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后勤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为在校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在“互联网+”时代下,各大高校要想实现全面发展,除了提升教育工作水平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后勤管理工作。基于此,本文重点针对“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管理的革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促进未来高校的现代化发展,以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革新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到在校师生的生活、住宿以及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强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的革新,可以明显加快我国高校的文化环境建设速度,提升高校后勤服务水平,为在校师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与交流创造一个相对理想的环境。但是,“互联网+”时代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也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革新,就必须要对当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针对当前后勤管理中的不足之处,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
一、“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后勤管理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还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互联网+”时代下,数据信息的广泛应用使得高校后勤管理的革新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其次,在广大教师与学生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的同时,对于高校后勤服务也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将越来越不能满足广大师生在生活、学习、交流等方面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通过“互联网+”时代下的先进思想理念来进行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最后,在“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互联网、WIFI、智能手机已经得到普及,智能校园建设力度逐渐增大。而智慧校园的建设,还会对高校后勤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1]。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管理革新的重要性
(一)更好的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
在“互联网+”时代下,无线网络和智能手机已经得到普及,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所需资源和信息。在这种形势下,对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水平,可以确保高校后勤管理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在校师生提供更加优质而针对性的服务,更好的满足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2]。
(二)更新高校后勤管理理念
在“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技术已经与在校师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融合在一起,在校师生也已经完全适应了“互联网+”时代下的智能化发展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将“互联网+”管理思维引入到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中,可以对当前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理念与工作方法进行潮流化的指导,提升高校后勤部门服务的精细化程度和工作效率[3]。
(三)加强在校师生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
在“互联网+”时代下,实现互联网技术与高校后勤管理的融合,并以在校师生的满意度为标准构建相应的高校后勤评价体系,可以让所有的在校师生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优势,对高校后勤部门的服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模式将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成为高校内部的优质服务平台,使其为在校学生和众多教职工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让他们享受到更加贴心、便捷、和谐、高效的后勤服务[4]。
(四)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质量
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有效。高校后勤创建相应的管理服务平台,进行微信公众号的开通,进行微博账号的创建与运用,可以为在校师生进行更加便捷的联系提供更大的便利。这样一来,后勤部门就可以更好的搜集在校师生对于后勤管理的改进意见,并通过针对性的优化和改进来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质量。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管理革新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一)后勤管理模式创新度较低
目前,我国少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开展,依然在沿用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通过刚性化的管理規章制度来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管理模式并没有得到创新。与此同时,高校后勤部门也没有对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充分的利用,不仅没有提升后勤管理工作效率,还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形势。
(二)个性化服务欠缺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与智能手机的应用、互联网的普及息息相关。目前,在校师生已经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互联网也已经覆盖到整个校园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在校师生对于高校后勤服务也提出了个性化方面的需求。而要想满足在校师生的个性化需求,就必须要对当前的后勤服务模式进行创新。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很多高校后勤部门并没有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来加深其与在校师生之间的联系,无法结合在校师生的具体个性化需求来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后勤服务。
(三)管理组织结构单一
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组织结构依然存在于高校后勤部门中。但是,这种传统的管理组织结构过于强调管理者的权威,而无法与在校师生进行顺畅的联系。在“互联网+”时代下,只有对现有的管理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加强后勤管理人员与在校师生的沟通与联系,拉近后勤管理人员与在校师生等人员的关系,才能够实现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
(四)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有效性偏低
高校后勤部门的服务管理工作涉及范围比较广泛,需要建立多个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但是,这些信息系统又是针对不同的服务项目与服务群体的,所以需要独立运行。而且,不同的信息系统所使用的数据库与数据在结构与标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要想实现这些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实时更新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实时更新,那么将会对整个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的提升产生严重的影响。
(五)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对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对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才能够为高校后勤管理的革新打好基础。但是,分析当前各大高校的后勤管理队伍,发现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甚至已经对高校后勤部门的革新与发展产生了影响。
(六)高校后勤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不甚理想
