虫害治理的水平,从而保证林木的健康生长,为我国林业资源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 1 ] 刘丽多.浅谈林业管理与虫害防治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6).
其他文献
主要分析了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并阐述了林业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同时提出了防治的相关有效措施,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林业育苗工作是关系到生态林业和城市园林建设成败的基础,因此,做好林业育苗工作是一项事关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分析了当前基层林业育苗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
大豆是锦州地区主要油料作物,随着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大豆的栽培面积逐年增加。选择适宜的大豆品种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能有效提高大豆产量。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8)07-0109-03 中图分类号: X171.5; S511.041 文献标志码: B  摘 要:本试验选用两个水稻品种黔两优58和冈优737,进行不同锰浓度处理,研究了在不同锰浓度胁迫下两个品种种子的发芽情况,对不同锰浓度胁迫下两种水稻品种的发芽率、株高、根长、鲜重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內,随着锰浓度的增加,锰对水稻的生长会产生毒害作用,水稻
摘 要:我國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经济不仅在我国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在世界经济上也占据重要地位。我国的人口数量也决定了国家对于农作物安全的重视,病虫害可以说是农作物产量的杀手,针对如何防止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侵害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8)12-0078-02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志码: B  张家川县位于天水市东北部、陇山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8)07-0112-02 中图分类号: F321.1; S511 文献标志码: A  摘 要:溆浦县种子管理站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出“土地流转+反包”的水稻制种新模式。该模式既解决了制种大户资金困难的矛盾,减少了“代制商”这个中间环节,提高了制种效益,又促进了土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推动了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流转+反包;水
合理利用营林技术,能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起到很大的保护作用,增加植被覆盖面积,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泥石流等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发生。由此可见,营林技术对环境有着重要
摘 要: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成果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针对南方地区水稻种植技術进行了分析,并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为我国水稻种植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南方水稻;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   当前,我国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技术在不断地提升,水稻整体种植面积扩增速度也非常迅速。受到一些特殊地理环境和不同气候环境特点的影响,导致水稻种植的产量不断下滑,同时产生了
摘 要:陕西省神木市地处我国内陆,气候干旱,很多农作物都不适合在这里生长,而枣树作为我国特有的树种,适应能力极强,管理比较方便,成为了陕西省神木市种植的主要果树之一。但是枣树的病虫害治理比较复杂,对陕西省神木市对红枣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红枣;病虫害;防治技术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8)11-0091-02 中圖分类号: S436.65 文献标志码: B  陕
摘 要:近年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人民群众对于蔬菜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蔬菜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设施蔬菜发展快速,但是当前情况下病虫害严重影响着设施蔬菜的种植水平。介绍了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要点,供参考。  关键词: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特点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8)12-0079-02 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