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关注医药行业,会发现2014年5000家药企中可能有10%在真正思考互联网,其余的或是在张望,或是完全不考虑。而今年,这个数据完全颠倒了过来,企业或多或少已经在行动了。” 在2015中国医药企业家年会“互联网+企业战略转型”分论坛上,思享广告总经理李卫民如此形容互联网的热度。
据统计,2014年,仅移动医疗项目共有投资80多起,是过去5年案例数总和的近3倍,总投资额近7亿美元。2015年第二季度又有41起投资事件发生,金额达3.5亿美元。今年上半年累计投资金额已超过了7亿美元,预计2015年全年投资金额将比2014年翻一倍。
药企对接互联网的热情,从座无虚席的分论坛亦可见一斑。实际上, 对于药企而言,已经不是嫁不嫁接互联网业务的问题,而是探索开展业务的多样可能。2014年至今,药企从移动应用开发、医药电商、可穿戴设备、疾病健康管理、营销等多方面,通过合作、并购、自主建设等不同方式参与互联网医疗。
链接消费者是关键
传统的营销模式中,企业是供应商,将产品交给商业公司,铺到医院,铺到连锁药店等终端,都是商人对商人的谈判,是B2B模式。互联网工具的出现,让企业能够实现与消费者的互动,可以开展B2C业务。“整个医药行业处于巨大的转型中,未来谁能够胜出,取决于未来谁能够在B2C方面取得最大的进展。”李卫民表示。
而大数据可能成为医药企业网络营销的关键支持。李卫民介绍,患者通过网络轻问诊平台、社交媒体等会产生很多有关病症和药物的搜索数据,企业如果进行全网大数据抓取,可以开展消费者调研、分析消费者的需求。而通过记录、分析消费者的属性数据、行为数据、关系数据,还可以使向消费者的广告投放、信息传播更精准。另外,通过搜索引擎、药监码、终端、零售市场数据,可分析企业自身营销体系的问题,让营销优化评估更快速及时。也就是说,大数据时代,企业可以更了解消费者、更易找到目标消费者、并与之互动。
对于处方药的网络营销,思享广告的副总经理方晓梅也总结出“五板斧”:数据的全网抓取和应答、搜索优化、科普内容占位、网上医生推广和影响、医药垂直媒体传播。
那么,药企开展B2C业务能让行业实现爆发式增长吗?
从2008年真正放开药品B2C零售开始,7年时间,药品的电商化率只在千分之二左右,2014年中国药品零售市场的规模大概为2800亿元,医疗行业电商销售额只有68亿元。
康恩贝董事长胡季强表示,医药电商市场成长这么慢,说明药品跟其他的快消品情况不一样,直接开展药品B2C这条路现在比较遥远。而不少开展轻问诊的公司没有真正找到盈利的模式。正因如此,今年,这类公司出现了从线上回到线下的趋势,开始接入实体业务,如开办诊所、收购药店等。
事实上,他认为,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传统企业接入互联网,核心问题是跟消费者链接。一切能跟消费者链接、互动的方式都是最有效和精准的方式。过去的医药企业并不真正关心消费者。处方药大部分通过医生流通到患者手里,而现行体系下,真正决定医生用不用药的,并不完全是疗效好不好,是利益有多大,所以会出现“中国神药”。传统的品牌药、OTC的营销模式,也没有与消费者互动。
胡季强还表示,工业企业本应是制造商,但在互联网时代已经没有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区别,它既是零售商又是服务商。互联网时代,企业不能只卖药品,经营品牌、把品牌的内涵扩大更重要。对于药企来说,要改变心态,从单纯做电商转变为医疗服务提供者。

信息化结合数字化
在天士力控股集团副总裁、首席数字官刘晓煜看来,互联网业务的开展必须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结合,企业的信息化必须跟企业内部的流程打通,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转型。