虽然部分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门的号召,对于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即便是学校的发展资金有限,也在互联网和计算机等硬件建设方面给予了后勤部门以充分的支持,但是在“重建设,轻应用”思想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的在校师生并没有感受到后勤服务水平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后勤部门将革新重点集中到了各项业务的信息化管理方面,而没有重视其相应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效率。所以高校后勤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目的有所偏离,难以为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例如,某些高校的后勤管理网站中只将工作重点集中到了学校新闻、学校概况介绍等空洞内容方面,而没有完善保修管理、水电费缴纳等实际服务功能方面。
四、促进“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管理的革新策略
(一)积极引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在“互联网+”时代下,要想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革新,就必须要积极引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从而通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来提升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意识与现代化管理水平。
1.树立服务为本的管理理念
要想树立服务为本的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就必须要提升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首先,高校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后勤管理人员信息化技能培训机制和交流学习制度,通过培训等方式来提升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确保其可以熟练掌握现代化的后勤管理方法。其次,对传统的后勤服务模式进行改变,让所有的后勤管理人员都树立“全心全意为在校师生服务”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彻底改变传统落后的后勤管理理念,让每一位后勤管理人员都参与到后勤管理的革新当中[5]。
2.树立精细化的管理理念
在现代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应用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精细化管理理念与现代化管理模式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对高校后勤管理进行革新的过程中,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定量化的后勤管理,大幅度提升高校后勤管理的层次,进而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正规化发展、规范化发展以及标准化发展,提升整个后勤管理过程的精细化程度。
(二)加强高校后勤的个性化管理
在“互联网+”时代下,要想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革新,还必须要加强高校后勤的个性化管理。首先,要对“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互联网+”时代下在校师生的个性化服务需求。然后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个性化管理措施。其次,结合在校师生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为其提供便捷、优质、个性化的服务供给,提升在校师生的满意度。最后,加强高校后勤服务APP的开发与推广,通过后勤管理人员与在校师生的有效互动,来及时掌握在校师生对于后勤管理的真实体验和建议,并以此为基础不断的优化后勤服务水平[6]。
(三)构建网络化的后勤管理组织结构
在“互联网+”时代下,要想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革新,还必须要构建网络化的后勤管理组织结构。因为高校后勤管理人员是实现各种信息传递、与在校师生沟通的主体,通过微信平台、微博平台、QQ平台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数据信息的传递与交流速率,进而实现后勤管理效率的提升。所以,高校必须要构建网络化的后勤管理组织结构,并结合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工作岗位,完善不同工作岗位的职能,实现后勤管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发展和弹性化发展[7]。
(四)加强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更新
在“互联网+”时代下,要想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革新,还必须要加强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更新。对此,高校需要制定“互联网+”时代行动计划,将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进行充分的应用,对后勤部门涉及到的所有信息资源都进行整合,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全面的资源共享平台[8]。
(五)提升后勤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在“互联网+”时代下,要想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革新,还必须要提升后勤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对此,高校需要制定完善的后勤人员管理培训机制,通过课堂授课、交流学习以及专题讲座等形式提升后勤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养,将其培养为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后勤管理人员。
(六)制定完善的后勤信息化管理制度
在“互联网+”时代下,要想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革新,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后勤信息化管理制度。首先,要制定完善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管理制度,为实现后勤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打好基础。其从。制定针对性的后勤信息化管理规范标准体系和规划。不断的通过规范的技术、设施、软件系统来促进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的正规化发展和规范化发展。最后,制定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评价。然后再以评价结果为参照,结合国家信息化建设指标体系,对当前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和创新[9]。
五、结语: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后勤管理的革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更好的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更新高校后勤管理理念、加强在校师生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质量。但是,在实际的高校后勤管理革新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对此,只有积极引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加强高校后勤的个性化管理、构建网络化的后勤管理组织结构、加强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更新、提升后勤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制定完善的后勤信息化管理制度,才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升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莲.“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后勤智慧化服务探析——以四川省高校后勤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20(04):14-15.
[2]苗茁.“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管理的创新发展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06):134-135.
[3]温勇,董晓静.“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建设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03):182-187.
[4]淳于文津.互聯网时代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转型研究[J].知识经济,2020(01):47+49.
[5]周志刚.“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9(11):14-15.
[6]杨剑勇.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转型探讨[J].中国领导科学,2017(03):46-49.
[7]田利华.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管理“123”转型战略研究[J].管理观察,2016(10):101-103.
[8]张鹏飞.“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后勤管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122-123.
[9]王强,鲁萍,王祖瑞,谷雅玮.“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探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5(05):18-19.
