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2-001-03
学习理论是探究关于学习的性质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即探究学习的过程及其条件的理论。从古到今,自东方至西方,人们对学习问题都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在西方,自20世纪初第一个学习理论提出到现在,人们对学习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学习是刺激-反应间联结的形成过程;学习是知识的接受、获得过程;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与之相应的学习理论可以分别称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历代专家和学者对学习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学习主张,也形成了一些相当有系统的理论。本文选取了中国传统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试就它们在学习观的三个基本问题(怎样看待知识、如何理解学习活动、怎样看待学习者)上的看法做一些梳理和比较。
一、怎样看待知识
(一)中国传统学习理论对知识的看法
1、知识具有确定性
在中国传统学习理论中,知识往往被看做一种确定无误的内容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是很明显的。教师、课本等对学习者而言,都意味着一种知识上的集中权力与无上的权威,而学生对其是毫无疑问地予以接受的,学生们会不断地去努力学习他们认为教师想要他们从任务中学到的东西。
2、“道”是知识学习的主要内容
孔子曾说“志于学”,“志于道。”《学记》主张“知道、信道、敬道、尊道”。在传统文化中,“道”成为学习的主要内容。“道” 既指天道(自然之道),也指人道(社会人事之道)。在传统学习理论中,“道”主要指“人道”,即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和人伦道德知识。在传统文化和教育氛围下,关于天道的知识和书籍或被排斥在学习范围之外,或只是作为理解儒家经典的辅助资料。学习内容比较单一、狭窄、片面,以伦理为中心的人文知识占有主要地位,构成学习的主要内容,遏制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追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知识的看法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 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2、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在自己的经验背景上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按照建构主义的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另外,知识在各种情况下应用并不是简单套用,具体情境总有自己的特异性,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二、如何理解学习活动
(一)中国传统学习理论对学习活动的理解
1、重视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学习理论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孔子主张多问几个“如之何”,以便开动脑筋,活化思维。孟子说“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荀子说“思索以通之。”所谓得之通之,说的都是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后很多教育家都强调“思”,把“思”理解为“心解、心悟”。他们说“不徒耳目,必开心意。”(王充),“学必心解”(郑玄),“学贵心悟”(张载),“学贵得之心”(王阳明)。他们认为,只有“思”才能领悟、把握事物的意义和本质。除“得之”,“通之”外,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需要“思”。孔子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要求他们学习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教育家们还论述了记忆与理解(思)的关系。一方面承认记忆是思维的基础,记住了知识才容易引起思考,记不住知识就思考不起来。张载说:“不记则思不起。”他们主张多读熟读,积累知识,为思维准备充足的材料。另一方面,只有经思考的东西才能长期牢记。郑玄认为,“学必心解”,否则,“则亡之易。”他还说:“思而得之则深。”经过思考而深入理解了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持而不遗忘。
2、强调主动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先秦儒家十分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孔子认为,“为仁由已”,主张“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见贤思齐”、“主观自省”。孟子主张“自求自得”,他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后世教育家都强调这一点。如汉代董仲舒主张“强勉行道”、“强勉学问”、“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智益明。”朱熹主张主动学习,他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 清初颜元更强调“主动习行。”强调主动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构成了中国传统学习理论的精华和优良传统。
3、强调要乐学好学,重视学习动机的培养
《中庸》说:“好学近乎知。”就是说,要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必须笃志好学。好学是搞好学习、获取知识、开启智慧的首要条件。汉代扬雄提出了衡量好学的标准:“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一个人必须依靠学习来获取知识,依靠思考来精通学问,依靠朋友相互研讨共同提高,依靠荣誉来激励学生坚定信心,依靠持之以恒来完成学业。只有做到了这些方面的要求,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真正好学的人。元代教育家吴澄还论述了“好学”与“乐学”的关系。他说:“读书当知书之所以为书,知之必好,好之必乐。既乐,则专在我。苟至此,虽不读,可也。”就是说,懂得读书学习的道理,就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有了兴趣爱好,就会产生以学习为快乐的情感;一旦产生对学习的愉悦情感,就一定会自觉主动地专注地学习。孔子是最早提倡“乐学”教育的教育家。他认为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吕氏春秋》则从心理上对乐学进行了分析:“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如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贤者,虽贤者犹不能久。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从心理情感上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真正沉浸到学习的乐趣之中,就一定能学有所得;反之亦然。作者第一次把“乐”与“情”结合,揭示了乐学的情感机制。其后,王阳明的乐学思想也特别值得注意。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育学习,只有从个体情感出发,才能收到“进不能已”的功效。古代乐学思想在近代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梁启超、陈鹤琴、陶行知等教育家都有丰富的乐学思想,要求运用兴趣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 4、认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熟悉教的艺术
关于教师的作用,韩愈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在传统教育家看来,对学生的学习,教师不应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应加以牵引和指导。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道”,还要将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方法结合起来,将发展学生智力与培养非认知因素结合起来,将引导学生求知与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在学习上,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朱熹曾说:“指引者, 师之功也”,教师“只是做得个引路的人,做得个证明底人”。要有效地指导学,教师除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学问外,还必须懂得教学的规律,掌握教的原则,熟悉教的艺术。在指导学生学习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提出了许多指导学习应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方法艺术,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学行结合、德智统一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活动的理解