互联网时代中,企业想要长足地发展,应该是信息化结合数字化。信息化帮助企业实现端对端价值链的打通,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效率。信息化结合数字化,能够拉近企业和企业,企业和消费者间的距离,才能真正实现模式上的创新,提高效益。而效率和效益相结合才能使企业利于不败之地。
一个企业应该建构起来的理想的大数据生态圈是,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开展电子商务平台。在此基础上,利用微信、官网、第三方平台等实现多模式的移动渠道入口,进行数据的统一整合。再基于这个平台进行业务模式创新。模式创新以后可以获得大数据,大数据可以转换成数据资产,就可以反过来影响产品研发。
“不过,企业想做到这样的架构很难。”刘晓煜在天士力工作的亲身经历让她发现,企业实现上述的互联网架构困难重重。信息化底层的架构要选取好的产品,需要判断和考虑成本。电子商务讲究吸粉、转化、活跃,不是传统企业擅长的,必须招聘专业的人才。自建团队需要高昂的成本,人才保留也很困难,外包业务,需要长期的维护和运营。而因为模式难以复制,多数专业的顾问咨询公司更多提供产品咨询,不会涉及到整个行业。
因此,她认为,行业结盟可能成为可行的解决方案。企业通过众筹,成立一个独立的公司,培养专业的团队开展定制工作。企业形成联盟,整个行业达到共赢和价值链有序。
互联网带来的另一大变化是医药社群的发展。由于社交媒体的发达,线下组织逐渐实现线上化。
利用社群能做什么?百思汇的发起人王恒表示,社群可以传递信息,弥补信息隔断;推广粉丝经济;在社群中,还可以众筹商业,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社群还能成为推广产品的有效工具,让宣传呈现几何倍数的传播。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常务副秘书长单学刚给药企影响社群中的大众行为提出两个方案:一是通过载体组成大众社群并主导社群思维,通过社群对个体施加影响,使得更多受众粉丝化,最终实现信息有效传播。另一个是在圈子的小众范围内借力“铁粉”,由小及大,做“涟漪式”扩散。前者是从大众中的弱关系,优选强关系,反过来作用于弱关系,后者是小众强关系影响大众弱关系。互联网时代,强关系小众是导火索,弱关系大众才是炸药包。
据统计,2014年,仅移动医疗项目共有投资80多起,是过去5年案例数总和的近3倍,总投资额近7亿美元。2015年第二季度又有41起投资事件发生,金额达3.5亿美元。今年上半年累计投资金额已超过了7亿美元,预计2015年全年投资金额将比2014年翻一倍。
药企对接互联网的热情,从座无虚席的分论坛亦可见一斑。实际上, 对于药企而言,已经不是嫁不嫁接互联网业务的问题,而是探索开展业务的多样可能。2014年至今,药企从移动应用开发、医药电商、可穿戴设备、疾病健康管理、营销等多方面,通过合作、并购、自主建设等不同方式参与互联网医疗。
链接消费者是关键
传统的营销模式中,企业是供应商,将产品交给商业公司,铺到医院,铺到连锁药店等终端,都是商人对商人的谈判,是B2B模式。互联网工具的出现,让企业能够实现与消费者的互动,可以开展B2C业务。“整个医药行业处于巨大的转型中,未来谁能够胜出,取决于未来谁能够在B2C方面取得最大的进展。”李卫民表示。
而大数据可能成为医药企业网络营销的关键支持。李卫民介绍,患者通过网络轻问诊平台、社交媒体等会产生很多有关病症和药物的搜索数据,企业如果进行全网大数据抓取,可以开展消费者调研、分析消费者的需求。而通过记录、分析消费者的属性数据、行为数据、关系数据,还可以使向消费者的广告投放、信息传播更精准。另外,通过搜索引擎、药监码、终端、零售市场数据,可分析企业自身营销体系的问题,让营销优化评估更快速及时。也就是说,大数据时代,企业可以更了解消费者、更易找到目标消费者、并与之互动。
对于处方药的网络营销,思享广告的副总经理方晓梅也总结出“五板斧”:数据的全网抓取和应答、搜索优化、科普内容占位、网上医生推广和影响、医药垂直媒体传播。
那么,药企开展B2C业务能让行业实现爆发式增长吗?
