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经地写评文,不才是第一次。
对于一个故事,看完之后总会有些感触。(是人都会吧,嗯?嗯?)有些读者在看完故事后将评文一气呵成,是胸有成竹的典型:有的则是慢慢品评,读一遍,有一种感动,读两遍,感动之处会变一变,也许多一点,也许少一点,更甚至,理智也会加入其中,就如品美酒,先感前味,再触中味,最后咽入喉中,通体舒畅。
淇奥的作品,算起来我这是第一次读呢,有好,也有不好。先说不好的,因为没读过作者的其他作品,不能横向比较作者的文风,就只能对这部作品进行评论。而好,则是可以专心地、单纯地只为这个故事写评。
《西都物语》看过一遍后,的确有些感触,但我坚持将故事放一放,隔了三四天后再去读一遍,然后才开始写评。
首先我想:评论中绝不出现主角们的名字,然后我决定,评论中也绝不透露至关重要的故事情节。这些东西需要读者自己在故事中挖掘才有趣味,就像寻宝,芝麻和西瓜,各有所爱,喜欢哪一样就捡哪一样。
既然人物不能提,情节不能透露,那么,容我揭一揭故事背景好了。
老实说,故事的开篇有误导之嫌,导得我在初时阅读中一度泄气地以为:这不会是战国时代的故事吧?结果,是明朝,还是明朝的日本。
如果再缩小一点,故事的主舞台是位于日本“肥前国”的一家旅馆。
我对古日本史不太了解,漫画倒是看了不少,织田信长知道,松浦隆信却陌生。为了便于阅读,我查了查姓松浦的家伙。官方说法就是:松浦氏是日本古代(平安时代)肥前国的豪门望族,松浦隆信这人很有政治手腕和商业头脑,他继承家督之位后,对平户港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西都物语》为我补充了一段历史知识——明朝时期,中国商人在日本建造了一个商业城,这座商业城被命名为“西都”。
看到这儿,我一激动,拍案而起——好!好个西都!
好过之后,却有些遗憾,人才外流呀,明代的海禁扼杀了多少商业机会,掩埋了多少商业人才,直叫人泪奔……
言归正传,那旅馆,叫“六本木”。
在这家“集酒肆、茶楼、客栈、饭馆等等于一身的”六本木旅馆,身为老板娘,在客人稀少的前提下,为了保证每日“营业额”不变,她规定:如果有客人,就将酒菜钱全部加倍。
对于有人来砸场子,六本木的账房先生会说:“如果想翻修的话,老板娘你可以再走慢一些。”然后,老板娘言听计从,一步一挪。这一刻,直令人喷饭呛水。
让我喷饭的还有故事中的蒲生明男,外貌不多介绍,性格也不多废话,只看其中一个情节,薄生明男便跃然纸上。
前提:六本木的老板娘正在看西都的建造图纸,蒲生明男凑了过来。然后,两人对话如下——
“这儿是什么?“蒲生明男好奇地在图纸偏上一角点了一下。
“这里是主城区。”她心不在焉地开口解释。
“那这里呢?”蒲生明男又指了一处询问。
“是商业街。”她看了一眼,然后开口回答。
“最外面这几图呢?”蒲生明男继续追问。
“当然是城墙嘛。”她忍不住瞄他,看他像看外星人。
看到这儿,不觉得有什么,是不是?但他接下来的一句就有些趣味了。
蒲生明男颓然放弃?“为什么我居然看不懂?”
此时,我真想拍拍蒲生明男的脑袋,托着他的一只手说:“乖,以你的智慧。看不懂是很正常D。”
类似的细节,故事中还有很多,有待读者去玩味。总言之,《西都物语》可以说为读者展开了一幅长长的、唯美的画卷,有丽日和风,绿坡樱花,也有商海灵机,转瞬杀机,更不缺美人秋波,英雄折心。
随着故事的推进,节凑感渐渐由舒缓跳跃到急促,这使得我脑中一直有个念头盘旋不去——历史会不会在作者笔下有所改变?
会不会?
到底有没有昵?