1、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主动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而且,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2、强调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动机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者应具备独立思考以及创新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当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更应当充当学生的指导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地启发和诱导。知识的构建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密不可分,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知识的吸收。
3、倡导教学互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教学互动。这种互动可以是:以教师为信息资源的单向型互动模式;师生双向型互动模式;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多向型互动模式;师生平等参与小组活动的成员型互动模式。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构建通过人与环境互动进行,是双向或多向互动的结果。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所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相应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通过人际协作、讨论等活动,在进行意义的构建过程中获得的。
三、怎样看待学习者
(一)中国传统学习理论对学习者的看法
中国古代教育家从教育学习的实践中认识到个别差异的普遍性,并针对学习者的个别差异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他们不仅把个别差异看成是因材施教的客观依据和前提,而且把个别差异理解为因材施教因性而学的结果。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位论述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育家,他对学生的智力、能力、性格、志向以及学习态度、学习专长等各方面的个别差异都作过深入探讨,后世教育家也论述了很多关于学习的个别差异问题。《学记》作者把学习的个别差异概括为四种:失则多、失则寡、失则易、失则止。这些差异是由于“心之莫同”产生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及其所以产生的“莫同之心”,才能引导学生把学习搞好。个别差异产生的原因,除《学记》提到的“心之莫同”外,主要是后天 教育学习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与差异论紧密联系的性习论思想。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由于他强调上智与下愚不移,所以这里的“性”是指“中人”。造成“中人”后天发展差别的原因就是教育学习活动。中国的历代教育家都认为,个体的个别差异,既有先天素质的因素,也有后天教育学习的作用,比较而言,教育学习对学生个别差异的形成影响更大。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者的看法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简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习者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当然,在个体的自我发展和外部引导两者之间,尽管建构主义着力研究的是前者,但它并不否认后者,它并不是取消教师的影响,而是说不能径直地教。
四、小结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其实,中国传统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存在着一些共通之处,如都比较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的积极思考,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观上,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对学习者的看法上,都蕴藏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思想等等。
然而,扎根于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并且各自受时代的影响,它们也都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中国传统学习理论中,以伦理为中心的人文知识占有主要地位,构成了学习的主要内容,遏制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追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宗法观念的影响而强调教师权威(非教师中心);受重继承观念的支配,强调“述而不作”,限制了人们创造性的发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也存在着很多弊病,比如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有过于极端化的弊端等等。
学习理论是探究关于学习的性质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即探究学习的过程及其条件的理论。从古到今,自东方至西方,人们对学习问题都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在西方,自20世纪初第一个学习理论提出到现在,人们对学习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学习是刺激-反应间联结的形成过程;学习是知识的接受、获得过程;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与之相应的学习理论可以分别称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历代专家和学者对学习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学习主张,也形成了一些相当有系统的理论。本文选取了中国传统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试就它们在学习观的三个基本问题(怎样看待知识、如何理解学习活动、怎样看待学习者)上的看法做一些梳理和比较。
一、怎样看待知识
(一)中国传统学习理论对知识的看法
1、知识具有确定性
在中国传统学习理论中,知识往往被看做一种确定无误的内容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是很明显的。教师、课本等对学习者而言,都意味着一种知识上的集中权力与无上的权威,而学生对其是毫无疑问地予以接受的,学生们会不断地去努力学习他们认为教师想要他们从任务中学到的东西。
2、“道”是知识学习的主要内容
孔子曾说“志于学”,“志于道。”《学记》主张“知道、信道、敬道、尊道”。在传统文化中,“道”成为学习的主要内容。“道” 既指天道(自然之道),也指人道(社会人事之道)。在传统学习理论中,“道”主要指“人道”,即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和人伦道德知识。在传统文化和教育氛围下,关于天道的知识和书籍或被排斥在学习范围之外,或只是作为理解儒家经典的辅助资料。学习内容比较单一、狭窄、片面,以伦理为中心的人文知识占有主要地位,构成学习的主要内容,遏制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追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知识的看法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 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2、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在自己的经验背景上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按照建构主义的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另外,知识在各种情况下应用并不是简单套用,具体情境总有自己的特异性,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二、如何理解学习活动
(一)中国传统学习理论对学习活动的理解
1、重视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学习理论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孔子主张多问几个“如之何”,以便开动脑筋,活化思维。孟子说“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荀子说“思索以通之。”所谓得之通之,说的都是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后很多教育家都强调“思”,把“思”理解为“心解、心悟”。他们说“不徒耳目,必开心意。”(王充),“学必心解”(郑玄),“学贵心悟”(张载),“学贵得之心”(王阳明)。他们认为,只有“思”才能领悟、把握事物的意义和本质。除“得之”,“通之”外,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需要“思”。孔子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要求他们学习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教育家们还论述了记忆与理解(思)的关系。一方面承认记忆是思维的基础,记住了知识才容易引起思考,记不住知识就思考不起来。张载说:“不记则思不起。”他们主张多读熟读,积累知识,为思维准备充足的材料。另一方面,只有经思考的东西才能长期牢记。郑玄认为,“学必心解”,否则,“则亡之易。”他还说:“思而得之则深。”经过思考而深入理解了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持而不遗忘。
