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小学生作文评改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鼓励为主原则
小学生作文,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创造,也是他们辛勤劳动、冥思苦想的成果。在他们看来,自己下了功夫,发挥了自己的最好水平,送给老师批改,就是希望得到教师肯定,得到成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当一个学生的习作受到老师的肯定,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会产生成就感,体会成功的喜悦。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促使他更加全身心地投入,更加高效率地写作。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对学生作文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尽量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不吝啬赞美之词,对孩子的习作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们在教师的赞美之词中,点燃对作文的兴趣,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从而爱上写作,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当然,注重激励,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作文中暴露的问题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教师要采取委婉的方式,多用鼓励、暗含期待的批语,指出学生努力的方向,使学生看了褒扬的话信心倍增,读了批评的话也受到激励。
2、多种评改形式相结合原则
一般来说,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教师评改的方式对学生作文进行评改,就是教师通过阅读学生作文,并对学生的作文做出书面评价。这种方式是单向的,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对于教师的评改结果,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在现实中,对于书面评价,有的学生只看看评语就合上了作业本,不再理会了;有的学生只看看得了“优”、“良”还是“及格”“不及格”,对于教师的评语,也不认真阅读,不认真反思。这种评改方式,效果不是很理想。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应采用多种评改方式相结合,可以采用教师评改、自评自改、互评互改、集体共同评改、家长评改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一方面能使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中解脱出来,同时,还能收到较好的作文评改效果,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3、及时反馈原则
学生辛辛苦苦将作文写好,特别是当他希望自己进步,或他的作文自我感觉不错时,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老师的评价反馈,享受成功的愉悦。反馈迟缓,学生的热情消退,批改的效益就丧失大半,过了半个月,连学生自己都不记得写了什么,教师苦心的批改,学生一瞥就塞进书包。因此,對学生作文的评改要及时进行反馈,一般来说,周记、小作文,一般在一天内就迅速反馈,最迟不超过两天,课内作文在一周内批改及时讲评反馈。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也方便教师的指导。在作文评改课时的安排上,应以独立的一课时为宜,但若有需要的话,可酌情增加课时量。
二、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受课时限制等原因,通常情况下,在作文的评改上,大多数教师都采用直接评改的方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修改、评价,而且有的教师只顾挑学生的毛病和不足,对学生缺乏鼓励,忽视了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地位,结果是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缓慢。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使学生不再是被评的客体,而成为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同时,也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感受作文评价中的快乐和成就,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作文兴趣与欲望。
方法之一:自评自改。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对自已的习作进行修改、评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法、推敲法等,边读边思,对作文进行增、删、换、改,并给自己的习作作出评价,写上评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自己的习作经过思考,肯定优点,找出不足,不仅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的评价中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
方法之二:互评互改。在学会了自改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的互评互改能力。老师可以采用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等形式,让学生相互传阅作文,相互讨论,共同修改,共同评议,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共同提高作文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纠错能力,使学生在互评互改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作文评改中学会了欣赏别人,尊重他人,倾听意见,虚心接受别人的看法,使他们在讨论中进步,在合作中得到提高。同时,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平台,让学生能够相互讨论,相互影响,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方法之三:集体共同评改。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等手段,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在作文评讲课上,让学生共同对习作进行评改。首先,可以让小作者谈谈自己创作想法、感受或是自己认为不足的地方。其次,让其他学生找出作文的优点,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要找出作文的不足之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改,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见解、看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其他学生可以向作者提出问题,也可以谈自己对习作的意见,作者也可以答疑、辩论。其三,在集体讨论中,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还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着眼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共同提高,把握作文评改课的方向,注重引导学生往正确的评价方向上发展。同时,对于学生的创意,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不足的点评,教师应加以指导。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挖掘学生的潜能,激活了全体学生的创造思维,也为学生搭建了个性发展的舞台。
方法之四:教师当面评改。当面评改,可以是对单个学生进行面批,也可以对作文风格相近的学生集体面批。教师在评改学生的作文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千万不能搞“一刀切”。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教师在当面评改中,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对于学生习作的优点、学生的进步,要大加赞赏,大力表扬,增强学生的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对于习作中的不足,要委婉指出,加强引导,督促改正,逐步提高。这种评改方式,通过师生共同研究、讨论、修改,使学生直接受到启发,能够有效提高作文评改的针对性,有效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当然,除了上述几种方法之外,还有家长评改法(让家长参与到学生习作的评改之中)、网络评改(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对学生作文进行评改)等,这里不一一而足。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之中,同时要注意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作文评改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鼓励为主原则
