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延伸拓展的目的是什么?从字面上看,“延伸”是从课文中走出去,“拓展”是让学生有更深更广的视角。鉴于延伸拓展所具有的功能,在实施新课标后,这种阅读教学形式得到了认可和推广。课文是教学之本,课堂活动都要聚焦课文。拓展的基点是课文,拓展的时空也是课文。拓展是思维活动的扩张,如增加思维深度、扩大思维的广度等。那么,怎样把握好语文阅读教学的延伸拓展呢?
一、延伸拓展的内容应该与课文建立有机的联系
所谓拓展延伸是课堂教学和教材内容的外延和拓宽,拓展如果脱离了教材就谈不上课内外衔接,也就无所谓课外延伸。阅读教学要能做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在“此”和“彼”之间如何建立起关系,就需要教师在研读教材时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内容与课文在背景、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共同点,可以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如《风筝》教学片段:
师:按照常理,弟弟将“精神的虐杀”的那一幕全然忘却了,作者应该感觉很轻松。实际上是怎样的?他为什么会这样?
生:作者一直难以忘记,一直很自责。
生:作者有一种强烈的责任心。
师:为什么自责?自责什么呢?
(生沉默思考)
师:请大家阅读《藤野先生》。文章里有段文字提到了作者为什么弃医从文,你们能不能从中得到一点提示?弟弟对于别人的虐杀,为什么会“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生沉默思考)
生:人们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就不知道抗争。
生:鲁迅做的事是在拯救人民的精神。
生:那时候很多人都很麻木,逆来顺受,弟弟也一样。
师:“逆来顺受”这个词用得好!是的,鲁迅先生用自己的笔对思想麻木的国民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用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散文——《藤野先生》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课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课文本身虽然有一定的深度,但拓展材料中作者关于弃医从文的生动叙述,学生是能够理解的。学生一旦理解了作者对于精神麻木的国民持有一种怎样的态度,自然就会理解、体会课文中作者对弟弟的“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从而对课堂教学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延伸拓展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深度阅读
延伸拓展的作用除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外,还能让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性阅读。我们的学生正走向心智的成熟期,非常需要教师通过阅读课的教学提升思维品质。那么,我们怎样利用延伸拓展进行深度阅读呢?这里以《珍珠鸟》的教学片段为例进行说明。
老师:那么你认为怎样的境界才是美好的境界呢?
学生:外面的大鸟可以放我们出去,然后让我们像它们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
老师:你不要把我关在笼子里面,你让我过自己的生活吧,你不要来理我。请坐。(示意)前面那名同学,请你补充一下好吗?
学生:假如我长时间地被关在笼子里,我肯定是不敢出去的。因为外面的世界太陌生了,我会感到无所适从,还会担心外面的鸟儿伤害自己,这些问题让我无法放心地生活。
老师:哦,可能还是呆在笼子里面比较——
学生:安全一点。
老师:那就索性呆在笼子里吧。不要出去,爸爸妈妈也是这么想的,是吧?外面太危险,外面太危险。(示意)请坐。
老师:我们顺着这名同学的思路继续往下思考。他说得太好了,让人想起一部非常经典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有个人物叫老布,他在监狱中呆了一辈子,年龄大了后,终于被释放了。但是,出去后没过多久,他就自杀了,因为他脱离社会太久,离开监狱后便感到不知所措,无所依托。后来,监狱里与他熟识的朋友说:“老布没疯,他只是体制化了。起先你恨它,后来你习惯,到后来你不能没有它……”
大家来分析课文中的这一句: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请大家反复默读这句话,深入体会其中的意义。
老师:决不飞出去。刚才那名同学说,如果我是小鸟,我决不出去,外面太危险。我们来分析这个问题:它是否能够飞出去?如果飞出去了,结果怎样?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老师:大家可以放开来谈,没有任何限制,谈谈你个人的观点。
学生:我觉得肯定飞不出去。上面那段话说明笼子里比外面安全。还有,即使它自己飞出去了,它的父母还在笼子里,它不能离开自己的父母独自生活。
老师:嗯,看来这是一只很有孝心的小鸟。还有别的同学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吗?好,请你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我认为小鸟长时间在笼子里生活,肯定会对笼子有很强的依赖感,如果它飞离笼子,即使身体自由了,它的心里还是留恋那种被束缚的感觉,它根本不可能体会到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的美好。所以,如果它飞出去,它一定不会快乐,总感觉缺少了什么,因为它对笼子已经产生了一种情感,它不会离开的。
师:好,你的分析很对,说得好。
本案例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适度延伸,巧引妙拨,引领学生进入探究性阅读学习,从而顺利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让他们静下心来认真读文本。只有阅读好文本才有可能让学生通过与文字亲近的过程获得新知,陶冶情操,发展能力。那些淡化文本、游离文本的“拓展迁移”,只能成为空中楼阁。
一、延伸拓展的内容应该与课文建立有机的联系
所谓拓展延伸是课堂教学和教材内容的外延和拓宽,拓展如果脱离了教材就谈不上课内外衔接,也就无所谓课外延伸。阅读教学要能做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在“此”和“彼”之间如何建立起关系,就需要教师在研读教材时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内容与课文在背景、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共同点,可以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如《风筝》教学片段:
师:按照常理,弟弟将“精神的虐杀”的那一幕全然忘却了,作者应该感觉很轻松。实际上是怎样的?他为什么会这样?
