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接受相应教育阶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的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文从岭南民间艺术融入美育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新思路,岭南民间艺术资源进校园的主要措施,以及实施过程和主要效果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丰富美术课程资源,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核心素养;美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应充分利用当地民族、乡土艺术资源以及文化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在: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个方面。核心素养是学生接受相应教育阶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的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将岭南民间艺术融入小学美术教育,能让学生在文化的情境中了解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图像识读、形成审美态度和文化理解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民间艺术材料的综合运用,提升学生的创意实践和美术表现,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三位一体,运用岭南民间艺术资源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新思路
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岭南民间艺术进校园,尤其是非遗文化的引进,目的在于让传统文化从小就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培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文化理解能力。民间艺术进校园需要尊重个性特长,激发内生动力,提高自主发展能力。由此,应该从“文化影响”“活动体验”“课程保障”三位一体的“民间艺术教育”实施策略。通过学校传统文化影响人、活动体验锻造人、特色课程教育人,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发展。
二、岭南民间艺术进校园的主要措施
(一)重统筹,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打造特色项目
鉴往知来,岭南是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学校因地制宜选取以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广绣、飘色、龙船文化、舞龙、舞狮、剪纸等具有非常高艺术价值的学习项目作为特色项目。成立工作研究小组,加强组织保障。研究小组加强民间艺术传习工作的指导,充分结合地域特色,更好地推进学校美育工作,因地制宜开展地方和学校美育课程,广泛开展“我是广绣代言人”“家乡的建筑”“手绘魅力端午”等系列活动。促使岭南民间艺术特色项目在学校开展,落地生根、逐渐铺开,形成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浓厚氛围。
(二)成体系,民间艺术课程资源建设
1.以广绣非遗进校园主题活动为抓手,增强传播与传承实效。结合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要求,广泛开展“我是广绣代言人”传习活动,推进学校传承非遗文化工作,同时聘请传承人亲自授课,成“认知-感受-学刺绣-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创作”教学模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岭南民间艺术,感受岭南民间艺术所特有的地方特色艺术风格,从而培养学生对岭南民间艺术的兴趣。
2.以书画社团和民间艺术工作坊建设为基础,融入美术课程体系。在美术课程中渗透民间艺术教学,通过各种研学实践与主题活动,如资料收集、课堂主题教学、展览观摩、访谈民间艺术传承人、建设岭南民间艺术社团和工作室,学习民间艺术作品创作,举办学生民间美术作品展。组织学生到民间艺术基地、博物馆等地方参观学习。编写岭南民间艺术校本课程,形成丰富的学校课程资源,深入探究应用岭南民间艺术资源提升学生美术教育的有效措。
3.以实践“多彩民间艺术,伴我成长”课程为导向,提升美术核心素养。充分利用学校的红领巾广播,“每日一绣”“每周一画”浸润式传习岭南民间艺术,教学开放日展示学生岭南民间艺术作品,使校园处处都有民间艺术的痕迹。尤其在小学阶段,经过六年的艺术熏陶和教育,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画作,这也是孩子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地域文化最直接的方式。
三、实施过程
(一)面向全体,分阶段推进学习
举行岭南民间艺术通识培训活动,选取思想内容好、艺术水平高、学习价值大且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制定难易不同等级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同年级的学习活动。分为低年段三部曲,感知、欣赏、体验岭南民间艺术;中年段四步走:学岭南民间艺术、掌握工具材料、赏作品、分享心得;高年段五结合创作,与岭南特色相结合、与学校特色相结合、与理想信念相结合、与实践理论相结合、与创意突破相结合。
(二)作品展评激发学生体验成功
学校定期举办学生民间艺术作品展览、例如举行艺术工作坊作品展示,在校园艺术节、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中举办传统文化作品展示,激发学生完成作品的成就感和参与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获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图像识读、文化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多元创新,融入文创元素
通过以民间艺术为主题创新作品形式,例如制作广绣名牌、广绣班牌、将岭南民间艺术融入到服装设计,包包设计、或影视作品,用国画的方式绘画制作成扇子、书签和等文创作品,在校园内运用岭南艺术绘画美化校园文化环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四、主要效果——弘扬岭南民间艺术文化,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岭南民间艺术传习创设多样态的美育劳育相融合的实践情境,在学习实践探索中重塑审美情操,感知传统文化美的意义和美的内涵、感受工匠精神和文化之美。二是在研学实践中教育中促进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建设。三是建立社团和工作坊、创新作品表现形式,引领学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继承者和弘扬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全过程融入学校美育,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少淳.《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尹少淳.《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R].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尹少淳. 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周刊,2015,(9):17-18
[4]刘治菊,朱孟武.《民族民间美术资源在民族地区美术教育中的运用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6(1)126-127
[5]张宁,鲍小健.《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03)93