作者简介:田学云,男(1969.3),汉族,云南施甸人,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党政管理。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革新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到在校师生的生活、住宿以及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强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的革新,可以明显加快我国高校的文化环境建设速度,提升高校后勤服务水平,为在校师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与交流创造一个相对理想的环境。但是,“互联网+”时代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也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革新,就必须要对当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针对当前后勤管理中的不足之处,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
一、“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后勤管理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还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互联网+”时代下,数据信息的广泛应用使得高校后勤管理的革新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其次,在广大教师与学生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的同时,对于高校后勤服务也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将越来越不能满足广大师生在生活、学习、交流等方面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通过“互联网+”时代下的先进思想理念来进行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最后,在“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互联网、WIFI、智能手机已经得到普及,智能校园建设力度逐渐增大。而智慧校园的建设,还会对高校后勤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1]。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管理革新的重要性
(一)更好的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
在“互联网+”时代下,无线网络和智能手机已经得到普及,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所需资源和信息。在这种形势下,对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水平,可以确保高校后勤管理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在校师生提供更加优质而针对性的服务,更好的满足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2]。
(二)更新高校后勤管理理念
在“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技术已经与在校师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融合在一起,在校师生也已经完全适应了“互联网+”时代下的智能化发展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将“互联网+”管理思维引入到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中,可以对当前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理念与工作方法进行潮流化的指导,提升高校后勤部门服务的精细化程度和工作效率[3]。
(三)加强在校师生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
在“互联网+”时代下,实现互联网技术与高校后勤管理的融合,并以在校师生的满意度为标准构建相应的高校后勤评价体系,可以让所有的在校师生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优势,对高校后勤部门的服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模式将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成为高校内部的优质服务平台,使其为在校学生和众多教职工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让他们享受到更加贴心、便捷、和谐、高效的后勤服务[4]。
(四)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质量
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有效。高校后勤创建相应的管理服务平台,进行微信公众号的开通,进行微博账号的创建与运用,可以为在校师生进行更加便捷的联系提供更大的便利。这样一来,后勤部门就可以更好的搜集在校师生对于后勤管理的改进意见,并通过针对性的优化和改进来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质量。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管理革新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一)后勤管理模式创新度较低
目前,我国少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开展,依然在沿用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通过刚性化的管理規章制度来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管理模式并没有得到创新。与此同时,高校后勤部门也没有对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充分的利用,不仅没有提升后勤管理工作效率,还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形势。
(二)个性化服务欠缺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与智能手机的应用、互联网的普及息息相关。目前,在校师生已经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互联网也已经覆盖到整个校园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在校师生对于高校后勤服务也提出了个性化方面的需求。而要想满足在校师生的个性化需求,就必须要对当前的后勤服务模式进行创新。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很多高校后勤部门并没有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来加深其与在校师生之间的联系,无法结合在校师生的具体个性化需求来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后勤服务。
(三)管理组织结构单一
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组织结构依然存在于高校后勤部门中。但是,这种传统的管理组织结构过于强调管理者的权威,而无法与在校师生进行顺畅的联系。在“互联网+”时代下,只有对现有的管理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加强后勤管理人员与在校师生的沟通与联系,拉近后勤管理人员与在校师生等人员的关系,才能够实现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
(四)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有效性偏低
高校后勤部门的服务管理工作涉及范围比较广泛,需要建立多个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但是,这些信息系统又是针对不同的服务项目与服务群体的,所以需要独立运行。而且,不同的信息系统所使用的数据库与数据在结构与标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要想实现这些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实时更新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实时更新,那么将会对整个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的提升产生严重的影响。
(五)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对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对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才能够为高校后勤管理的革新打好基础。但是,分析当前各大高校的后勤管理队伍,发现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甚至已经对高校后勤部门的革新与发展产生了影响。
(六)高校后勤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不甚理想
虽然部分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门的号召,对于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即便是学校的发展资金有限,也在互联网和计算机等硬件建设方面给予了后勤部门以充分的支持,但是在“重建设,轻应用”思想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的在校师生并没有感受到后勤服务水平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后勤部门将革新重点集中到了各项业务的信息化管理方面,而没有重视其相应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效率。所以高校后勤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目的有所偏离,难以为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例如,某些高校的后勤管理网站中只将工作重点集中到了学校新闻、学校概况介绍等空洞内容方面,而没有完善保修管理、水电费缴纳等实际服务功能方面。