生:作者一直难以忘记,一直很自责。
生:作者有一种强烈的责任心。
师:为什么自责?自责什么呢?
(生沉默思考)
师:请大家阅读《藤野先生》。文章里有段文字提到了作者为什么弃医从文,你们能不能从中得到一点提示?弟弟对于别人的虐杀,为什么会“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生沉默思考)
生:人们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就不知道抗争。
生:鲁迅做的事是在拯救人民的精神。
生:那时候很多人都很麻木,逆来顺受,弟弟也一样。
师:“逆来顺受”这个词用得好!是的,鲁迅先生用自己的笔对思想麻木的国民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用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散文——《藤野先生》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课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课文本身虽然有一定的深度,但拓展材料中作者关于弃医从文的生动叙述,学生是能够理解的。学生一旦理解了作者对于精神麻木的国民持有一种怎样的态度,自然就会理解、体会课文中作者对弟弟的“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从而对课堂教学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延伸拓展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深度阅读
延伸拓展的作用除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外,还能让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性阅读。我们的学生正走向心智的成熟期,非常需要教师通过阅读课的教学提升思维品质。那么,我们怎样利用延伸拓展进行深度阅读呢?这里以《珍珠鸟》的教学片段为例进行说明。
老师:那么你认为怎样的境界才是美好的境界呢?
学生:外面的大鸟可以放我们出去,然后让我们像它们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
老师:你不要把我关在笼子里面,你让我过自己的生活吧,你不要来理我。请坐。(示意)前面那名同学,请你补充一下好吗?
学生:假如我长时间地被关在笼子里,我肯定是不敢出去的。因为外面的世界太陌生了,我会感到无所适从,还会担心外面的鸟儿伤害自己,这些问题让我无法放心地生活。
老师:哦,可能还是呆在笼子里面比较——
学生:安全一点。
老师:那就索性呆在笼子里吧。不要出去,爸爸妈妈也是这么想的,是吧?外面太危险,外面太危险。(示意)请坐。
老师:我们顺着这名同学的思路继续往下思考。他说得太好了,让人想起一部非常经典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有个人物叫老布,他在监狱中呆了一辈子,年龄大了后,终于被释放了。但是,出去后没过多久,他就自杀了,因为他脱离社会太久,离开监狱后便感到不知所措,无所依托。后来,监狱里与他熟识的朋友说:“老布没疯,他只是体制化了。起先你恨它,后来你习惯,到后来你不能没有它……”
大家来分析课文中的这一句: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请大家反复默读这句话,深入体会其中的意义。
老师:决不飞出去。刚才那名同学说,如果我是小鸟,我决不出去,外面太危险。我们来分析这个问题:它是否能够飞出去?如果飞出去了,结果怎样?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老师:大家可以放开来谈,没有任何限制,谈谈你个人的观点。
学生:我觉得肯定飞不出去。上面那段话说明笼子里比外面安全。还有,即使它自己飞出去了,它的父母还在笼子里,它不能离开自己的父母独自生活。
老师:嗯,看来这是一只很有孝心的小鸟。还有别的同学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吗?好,请你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我认为小鸟长时间在笼子里生活,肯定会对笼子有很强的依赖感,如果它飞离笼子,即使身体自由了,它的心里还是留恋那种被束缚的感觉,它根本不可能体会到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的美好。所以,如果它飞出去,它一定不会快乐,总感觉缺少了什么,因为它对笼子已经产生了一种情感,它不会离开的。
师:好,你的分析很对,说得好。
本案例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适度延伸,巧引妙拨,引领学生进入探究性阅读学习,从而顺利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让他们静下心来认真读文本。只有阅读好文本才有可能让学生通过与文字亲近的过程获得新知,陶冶情操,发展能力。那些淡化文本、游离文本的“拓展迁移”,只能成为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