[6]范文艳.《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功能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2)152
[7]沈家华.《核心素养视域下地方美术资源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1)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核心素养;美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应充分利用当地民族、乡土艺术资源以及文化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在: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个方面。核心素养是学生接受相应教育阶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的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将岭南民间艺术融入小学美术教育,能让学生在文化的情境中了解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图像识读、形成审美态度和文化理解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民间艺术材料的综合运用,提升学生的创意实践和美术表现,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三位一体,运用岭南民间艺术资源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新思路
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岭南民间艺术进校园,尤其是非遗文化的引进,目的在于让传统文化从小就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培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文化理解能力。民间艺术进校园需要尊重个性特长,激发内生动力,提高自主发展能力。由此,应该从“文化影响”“活动体验”“课程保障”三位一体的“民间艺术教育”实施策略。通过学校传统文化影响人、活动体验锻造人、特色课程教育人,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发展。
二、岭南民间艺术进校园的主要措施
(一)重统筹,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打造特色项目
鉴往知来,岭南是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学校因地制宜选取以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广绣、飘色、龙船文化、舞龙、舞狮、剪纸等具有非常高艺术价值的学习项目作为特色项目。成立工作研究小组,加强组织保障。研究小组加强民间艺术传习工作的指导,充分结合地域特色,更好地推进学校美育工作,因地制宜开展地方和学校美育课程,广泛开展“我是广绣代言人”“家乡的建筑”“手绘魅力端午”等系列活动。促使岭南民间艺术特色项目在学校开展,落地生根、逐渐铺开,形成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浓厚氛围。
(二)成体系,民间艺术课程资源建设
1.以广绣非遗进校园主题活动为抓手,增强传播与传承实效。结合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要求,广泛开展“我是广绣代言人”传习活动,推进学校传承非遗文化工作,同时聘请传承人亲自授课,成“认知-感受-学刺绣-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创作”教学模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岭南民间艺术,感受岭南民间艺术所特有的地方特色艺术风格,从而培养学生对岭南民间艺术的兴趣。
2.以书画社团和民间艺术工作坊建设为基础,融入美术课程体系。在美术课程中渗透民间艺术教学,通过各种研学实践与主题活动,如资料收集、课堂主题教学、展览观摩、访谈民间艺术传承人、建设岭南民间艺术社团和工作室,学习民间艺术作品创作,举办学生民间美术作品展。组织学生到民间艺术基地、博物馆等地方参观学习。编写岭南民间艺术校本课程,形成丰富的学校课程资源,深入探究应用岭南民间艺术资源提升学生美术教育的有效措。
3.以实践“多彩民间艺术,伴我成长”课程为导向,提升美术核心素养。充分利用学校的红领巾广播,“每日一绣”“每周一画”浸润式传习岭南民间艺术,教学开放日展示学生岭南民间艺术作品,使校园处处都有民间艺术的痕迹。尤其在小学阶段,经过六年的艺术熏陶和教育,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画作,这也是孩子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地域文化最直接的方式。
三、实施过程
(一)面向全体,分阶段推进学习
举行岭南民间艺术通识培训活动,选取思想内容好、艺术水平高、学习价值大且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制定难易不同等级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同年级的学习活动。分为低年段三部曲,感知、欣赏、体验岭南民间艺术;中年段四步走:学岭南民间艺术、掌握工具材料、赏作品、分享心得;高年段五结合创作,与岭南特色相结合、与学校特色相结合、与理想信念相结合、与实践理论相结合、与创意突破相结合。
(二)作品展评激发学生体验成功
学校定期举办学生民间艺术作品展览、例如举行艺术工作坊作品展示,在校园艺术节、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中举办传统文化作品展示,激发学生完成作品的成就感和参与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获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图像识读、文化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多元创新,融入文创元素
通过以民间艺术为主题创新作品形式,例如制作广绣名牌、广绣班牌、将岭南民间艺术融入到服装设计,包包设计、或影视作品,用国画的方式绘画制作成扇子、书签和等文创作品,在校园内运用岭南艺术绘画美化校园文化环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四、主要效果——弘扬岭南民间艺术文化,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岭南民间艺术传习创设多样态的美育劳育相融合的实践情境,在学习实践探索中重塑审美情操,感知传统文化美的意义和美的内涵、感受工匠精神和文化之美。二是在研学实践中教育中促进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建设。三是建立社团和工作坊、创新作品表现形式,引领学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继承者和弘扬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全过程融入学校美育,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少淳.《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尹少淳.《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R].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尹少淳. 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周刊,2015,(9):17-18
[4]刘治菊,朱孟武.《民族民间美术资源在民族地区美术教育中的运用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6(1)126-127
[5]张宁,鲍小健.《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03)93
[6]范文艳.《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功能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2)152
[7]沈家华.《核心素养视域下地方美术资源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