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乃“圣贤”李鸿章真“豪杰”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zt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历史:您的新作《李鸿章:潜龙在渊》被评价为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精彩、最客观的李鸿章传记”,我们知道现在写李鸿章的书很多,他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但越是大家都熟悉的人或事物,也就越难写出新意。请问您在创作过程中怎样保持历史的“新鲜感”呢?
  叶曙明:我在写李鸿章时,并不考虑是否“新鲜”,只考虑是否“真实”。很多人会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我觉得不是,这小姑娘绝不是任人打扮的,但可以让人从不同的角度去打量。对李鸿章应如何定位?有人说他是刽子手、卖国贼,也有人说他是中兴名臣。这就是不同的角度。如果从更本质的文化层面去看,我认为对于曾国藩可用“贤圣”的标准去衡量,对李鸿章则宜用“豪杰”的标准。历史上可与之比肩者,如跋山涉水取西经的玄奘及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时的诸葛亮,都是一时豪杰。
  看历史:《李鸿章》这本书分为三卷,《潜龙在渊》是第一卷,从1823年李鸿章出生写起,讲述了他少年时科场得意,任曾国藩幕僚后抱负难伸,及至淮军草创,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军中屡建奇功,最后于1869年剿灭捻军,成为朝廷封疆大吏的经历,再现了李鸿章的青年时代。梁启超曾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作为晚清的重臣,李鸿章堪称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有争议的人物。当您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一定也查阅了大量有关人物生平的资料,一些看待事物的观点或立场是否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怎样做到对其更客观、全面地评价呢?
  叶曙明:历史很难有绝对的客观、全面,但治史者要尊重自己所掌握的史料,并要有自己的基本判断。比如我在即将出版的第二、第三卷中描写李鸿章建海军、修铁路、开矿山、办工厂,这些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必须给出一个毫不含糊的回答。有些历史学者因为质疑李鸿章的动机,就连这些事业的正当性也否定了。有些人因为甲午战争战败了,就对李鸿章建海军冷嘲热讽,极力丑化,好像建海军倒成了一件祸国殃民的事了。但如果没有北洋海军,中国连致远、靖远这些军舰也没有,只能用木帆船去和日本海军打,这样打败了,是不是就没人骂他了呢?“炒豆众人吃,炸锅一人事”,这是最令人痛心的。
  看历史:这几年关于民国历史的出版物很多,有人称为“民国热”,甚至有些媒体把“民国”打造成“小资”和“情调”的代名词,您也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民国该不该热》,那么您觉得民国之所以如此之“热”的原因何在?
  叶曙明:民国时代从全国范围来看,是一个苦难深重的年代,四分五裂,内忧外患,遍野萑苻,兵连祸结。但这也不能否认在某些年份、某些地区、某些领域,由于政治相对稳定,而出现局部的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欣欣向荣、民间社会蓬勃成长的局面,比方说民国初年的京津、20世纪30年代初的江浙、陈济棠主政的广东,甚至也包括一些租界地区,都有过这样昙花一现的黄金期。以前只写刀光剑影是片面的,但如果想“还原一个真实的民国”,却只写风花雪月,同样是片面的。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民国时代为什么会那么动荡?是什么使中国几代人苦心孤诣推动的文明进程,一再迷失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这也是我在《山河国运》一书中,试图解答的问题。
  看历史:我们常说写历史,找到题材很容易,写出见地却很难;写出见地很容易,有温度却很难。在您的几本著作中,特别是像《国会现场》等,虽是写史,却描绘、刻画出了人心人性的许多方面,那么能否谈谈,当您向读者讲述这些历史时,保有的是怎样的历史观呢?
  叶曙明:温度来自理解,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对历史环境的理解。写史最忌是自己安坐书房, 占稳了道义高地, 然后拿一些脱离当时历史条件的要求去苛责古人。比如对于李鸿章口诛笔伐很容易,尤其是他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类事情, 有人可能会质问他:为什么他不能严辞拒绝?为什么不迁都?为什么不打持久战?但我会问自己:这些选项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行得通吗?只要对实际情形有所了解,就知道这根本是一堆不着边际的空话。李鸿章若要拂袖而去很容易,但去了以后又怎么办?拂袖而去是不是对国家最有利的选项?理解“一个时代的人只能做一个时代的事”,是对历史的基本尊重。
  看历史:您的新作《山河国运》视角十分独特,把社会政治文化形成及演变的原因与地理环境、自然气候、文化背景、族群心理,甚至生理原因联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纵观历史上的每一个人物的选择,或者每一件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背后的因缘。那么回眸历史,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背后的必然联系”?
