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一下的课文题材丰富,体裁多样,贴近儿童生活,关注儿童的情感,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针对教材内容及特点,在教学中要重视以下方面:
一、 读一读,体会一个“美”字
读,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过程。教师应该努力让“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像《春到梅花山》《小池塘》等课描绘的春景美不胜收,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融入其中。谁不想把这春天美景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呢?学生这时候的“读”才是全身心的投入,成效是明显的。仅仅“读”还不够,还应该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体会得更加具体、深刻。教学上面两课后,可开展一次“走近春天”的主题班会,让学生画出美丽的春景图,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或是课文中的语言来给图配上一段文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图文结合,更好地体会了课文中的优美句子,朗读得更有感情;同时,课本上的语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得到了运用,丰富了学生的语感。
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人生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走进生活,产生更多的感悟,积累更多的经验,不断保持生活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完善自己,使人生得以充实、完满。
二、 讲一讲,注重一个“活”字
苏教版小语低年级教材的语言特别关注儿童语言的情感,注重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里的“讲一讲”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内容:
1. 复述课文。对故事性强的课文,要求学生进行复述。我先教给他们复述的方法,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添加一些自己的语言,把复述的内容讲得更加生动、具体。
2. 讲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上完《吃水不忘挖井人》《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我就要求学生查阅有关毛主席、邓小平的小故事,然后举行一次“伟人故事会”,让学生通过讲故事更多的了解这些伟人。此外,还可以开展“动物故事会”“科学家发明故事会”“民间故事会”等学生喜爱的讲故事比赛活动。
3. 讲自己的故事。在上《陈毅探母》一课时,学生们被课文中的母爱子、子敬母的世间真情感动了,我说:“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亲人的关心和帮助,一定也有着自己感人的故事,好好回忆回忆,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选出代表在班上比赛,看谁讲得最感人。”课后,在教室里出现了这样一幅场景:各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静静地聆听其中一位成员讲故事。那情景是何等的默契,连平时的几个“调皮分子”也都瞪大了眼睛,不插一句话。是啊,学生在书本中感受到了母爱,在生活中体验到了母爱,让他们把自己的感人故事讲出来,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这份浓浓的母爱,何乐而不为呢?
三、 演一演,突出一个“趣”字
苏教版小语教材富有童趣,尤其是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学生比较喜欢。例如,一年级下册里的《三个小伙伴》《蚂蚁和蝈蝈》《这儿真好》等作品中人物的性格鲜明,仅仅采用分角色朗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可让学生进行表演。学生们按小组开始自编、自导、自演,排起了课本剧。你瞧,他们多忙!首先编剧本;选演员,备道具,进行排练。每一次的课本剧表演虽然稚嫩,但学生们却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可以这样说,演一演,让学生知道了作品的大意,感受到了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 查一查,强调一个“放”字
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课本,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让学生有想象的天地。教学的形式也要开放,或写或画,或唱或演,或调查研究,或查阅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表达的需要,自由选择。学完《练习2》后,我要求全班同学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来到郊外观察春天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变化,并完成日记《春天来了》;学完《小松鼠找花生果》后,我设计了一张有关植物果实的表格,让学生去向爷爷奶奶了解,并完成表格的填写;学完《放小鸟》后,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写它的样子和叫声……形式多样、开放性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
一、 读一读,体会一个“美”字
读,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过程。教师应该努力让“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像《春到梅花山》《小池塘》等课描绘的春景美不胜收,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融入其中。谁不想把这春天美景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呢?学生这时候的“读”才是全身心的投入,成效是明显的。仅仅“读”还不够,还应该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体会得更加具体、深刻。教学上面两课后,可开展一次“走近春天”的主题班会,让学生画出美丽的春景图,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或是课文中的语言来给图配上一段文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图文结合,更好地体会了课文中的优美句子,朗读得更有感情;同时,课本上的语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得到了运用,丰富了学生的语感。
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人生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走进生活,产生更多的感悟,积累更多的经验,不断保持生活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完善自己,使人生得以充实、完满。
二、 讲一讲,注重一个“活”字
苏教版小语低年级教材的语言特别关注儿童语言的情感,注重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里的“讲一讲”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内容:
1. 复述课文。对故事性强的课文,要求学生进行复述。我先教给他们复述的方法,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添加一些自己的语言,把复述的内容讲得更加生动、具体。
2. 讲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上完《吃水不忘挖井人》《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我就要求学生查阅有关毛主席、邓小平的小故事,然后举行一次“伟人故事会”,让学生通过讲故事更多的了解这些伟人。此外,还可以开展“动物故事会”“科学家发明故事会”“民间故事会”等学生喜爱的讲故事比赛活动。
3. 讲自己的故事。在上《陈毅探母》一课时,学生们被课文中的母爱子、子敬母的世间真情感动了,我说:“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亲人的关心和帮助,一定也有着自己感人的故事,好好回忆回忆,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选出代表在班上比赛,看谁讲得最感人。”课后,在教室里出现了这样一幅场景:各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静静地聆听其中一位成员讲故事。那情景是何等的默契,连平时的几个“调皮分子”也都瞪大了眼睛,不插一句话。是啊,学生在书本中感受到了母爱,在生活中体验到了母爱,让他们把自己的感人故事讲出来,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这份浓浓的母爱,何乐而不为呢?
三、 演一演,突出一个“趣”字
苏教版小语教材富有童趣,尤其是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学生比较喜欢。例如,一年级下册里的《三个小伙伴》《蚂蚁和蝈蝈》《这儿真好》等作品中人物的性格鲜明,仅仅采用分角色朗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可让学生进行表演。学生们按小组开始自编、自导、自演,排起了课本剧。你瞧,他们多忙!首先编剧本;选演员,备道具,进行排练。每一次的课本剧表演虽然稚嫩,但学生们却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可以这样说,演一演,让学生知道了作品的大意,感受到了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 查一查,强调一个“放”字
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课本,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让学生有想象的天地。教学的形式也要开放,或写或画,或唱或演,或调查研究,或查阅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表达的需要,自由选择。学完《练习2》后,我要求全班同学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来到郊外观察春天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变化,并完成日记《春天来了》;学完《小松鼠找花生果》后,我设计了一张有关植物果实的表格,让学生去向爷爷奶奶了解,并完成表格的填写;学完《放小鸟》后,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写它的样子和叫声……形式多样、开放性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