小学生作文,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创造,也是他们辛勤劳动、冥思苦想的成果。在他们看来,自己下了功夫,发挥了自己的最好水平,送给老师批改,就是希望得到教师肯定,得到成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当一个学生的习作受到老师的肯定,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会产生成就感,体会成功的喜悦。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促使他更加全身心地投入,更加高效率地写作。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对学生作文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尽量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不吝啬赞美之词,对孩子的习作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们在教师的赞美之词中,点燃对作文的兴趣,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从而爱上写作,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当然,注重激励,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作文中暴露的问题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教师要采取委婉的方式,多用鼓励、暗含期待的批语,指出学生努力的方向,使学生看了褒扬的话信心倍增,读了批评的话也受到激励。
2、多种评改形式相结合原则
一般来说,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教师评改的方式对学生作文进行评改,就是教师通过阅读学生作文,并对学生的作文做出书面评价。这种方式是单向的,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对于教师的评改结果,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在现实中,对于书面评价,有的学生只看看评语就合上了作业本,不再理会了;有的学生只看看得了“优”、“良”还是“及格”“不及格”,对于教师的评语,也不认真阅读,不认真反思。这种评改方式,效果不是很理想。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应采用多种评改方式相结合,可以采用教师评改、自评自改、互评互改、集体共同评改、家长评改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一方面能使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中解脱出来,同时,还能收到较好的作文评改效果,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3、及时反馈原则
学生辛辛苦苦将作文写好,特别是当他希望自己进步,或他的作文自我感觉不错时,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老师的评价反馈,享受成功的愉悦。反馈迟缓,学生的热情消退,批改的效益就丧失大半,过了半个月,连学生自己都不记得写了什么,教师苦心的批改,学生一瞥就塞进书包。因此,對学生作文的评改要及时进行反馈,一般来说,周记、小作文,一般在一天内就迅速反馈,最迟不超过两天,课内作文在一周内批改及时讲评反馈。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也方便教师的指导。在作文评改课时的安排上,应以独立的一课时为宜,但若有需要的话,可酌情增加课时量。
二、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受课时限制等原因,通常情况下,在作文的评改上,大多数教师都采用直接评改的方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修改、评价,而且有的教师只顾挑学生的毛病和不足,对学生缺乏鼓励,忽视了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地位,结果是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缓慢。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使学生不再是被评的客体,而成为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同时,也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感受作文评价中的快乐和成就,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作文兴趣与欲望。
方法之一:自评自改。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对自已的习作进行修改、评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法、推敲法等,边读边思,对作文进行增、删、换、改,并给自己的习作作出评价,写上评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自己的习作经过思考,肯定优点,找出不足,不仅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的评价中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
方法之二:互评互改。在学会了自改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的互评互改能力。老师可以采用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等形式,让学生相互传阅作文,相互讨论,共同修改,共同评议,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共同提高作文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纠错能力,使学生在互评互改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作文评改中学会了欣赏别人,尊重他人,倾听意见,虚心接受别人的看法,使他们在讨论中进步,在合作中得到提高。同时,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平台,让学生能够相互讨论,相互影响,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方法之三:集体共同评改。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等手段,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在作文评讲课上,让学生共同对习作进行评改。首先,可以让小作者谈谈自己创作想法、感受或是自己认为不足的地方。其次,让其他学生找出作文的优点,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要找出作文的不足之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改,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见解、看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其他学生可以向作者提出问题,也可以谈自己对习作的意见,作者也可以答疑、辩论。其三,在集体讨论中,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还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着眼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共同提高,把握作文评改课的方向,注重引导学生往正确的评价方向上发展。同时,对于学生的创意,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不足的点评,教师应加以指导。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挖掘学生的潜能,激活了全体学生的创造思维,也为学生搭建了个性发展的舞台。
方法之四:教师当面评改。当面评改,可以是对单个学生进行面批,也可以对作文风格相近的学生集体面批。教师在评改学生的作文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千万不能搞“一刀切”。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教师在当面评改中,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对于学生习作的优点、学生的进步,要大加赞赏,大力表扬,增强学生的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对于习作中的不足,要委婉指出,加强引导,督促改正,逐步提高。这种评改方式,通过师生共同研究、讨论、修改,使学生直接受到启发,能够有效提高作文评改的针对性,有效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当然,除了上述几种方法之外,还有家长评改法(让家长参与到学生习作的评改之中)、网络评改(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对学生作文进行评改)等,这里不一一而足。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之中,同时要注意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作文评改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