  叶曙明:中国民间有很多熟语,包含了非常深刻的哲理,但我们却没有很好地理解。比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我们都耳熟能详,却没有领悟它所提示出的中国历史演变的一些深层原因。历史是人写的,不同的水土养出不同的人,而他们就在历史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中国近代史上,军阀混战,今天这个和那个结盟,明天那个和这个翻脸,看似很复杂,但只要分析他们的背后,就会发现,其实就是具有农村背景的政治集团与具有城市工商背景的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中国最厚实的农村基础在西北,而主要的城市工商业则在东部沿海发展。因此,说得更清楚一点,就是传统农业社会与现代工商社会的对抗。这样一梳理,近代政治的演变脉络就变得清晰可辨了,很多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其他文献
时间:2014年2月22日  地点:北京新星出版社阳光咖啡厅  人物:智效民、丁东、张鸣、马勇  2月22日,在新星出版社的阳光咖啡厅,著名历史学者智效民、丁东、张鸣、马勇,受腾讯文化和新星出版社邀请,做客腾讯书院,从智效民的新作《民国旧梦》说起,对民国话题进行了激烈的探讨。“民国旧梦”也是腾讯书院“说民国”系列之一。  智效民在书中提到刘仰东先生编过的一本书,名叫《梦想的中国》,介绍了八十多年前
期刊
我出生在北方方言区的河南,从小我们都以为自己说的话和普通话非常接近,所以读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等,一直都是用河南话。直到考上沿海某地的一所大学,我才认识到,自己必须说普通话了。  火车穿过一个黑夜,在黎明时分抵达胶东半岛,上来一群当地人,他们说的话我一句都听不懂。我越来越焦虑,但神奇的是,下了火车,在广场上看到学校的横幅,见到接站的师兄师姐,我一开口,竟然很自然地讲起了普通话,原来普通话已经渗入
期刊
来一根吧!当地时间2014年12月18日,在白宫举行的光明节上,有人递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根古巴雪茄,奥马巴拿到鼻子旁闻了一下。图/东方IC  2014年12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兼部长会议主席劳尔·卡斯特罗分别发表讲话,宣布将就恢复两国外交关系展开磋商。奥巴马当天在白宫发表讲话说,美国将终止过去半个多世纪对古巴执行的业已“过时的”政策,转而寻求通过实施一系列新政策实现两国关系
期刊
1996年,你出版了《起来——挑战微软霸权》。那个时候,中国进入互联网才两年。这是代表互联网核心精神的“反垄断”的先声,你因此声名鹊起,成为互联网的旗手式人物,谈谈你当时是如何与互联网历史趋势迎头撞上,并从此相携与归?  方兴东:那时我在清华读博士。我觉得我做的事情,就是书生所为。我在清华的学生证真正到期是2006年。每个学期都要到学校里面去报到,去盖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背景。那几年,我做博客,挑
期刊
耐人寻味的是,尽管桌上足球今天已深受欢迎,但对于它的起源,学者们仍然莫衷一是。有一种说法宣称,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这种室内游戏的原型已经在欧洲出现;也有人认为,它是法国发明家吕西安·罗森加特(Lucien Rosengart)的杰作。作为一名多才多艺的业余工程师,罗森加特在20世纪30年代末,为给自己的孙子寻找冬季娱乐项目发明了它,随后,这一曾经的儿童消遣便在法国各地的咖啡馆中出现,上面的
期刊
中国纪事  1月20日-30日,在孙中山的主持下,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实际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大会选举产生有李大钊等10名共产党员为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3月,《东方杂志》发表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4月12日,印度诗人泰戈尔抵沪,在中国文化界引起
期刊
西乡隆盛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著名人物。因在维新运动中领头推翻幕府统治,功勋卓著,晋升为大将,与同是名臣的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并称为“维新三杰”。后因与大久保等人政见不合,辞职回家乡鹿儿岛,并参与发动叛乱,兵败身死。死后他的官位遭剥夺,但在民间同情他的人很多,后政府宣布对其赦免,追赠官位,并在东京上野公园为他塑像。  西乡隆盛是个很有个人魅力的人,在“维新三杰”中最受日本人喜爱,人气之盛至今不衰。日
期刊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北京及周边地区乱作一团。义和团民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对在华传教士及华人教众大开杀戒,最终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进京及慈禧西逃的历史惨剧。与北方混乱的局势相比,南方则破坏较小,义和团运动之初,清政府即发出了招致义民,成团御侮,及奖励各省拳民焚毁教堂的诏旨。但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最初预见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结果,并率先视诏旨为矫诏,而山东巡抚袁世凯也由最初的奉诏,而转认为是乱命
期刊
布拉格广场捷克首都布拉格是广场最集中的城市,城内遍布数十个广场,其中以老城广场最为著名。位于老城中心的老城广场有900多年的历史,广场西南有一座古老的钟楼,广场中心竖立着胡斯雕像。图/徐洪云/FOTOE  “广场”这一概念在古希腊时已出现。过去,城市居住相对比较集中,在一些重要建筑如教堂、宫殿、政府建筑物或市场前预留一些空地,作为进行政治或宗教等重要仪式之用,这就是最早的广场。  在今天的中国,人
期刊
1923年,周有光考入著名的上海圣约翰大学,他从静安寺去学校,坐着有900年历史的独轮车,他奔向了代表现代文化的圣约翰。奔向“现代”,对一个人来说,可以在瞬间完成,而对一个国家来说,则是一段艰难的旅程。  周有光的110年,正是中国朝着现代化发展最关键的110年,历经了晚清、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至今,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书写者和见证者。  刚过去的1月,老人周有光度过了他的生日,今年,他1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