四、促进“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管理的革新策略
(一)积极引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在“互联网+”时代下,要想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革新,就必须要积极引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从而通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来提升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意识与现代化管理水平。
1.树立服务为本的管理理念
要想树立服务为本的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就必须要提升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首先,高校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后勤管理人员信息化技能培训机制和交流学习制度,通过培训等方式来提升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确保其可以熟练掌握现代化的后勤管理方法。其次,对传统的后勤服务模式进行改变,让所有的后勤管理人员都树立“全心全意为在校师生服务”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彻底改变传统落后的后勤管理理念,让每一位后勤管理人员都参与到后勤管理的革新当中[5]。
2.树立精细化的管理理念
在现代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应用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精细化管理理念与现代化管理模式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对高校后勤管理进行革新的过程中,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定量化的后勤管理,大幅度提升高校后勤管理的层次,进而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正规化发展、规范化发展以及标准化发展,提升整个后勤管理过程的精细化程度。
(二)加强高校后勤的个性化管理
在“互联网+”时代下,要想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革新,还必须要加强高校后勤的个性化管理。首先,要对“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互联网+”时代下在校师生的个性化服务需求。然后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个性化管理措施。其次,结合在校师生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为其提供便捷、优质、个性化的服务供给,提升在校师生的满意度。最后,加强高校后勤服务APP的开发与推广,通过后勤管理人员与在校师生的有效互动,来及时掌握在校师生对于后勤管理的真实体验和建议,并以此为基础不断的优化后勤服务水平[6]。
(三)构建网络化的后勤管理组织结构
在“互联网+”时代下,要想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革新,还必须要构建网络化的后勤管理组织结构。因为高校后勤管理人员是实现各种信息传递、与在校师生沟通的主体,通过微信平台、微博平台、QQ平台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数据信息的传递与交流速率,进而实现后勤管理效率的提升。所以,高校必须要构建网络化的后勤管理组织结构,并结合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工作岗位,完善不同工作岗位的职能,实现后勤管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发展和弹性化发展[7]。
(四)加强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更新
在“互联网+”时代下,要想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革新,还必须要加强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更新。对此,高校需要制定“互联网+”时代行动计划,将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进行充分的应用,对后勤部门涉及到的所有信息资源都进行整合,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全面的资源共享平台[8]。
(五)提升后勤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在“互联网+”时代下,要想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革新,还必须要提升后勤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对此,高校需要制定完善的后勤人员管理培训机制,通过课堂授课、交流学习以及专题讲座等形式提升后勤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养,将其培养为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后勤管理人员。
(六)制定完善的后勤信息化管理制度
在“互联网+”时代下,要想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革新,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后勤信息化管理制度。首先,要制定完善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管理制度,为实现后勤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打好基础。其从。制定针对性的后勤信息化管理规范标准体系和规划。不断的通过规范的技术、设施、软件系统来促进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的正规化发展和规范化发展。最后,制定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评价。然后再以评价结果为参照,结合国家信息化建设指标体系,对当前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和创新[9]。
五、结语: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后勤管理的革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更好的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更新高校后勤管理理念、加强在校师生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质量。但是,在实际的高校后勤管理革新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对此,只有积极引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加强高校后勤的个性化管理、构建网络化的后勤管理组织结构、加强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更新、提升后勤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制定完善的后勤信息化管理制度,才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升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莲.“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后勤智慧化服务探析——以四川省高校后勤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20(04):14-15.
[2]苗茁.“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管理的创新发展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06):134-135.
[3]温勇,董晓静.“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建设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03):182-187.
[4]淳于文津.互聯网时代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转型研究[J].知识经济,2020(01):47+49.
[5]周志刚.“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9(11):14-15.
[6]杨剑勇.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转型探讨[J].中国领导科学,2017(03):46-49.
[7]田利华.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管理“123”转型战略研究[J].管理观察,2016(10):101-103.
[8]张鹏飞.“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后勤管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122-123.
[9]王强,鲁萍,王祖瑞,谷雅玮.“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探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5(05):18-19.
作者简介:田学云,男(1969.3),汉族,云南施甸人,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党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