故事就在不远处,答案,相信读者很快就能看到。
对于一个故事,看完之后总会有些感触。(是人都会吧,嗯?嗯?)有些读者在看完故事后将评文一气呵成,是胸有成竹的典型:有的则是慢慢品评,读一遍,有一种感动,读两遍,感动之处会变一变,也许多一点,也许少一点,更甚至,理智也会加入其中,就如品美酒,先感前味,再触中味,最后咽入喉中,通体舒畅。
淇奥的作品,算起来我这是第一次读呢,有好,也有不好。先说不好的,因为没读过作者的其他作品,不能横向比较作者的文风,就只能对这部作品进行评论。而好,则是可以专心地、单纯地只为这个故事写评。
《西都物语》看过一遍后,的确有些感触,但我坚持将故事放一放,隔了三四天后再去读一遍,然后才开始写评。
首先我想:评论中绝不出现主角们的名字,然后我决定,评论中也绝不透露至关重要的故事情节。这些东西需要读者自己在故事中挖掘才有趣味,就像寻宝,芝麻和西瓜,各有所爱,喜欢哪一样就捡哪一样。
既然人物不能提,情节不能透露,那么,容我揭一揭故事背景好了。
老实说,故事的开篇有误导之嫌,导得我在初时阅读中一度泄气地以为:这不会是战国时代的故事吧?结果,是明朝,还是明朝的日本。
如果再缩小一点,故事的主舞台是位于日本“肥前国”的一家旅馆。
我对古日本史不太了解,漫画倒是看了不少,织田信长知道,松浦隆信却陌生。为了便于阅读,我查了查姓松浦的家伙。官方说法就是:松浦氏是日本古代(平安时代)肥前国的豪门望族,松浦隆信这人很有政治手腕和商业头脑,他继承家督之位后,对平户港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西都物语》为我补充了一段历史知识——明朝时期,中国商人在日本建造了一个商业城,这座商业城被命名为“西都”。
看到这儿,我一激动,拍案而起——好!好个西都!
好过之后,却有些遗憾,人才外流呀,明代的海禁扼杀了多少商业机会,掩埋了多少商业人才,直叫人泪奔……
言归正传,那旅馆,叫“六本木”。
在这家“集酒肆、茶楼、客栈、饭馆等等于一身的”六本木旅馆,身为老板娘,在客人稀少的前提下,为了保证每日“营业额”不变,她规定:如果有客人,就将酒菜钱全部加倍。
对于有人来砸场子,六本木的账房先生会说:“如果想翻修的话,老板娘你可以再走慢一些。”然后,老板娘言听计从,一步一挪。这一刻,直令人喷饭呛水。
让我喷饭的还有故事中的蒲生明男,外貌不多介绍,性格也不多废话,只看其中一个情节,薄生明男便跃然纸上。
前提:六本木的老板娘正在看西都的建造图纸,蒲生明男凑了过来。然后,两人对话如下——
“这儿是什么?“蒲生明男好奇地在图纸偏上一角点了一下。
“这里是主城区。”她心不在焉地开口解释。
“那这里呢?”蒲生明男又指了一处询问。
“是商业街。”她看了一眼,然后开口回答。
“最外面这几图呢?”蒲生明男继续追问。
“当然是城墙嘛。”她忍不住瞄他,看他像看外星人。
看到这儿,不觉得有什么,是不是?但他接下来的一句就有些趣味了。
蒲生明男颓然放弃?“为什么我居然看不懂?”
此时,我真想拍拍蒲生明男的脑袋,托着他的一只手说:“乖,以你的智慧。看不懂是很正常D。”
类似的细节,故事中还有很多,有待读者去玩味。总言之,《西都物语》可以说为读者展开了一幅长长的、唯美的画卷,有丽日和风,绿坡樱花,也有商海灵机,转瞬杀机,更不缺美人秋波,英雄折心。
随着故事的推进,节凑感渐渐由舒缓跳跃到急促,这使得我脑中一直有个念头盘旋不去——历史会不会在作者笔下有所改变?
会不会?
到底有没有昵?
故事就在不远处,答案,相信读者很快就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