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实现它应有的功能?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谈了看法:吃透教材和学生是前提、精心设计是关键、课后及时反思是延续。
【关键词】有效导入 兴趣 设计 反思
课堂导入是指新课开始时的前3-5分钟内,教师利用各种媒介或方式在学生和所学内容之间创设诱发情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步把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有效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我要学”的欲望,在课堂中有效思考、高效探究,对提升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小学科学课堂有效导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吃透“三头”—前提
“三头”即教材、师者本身和学生。对于教材,教师备课时就要做到心中有数:本课重难点、环节编排以及在教材体系中的前后联系等等。苏教版的《科学》课本图片多、文字少,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查阅相关资料,弄清编者的意图和本课的重难点,再根据内容的特点设计出相应的导入方式,切忌导入与所授内容脱节,为了导入而导入。关于师者本身,由于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等因素不同,每个人会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有的人活泼外向,夸张的肢体语言和表演方式信手拈来;有的人沉稳内敛,适合简洁清晰的授课方式等等。别人运用自如且效果良好的导入方式,但若不加修改,生搬硬套,可能就会觉得蹩脚,适得其反。对于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等。小学生大多喜爱游戏、故事等直观、有趣的导入方式,但也要有所区分,同样一个故事,可能三年级的孩子很喜欢,而在五年级的孩子看来却不屑一顾,即使同一年段,由于班风不同,相同的导入方式取得的效果可能也会不同。教师只有在充分研读教材、结合本身实际情况、解读孩子年龄特点等的基础上,设计的导入才能有趣又有效。
二、精心设计—关键
有效课堂导入的显著特点:一、趣味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课堂一开始就充满趣味性,孩子就会在这种氛围中享受课堂、积极思考并探究;二、针对性,课堂导入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因此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孩子的年龄、兴趣特点进行设计,避免为了导入而导入;新颖性,结合时下孩子喜欢的、人们谈论的话题或者游戏设计导入环节,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使他们更好的进入课堂。
基于上述特点,解析不同的课型和所授年级,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导入方式:
1.创设情景法
情景导入是教师根据科学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在虚拟的情景中导入课题,并引入本课所学重点。最近笔者听过这样一堂课——《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个问题现在的孩子都会回答,但要让他们真正懂得其中的缘由却又一定的难度,因为“重力”“引力”是抽象的概念,课上起来也比较枯燥。但执教的郑老师采用了情景剧的形式导入,导演了一场生动有趣的“重力发现史”,最终学生“牛牛”发现了苹果落地的原因,整堂课充满了笑声,孩子在思维的火花和愉悦的氛围中收获了知识,发展了能力,爱上了科学。
2.设置悬念法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这是亚里士多德说过的话,同样适用于科学探究。如果教师能根据所授内容设计制造悬念,在课的一开始就使学生处于一种惊奇和疑问的的兴奋状态,他们的思维就会打开,就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进入课堂。
3.游戏导入法
如果能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结合到课堂导入环节中,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极大的激发。《照镜子》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内容,大部分老师在处理这课的导入中,一般采用猜谜语、开门见山等形式导入,这样的效果也不错。但有一位老师巧妙的把学生喜爱的“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结合进来,在导入时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疑:以激光笔的光为子弹,如何打僵尸?当豌豆射手的枪口没有正对着僵尸时怎么打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思维很活跃,自然而然的导入到本课的内容上来。
4.实物导入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可以直接观察的或者能看到差别的教学内容。以《简单电路》为例,教材以图片导入(圣诞树)的形式,意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结合实际可以发现,圣诞树上的灯泡与学生具体操作的小灯泡在结构上有差别,电源也不同,反而会造成学生思维上的“卡壳”。因此在教学时,笔者采用了实物引入的方法——出示灯泡,提问:“你能点亮小灯泡吗?”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学生在明确任务的同时,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探究等环节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然,除此之外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谜语导入法、诗歌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等等。采用什么样的导入方式取决于该课的类型、教者的习惯等,只要得当,就是好方法。
三、及时反思—延续
学而不思则罔。反思对提高课堂导入的效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自身能力素质的发展来说更是如此。对于好的导入要反思,好在哪里,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对于没有达到效果的导入更要反思,原因在哪:有没有与本课主要内容脱节或者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等等。只有这样不断地进行反思,课堂导入才会日渐精彩并富有实效。
总之,作为课的组成部分,课堂导入起着“牵牛鼻子”的作用,有效的课堂导入能事半功倍,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结合实际不断钻研,注重实效。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M].
[2]沈云萍.有效课堂,从有效导入开始[J].语文教育研究,2010:205-206.
[3]谢肖霞.创设情景实验课堂有效导入[J].教育导刊,2012,08:89—90.
[4]谢黎霞.有效导入,开启教学研究之门[J].数学教育研究,2010,08:156-157.