从2008年真正放开药品B2C零售开始,7年时间,药品的电商化率只在千分之二左右,2014年中国药品零售市场的规模大概为2800亿元,医疗行业电商销售额只有68亿元。
康恩贝董事长胡季强表示,医药电商市场成长这么慢,说明药品跟其他的快消品情况不一样,直接开展药品B2C这条路现在比较遥远。而不少开展轻问诊的公司没有真正找到盈利的模式。正因如此,今年,这类公司出现了从线上回到线下的趋势,开始接入实体业务,如开办诊所、收购药店等。
事实上,他认为,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传统企业接入互联网,核心问题是跟消费者链接。一切能跟消费者链接、互动的方式都是最有效和精准的方式。过去的医药企业并不真正关心消费者。处方药大部分通过医生流通到患者手里,而现行体系下,真正决定医生用不用药的,并不完全是疗效好不好,是利益有多大,所以会出现“中国神药”。传统的品牌药、OTC的营销模式,也没有与消费者互动。
胡季强还表示,工业企业本应是制造商,但在互联网时代已经没有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区别,它既是零售商又是服务商。互联网时代,企业不能只卖药品,经营品牌、把品牌的内涵扩大更重要。对于药企来说,要改变心态,从单纯做电商转变为医疗服务提供者。

信息化结合数字化
在天士力控股集团副总裁、首席数字官刘晓煜看来,互联网业务的开展必须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结合,企业的信息化必须跟企业内部的流程打通,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转型。
互联网时代中,企业想要长足地发展,应该是信息化结合数字化。信息化帮助企业实现端对端价值链的打通,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效率。信息化结合数字化,能够拉近企业和企业,企业和消费者间的距离,才能真正实现模式上的创新,提高效益。而效率和效益相结合才能使企业利于不败之地。
一个企业应该建构起来的理想的大数据生态圈是,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开展电子商务平台。在此基础上,利用微信、官网、第三方平台等实现多模式的移动渠道入口,进行数据的统一整合。再基于这个平台进行业务模式创新。模式创新以后可以获得大数据,大数据可以转换成数据资产,就可以反过来影响产品研发。
“不过,企业想做到这样的架构很难。”刘晓煜在天士力工作的亲身经历让她发现,企业实现上述的互联网架构困难重重。信息化底层的架构要选取好的产品,需要判断和考虑成本。电子商务讲究吸粉、转化、活跃,不是传统企业擅长的,必须招聘专业的人才。自建团队需要高昂的成本,人才保留也很困难,外包业务,需要长期的维护和运营。而因为模式难以复制,多数专业的顾问咨询公司更多提供产品咨询,不会涉及到整个行业。
因此,她认为,行业结盟可能成为可行的解决方案。企业通过众筹,成立一个独立的公司,培养专业的团队开展定制工作。企业形成联盟,整个行业达到共赢和价值链有序。
互联网带来的另一大变化是医药社群的发展。由于社交媒体的发达,线下组织逐渐实现线上化。
利用社群能做什么?百思汇的发起人王恒表示,社群可以传递信息,弥补信息隔断;推广粉丝经济;在社群中,还可以众筹商业,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社群还能成为推广产品的有效工具,让宣传呈现几何倍数的传播。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常务副秘书长单学刚给药企影响社群中的大众行为提出两个方案:一是通过载体组成大众社群并主导社群思维,通过社群对个体施加影响,使得更多受众粉丝化,最终实现信息有效传播。另一个是在圈子的小众范围内借力“铁粉”,由小及大,做“涟漪式”扩散。前者是从大众中的弱关系,优选强关系,反过来作用于弱关系,后者是小众强关系影响大众弱关系。互联网时代,强关系小众是导火索,弱关系大众才是炸药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