2、强调主动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先秦儒家十分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孔子认为,“为仁由已”,主张“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见贤思齐”、“主观自省”。孟子主张“自求自得”,他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后世教育家都强调这一点。如汉代董仲舒主张“强勉行道”、“强勉学问”、“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智益明。”朱熹主张主动学习,他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 清初颜元更强调“主动习行。”强调主动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构成了中国传统学习理论的精华和优良传统。
3、强调要乐学好学,重视学习动机的培养
《中庸》说:“好学近乎知。”就是说,要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必须笃志好学。好学是搞好学习、获取知识、开启智慧的首要条件。汉代扬雄提出了衡量好学的标准:“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一个人必须依靠学习来获取知识,依靠思考来精通学问,依靠朋友相互研讨共同提高,依靠荣誉来激励学生坚定信心,依靠持之以恒来完成学业。只有做到了这些方面的要求,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真正好学的人。元代教育家吴澄还论述了“好学”与“乐学”的关系。他说:“读书当知书之所以为书,知之必好,好之必乐。既乐,则专在我。苟至此,虽不读,可也。”就是说,懂得读书学习的道理,就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有了兴趣爱好,就会产生以学习为快乐的情感;一旦产生对学习的愉悦情感,就一定会自觉主动地专注地学习。孔子是最早提倡“乐学”教育的教育家。他认为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吕氏春秋》则从心理上对乐学进行了分析:“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如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贤者,虽贤者犹不能久。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从心理情感上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真正沉浸到学习的乐趣之中,就一定能学有所得;反之亦然。作者第一次把“乐”与“情”结合,揭示了乐学的情感机制。其后,王阳明的乐学思想也特别值得注意。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育学习,只有从个体情感出发,才能收到“进不能已”的功效。古代乐学思想在近代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梁启超、陈鹤琴、陶行知等教育家都有丰富的乐学思想,要求运用兴趣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 4、认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熟悉教的艺术
关于教师的作用,韩愈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在传统教育家看来,对学生的学习,教师不应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应加以牵引和指导。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道”,还要将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方法结合起来,将发展学生智力与培养非认知因素结合起来,将引导学生求知与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在学习上,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朱熹曾说:“指引者, 师之功也”,教师“只是做得个引路的人,做得个证明底人”。要有效地指导学,教师除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学问外,还必须懂得教学的规律,掌握教的原则,熟悉教的艺术。在指导学生学习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提出了许多指导学习应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方法艺术,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学行结合、德智统一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活动的理解
1、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主动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而且,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2、强调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动机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者应具备独立思考以及创新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当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更应当充当学生的指导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地启发和诱导。知识的构建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密不可分,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知识的吸收。
3、倡导教学互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教学互动。这种互动可以是:以教师为信息资源的单向型互动模式;师生双向型互动模式;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多向型互动模式;师生平等参与小组活动的成员型互动模式。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构建通过人与环境互动进行,是双向或多向互动的结果。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所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相应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通过人际协作、讨论等活动,在进行意义的构建过程中获得的。
三、怎样看待学习者
(一)中国传统学习理论对学习者的看法
中国古代教育家从教育学习的实践中认识到个别差异的普遍性,并针对学习者的个别差异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他们不仅把个别差异看成是因材施教的客观依据和前提,而且把个别差异理解为因材施教因性而学的结果。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位论述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育家,他对学生的智力、能力、性格、志向以及学习态度、学习专长等各方面的个别差异都作过深入探讨,后世教育家也论述了很多关于学习的个别差异问题。《学记》作者把学习的个别差异概括为四种:失则多、失则寡、失则易、失则止。这些差异是由于“心之莫同”产生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及其所以产生的“莫同之心”,才能引导学生把学习搞好。个别差异产生的原因,除《学记》提到的“心之莫同”外,主要是后天 教育学习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与差异论紧密联系的性习论思想。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由于他强调上智与下愚不移,所以这里的“性”是指“中人”。造成“中人”后天发展差别的原因就是教育学习活动。中国的历代教育家都认为,个体的个别差异,既有先天素质的因素,也有后天教育学习的作用,比较而言,教育学习对学生个别差异的形成影响更大。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者的看法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简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习者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当然,在个体的自我发展和外部引导两者之间,尽管建构主义着力研究的是前者,但它并不否认后者,它并不是取消教师的影响,而是说不能径直地教。
四、小结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其实,中国传统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存在着一些共通之处,如都比较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的积极思考,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观上,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对学习者的看法上,都蕴藏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思想等等。
然而,扎根于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并且各自受时代的影响,它们也都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中国传统学习理论中,以伦理为中心的人文知识占有主要地位,构成了学习的主要内容,遏制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追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宗法观念的影响而强调教师权威(非教师中心);受重继承观念的支配,强调“述而不作”,限制了人们创造性的发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也存在着很多弊病,比如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有过于极端化的弊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