[5]陈玲.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策略研究[D].2011
【关键词】有效导入 兴趣 设计 反思
课堂导入是指新课开始时的前3-5分钟内,教师利用各种媒介或方式在学生和所学内容之间创设诱发情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步把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有效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我要学”的欲望,在课堂中有效思考、高效探究,对提升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小学科学课堂有效导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吃透“三头”—前提
“三头”即教材、师者本身和学生。对于教材,教师备课时就要做到心中有数:本课重难点、环节编排以及在教材体系中的前后联系等等。苏教版的《科学》课本图片多、文字少,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查阅相关资料,弄清编者的意图和本课的重难点,再根据内容的特点设计出相应的导入方式,切忌导入与所授内容脱节,为了导入而导入。关于师者本身,由于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等因素不同,每个人会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有的人活泼外向,夸张的肢体语言和表演方式信手拈来;有的人沉稳内敛,适合简洁清晰的授课方式等等。别人运用自如且效果良好的导入方式,但若不加修改,生搬硬套,可能就会觉得蹩脚,适得其反。对于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等。小学生大多喜爱游戏、故事等直观、有趣的导入方式,但也要有所区分,同样一个故事,可能三年级的孩子很喜欢,而在五年级的孩子看来却不屑一顾,即使同一年段,由于班风不同,相同的导入方式取得的效果可能也会不同。教师只有在充分研读教材、结合本身实际情况、解读孩子年龄特点等的基础上,设计的导入才能有趣又有效。
二、精心设计—关键
有效课堂导入的显著特点:一、趣味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课堂一开始就充满趣味性,孩子就会在这种氛围中享受课堂、积极思考并探究;二、针对性,课堂导入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因此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孩子的年龄、兴趣特点进行设计,避免为了导入而导入;新颖性,结合时下孩子喜欢的、人们谈论的话题或者游戏设计导入环节,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使他们更好的进入课堂。
基于上述特点,解析不同的课型和所授年级,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导入方式:
1.创设情景法
情景导入是教师根据科学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在虚拟的情景中导入课题,并引入本课所学重点。最近笔者听过这样一堂课——《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个问题现在的孩子都会回答,但要让他们真正懂得其中的缘由却又一定的难度,因为“重力”“引力”是抽象的概念,课上起来也比较枯燥。但执教的郑老师采用了情景剧的形式导入,导演了一场生动有趣的“重力发现史”,最终学生“牛牛”发现了苹果落地的原因,整堂课充满了笑声,孩子在思维的火花和愉悦的氛围中收获了知识,发展了能力,爱上了科学。
2.设置悬念法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这是亚里士多德说过的话,同样适用于科学探究。如果教师能根据所授内容设计制造悬念,在课的一开始就使学生处于一种惊奇和疑问的的兴奋状态,他们的思维就会打开,就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进入课堂。
3.游戏导入法
如果能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结合到课堂导入环节中,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极大的激发。《照镜子》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内容,大部分老师在处理这课的导入中,一般采用猜谜语、开门见山等形式导入,这样的效果也不错。但有一位老师巧妙的把学生喜爱的“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结合进来,在导入时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疑:以激光笔的光为子弹,如何打僵尸?当豌豆射手的枪口没有正对着僵尸时怎么打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思维很活跃,自然而然的导入到本课的内容上来。
4.实物导入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可以直接观察的或者能看到差别的教学内容。以《简单电路》为例,教材以图片导入(圣诞树)的形式,意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结合实际可以发现,圣诞树上的灯泡与学生具体操作的小灯泡在结构上有差别,电源也不同,反而会造成学生思维上的“卡壳”。因此在教学时,笔者采用了实物引入的方法——出示灯泡,提问:“你能点亮小灯泡吗?”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学生在明确任务的同时,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探究等环节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然,除此之外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谜语导入法、诗歌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等等。采用什么样的导入方式取决于该课的类型、教者的习惯等,只要得当,就是好方法。
三、及时反思—延续
学而不思则罔。反思对提高课堂导入的效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自身能力素质的发展来说更是如此。对于好的导入要反思,好在哪里,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对于没有达到效果的导入更要反思,原因在哪:有没有与本课主要内容脱节或者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等等。只有这样不断地进行反思,课堂导入才会日渐精彩并富有实效。
总之,作为课的组成部分,课堂导入起着“牵牛鼻子”的作用,有效的课堂导入能事半功倍,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结合实际不断钻研,注重实效。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M].
[2]沈云萍.有效课堂,从有效导入开始[J].语文教育研究,2010:205-206.
[3]谢肖霞.创设情景实验课堂有效导入[J].教育导刊,2012,08:89—90.
[4]谢黎霞.有效导入,开启教学研究之门[J].数学教育研究,2010,08:156-157.
[5]陈玲.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策略研究[D].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