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事诗歌的双星异彩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LANTIAN1123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高适和岑参作为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奏出了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文学的最强音。因而,高岑二人的边塞诗歌就成为古代军事文学中的艺术珠宝,散发出夺目的光辉。其中最吸引人之处就是其独特的诗风。本文试就此作一比较。
  关键词:高适 岑参 边塞诗 诗风
  俯瞰中国诗歌发展史的全程,我们可以发现独树一帜的边塞诗,其皇冠遗落在大唐帝国的盛唐时代,皇冠上的明珠则为高适和岑参所摘取。以这两人为主形成的著名边塞诗派,奏出了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文学的最强音。因而,高岑二人的边塞诗歌就成为古代军事文学中的艺术珠宝,散发出夺目的光辉。其中最吸引人之处就是其独特的诗风。我们试就此作一比较研究。
  一.高岑的边塞诗都以军事爱国主义为主题,具有浓厚的国家意识,透出矢志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惧艰辛的乐观精神,诗风共具慷慨豪放、雄浑苍茫、悲壮遒劲的特征。
  古人所称的“汉唐雄风”,其主要内涵是指中华民族强大时期的军事爱国主义精神风采,以高岑为主的边塞诗派所讴歌唱颂的正是这一精神风采。这一点是与诗人所处的时代绝难分开的。大唐王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兴盛繁荣、朝气蓬勃,国内相对安定统一,对外则是开拓疆土,国力强大,国威四慑。高岑二人生逢其时,必定激起爱国主义的雄心壮志,而唐朝边塞战事频繁、边防不宁,又使诗人忧国忧民,迸发出保卫边睡、建功立业的军事爱国主义热忱。在国家处于危难关头,他们不辞辛苦奔赴苍茫绝域,抛妻别子,肩起卫国重任,充溢他们诗章的正是这种“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军事爱国主义最强音。将这些军事伦理精神注入雄伟的边塞生活、艰险的军旅人生、苍茫的西域风光,由此共同熔铸成高岑边塞诗慷慨豪放、雄浑苍茫、遵劲悲壮的艺术风格。请看以下诗句:“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长策须专用,男儿不顾身!”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二.高诗于豪放中寓含深沉的忧患,理性的思索,较为贴近于战争现实,既有对爱国将士的讴歌,又有对士卒的同情,思想深厚,气韵沉雄,苍凉悲壮,主要体现为现实主义精神风貌。
  布封说过,风格如人。高岑二人的诗风在相同之外,更有不同,這与他们不同的经历有关。高适的诗歌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因为高适早年出身寒门,生活困顿,始终在下层,后又仕途坎坷,虽落拓不遇,仍多次奔赴塞外,在四十多岁时,仕途基本顺利,成为一个颇有建树的政治军事人物,对现实有着自己独立而较为正确的思考和认识。他曾三赴塞外,长期从军,因而他的作品就能比较深切地反映出盛唐时期尖锐复杂的边塞军事斗争生活。如“常怀惑激心,愿效纵横谟。”(《塞上》)书写自己为国解除边患而愿贡献力量和建功立业的抱负。《塞下曲》真实再现了天宝十二年收复九曲战斗中唐爱国将士高昂的士气和所向无敌的气势:“万鼓雷殷动,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魂系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燕歌行》所写“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表达了他对战争给人民带来不幸的忧患。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道:“(高适)之诗悲壮,读之令人感慨。”这与他长期接触人民生活以及本人慷慨激昂率直豪放的个性是分不开的。从其美学特征分析,高诗常常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笔调粗犷,洗炼地勾画雄浑的意境,使其强烈的军事爱国主义胸臆得到最酣畅的抒发。
  三.岑诗于豪放中突出雄奇,侧重于描写边塞活的丰富多彩,立意新颖,气势雄伟,热情奔放,淋漓尽致地抒发其浓郁的军事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为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精神风貌。
  岑诗之浪漫诗风,与其个性及人生阅历有关。杜甫诗曰:“岑参兄弟皆好奇。”与高适的出身经不同,岑参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早年遍读经史,隐居奇峰峻岭,后往西北边陲度过边塞生活,一生基本平顺,边塞风光极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他的诗作也尽情展示了他的军事爱国主义情怀,但他的出身经历却决定了岑诗中缺少高诗中忧国忧民的深沉忧患意识。岑参曾两度出塞,在轮台、北庭等地六载,曾有一次历时两月、自陇山到安西全程5000余里的边塞行。故而其诗中多描绘绝域苍茫的独特光、祖国壮观奇丽的河山,诗中景物新奇变化多样。通过磅礴的气势和高昂的音调,反映出大唐军威的强盛和主体浓厚的军事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在惊险极苦的环境中透露出爱国军卒顽强的军事奉献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代表性作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天山雪歌》等,无不笔姿挺秀、想象丰富,气势宏伟,热情奔放,色彩瑰丽,显现浪漫主义的奇情异彩。
  (作者介绍:徐志翀,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一中学生)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俄狄浦斯”三联剧和《李尔王》同样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堆满尸体的舞台,作为不同类型的悲剧作品,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同之处,如同为帝王悲剧、悲剧主人公心理变化相同等。  关键词:俄狄浦斯 李尔王  一.同为帝王悲剧  细细品味,两部作品在内容和情节上有极高的相似性。  1.悲剧主人公都是帝王。俄狄浦斯破解斯芬克斯之谜后成为忒拜城的国王,引发了之后的系列悲剧;《李尔王》同样也围绕国王李尔展开,而作品
借助汉语拼音,为学生建立轻松愉快的识字环境,老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快乐识字。 With Pinyin, students can create a relaxed and enjoyable litera
教学中,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恰如其份的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入在课堂教学中起着组织教学、吸引注意、激发兴趣、启迪思维、促进课堂教学实现最佳状态的积极作用
内容摘要:《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品,通过展现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路历程,折射出人性的复杂性。在受到信仰与法律的激烈煎熬过后,最终完成了属于自己的救赎。其与索菲娅的对比,更凸显出人性的社会性及其背后的复杂与争议。  关键词:《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性 救赎  《罪与罚》不仅是独具特色的文坛巨著,更是一部反映人内心活动与挣扎的忏悔录。它诞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本
长期以来,我国数学学科的教育工作过度倾向理性,忽略了数学史知识的引入,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条例混乱,无法追根溯源并形成正确的数学修养.数学史知识介于文科和理科之间,通
内容摘要:苏轼一生多次被贬,谪居期间的生活经历、深刻感悟等都成其为写作内容,并且成就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本文立足这一时期的经典词作赏析,领略作品的魅力。  关键词:苏轼 谪居时期 经典词作  北宋文豪苏轼一生的文学成就彪炳史册,尤其谪居期间更是佳作迭出。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陷狱四个多月的苏东坡被一纸诏书调任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黄州是苏轼一生遭贬的起点,在接
数学在考场上靠单兵独自作战的能力,但这种能力需要在平时去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现代教育的新特征.在课堂中
笔者以父母培养0-6岁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为题,研究分析了儿童语言的发展特点及父母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常用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些方法,对孩子大脑发育以及思维能
应用文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处理公私事务时使用的一种具有固定或惯用格式的文体。其使用非常广泛,实践性很强。对已步入工作岗位的人来说,或多或少都会体会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