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吴良镛的筑梦人生

来源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432824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2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雄伟的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将一本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红色烫金奖励证书颁发给了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良镛先生。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许多人誉为中国的“诺贝尔奖”。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是我国城乡建筑设计的泰斗,他的成就引起了举国上下的瞩目和敬仰。
  立志建筑事业的年轻人
  1922年5月7日,吴良镛出生在南京的一个小职员家庭,他的父母很重视对他的家庭教育和文化教育。他在小学和中学期间,就阅读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特别喜欢《红楼梦》。因为受古典文学的熏陶,他爱好文学、美术,作文写得很好,水彩画也画得不错。
  南京又称“石头城”,是我国的“六朝古都”和“四大园林城市”之一。南京城的街道整齐宽阔,还有明城门、鸡鸣寺、夫子庙等许多著名古建筑。1937年12月13日,日本鬼子的铁蹄踏进了南京城,许多建筑被烧被毁甚至被改建成碉堡、炮楼,日本人还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霎时间,南京城内外尸首遍地,血流成河。
  吴良镛的父母在南京沦陷前,带着一家人逃离江苏,饱尝了流离失所的痛苦。为了不荒废学业,吴良镛跟随兄长逃到重庆,在合川第二中学继续学习中学课程。国破山河在,18岁的吴良镛忽然感到了心中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责任感。原本打算学国文或美术专业的他,下决心读建筑专业,把重新修整惨遭日寇蹂躏的家乡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
  梁思成先生的得意门生
  吴良镛带着使命告别了合川的母校来到重庆,进入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
  当时的重庆,日寇的飞机经常来侵扰,不仅炸毁建筑物,还炸死炸伤许多民众。敌机来时,吴良镛和同学们有时被迫跑出校园,在防空洞里或山林中学习。由于重庆是座山城,平地不多,住房很紧张。而从南京、北平、上海等地搬迁到这里的机关、单位、学校不少。外来人员众多,食品匮乏,吴良镛和师生们时常要饿肚子。
  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吴良镛怀着建设国家的心愿,坚持刻苦学习。上课时他认真听讲,勤奋学习建筑专业知识;课余时间,他跑到市里观察建筑物并将其速写下来。晚上别的同学都睡了,他就用手电照着或点上小蜡烛继续学习。爱好文学的吴良镛平时还喜欢写文章。有一次他在中央大学油印校刊《建筑》上发表了一篇介绍中国古建筑的文章《释“阙”》,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从此他的命运改变了。
  梁思成从那篇文章中发现了吴良镛的才华,邀请吴良镛参与到他的工作中。当时梁先生和爱妻林徽因身体都不太好,经济上也很紧张,美国有好几家学校和机构邀请梁先生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梁先生一一回绝,他说:国难当头,我绝不能离开祖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梁先生率领营造学社的少数同仁坚持在抗日战争后方继续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直至抗战胜利。梁先生夫妇这种爱国行为,成了吴良镛学习的准则。在梁先生身边工作期间,吴良镛有机会看到梁先生从国外带回来的有关建筑领域的最新资料,大大开阔了眼界,学到了不少建筑学新知识。吴良镛视梁思成为恩师,努力当好梁先生的助手,出色完成了梁先生交给的工作任务。同时他还在生活上照顾患脊椎软组织硬化症的梁先生和患肺病的林徽因师母。最终,师生克服种种困难,手绘编成了中国第一本文物保护目录《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使许多中国古典建筑在战火中得以保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吴良镛毅然来到北京。1951年,吴良镛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更有效地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的生力军”。他多次提出,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他还和北京农业大学的汪菊渊教授联合建议清华大学与北京农业大学合办园林绿化专业,在清华大学招收了我国第一批园林规划设计专业学生。1952年起,吴良镛历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主任、主任,并兼任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在他的努力下,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师资力量不断得到充实,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很快就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像梁先生一样,几十年来,吴良镛也培养了一批好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中国建筑学界的泰斗
  除了在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吴良镛还积极参与国内大型城乡建筑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他从1950年起担任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的顾问、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委员会委员以及其它若干城市的规划建设顾问。先后参与了天安门广场改建、北京亚运村、北京图书馆等大型工程的建筑设计工作。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在余震未停时,他就开始投入到规划重建工作中了。同年,他还参与了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建筑设计工作。
  改革开放后,吴良镛分别参与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厦门、深圳、桂林、苏州、柳州、无锡、秦皇岛、北戴河、邯郸、保定、三亚、张家港等城市规划设计的论证和专题研究,其中有他主持的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北京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等多项重大工程和科研课题。此外,由他直接主持的建筑规划设计项目还有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新校区、山东泰安的泰山博物馆、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和江苏南通博物馆等。吴良镛因此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泰斗。
  1988年,吴良镛主持了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规划工作。当时的菊儿胡同建筑密度高达83%,显得拥挤不堪,许多家庭全年无日照,下雨会漏水,公共卫生设施很差。该四合院平均80个人合用一个水龙头、一个下水道,公共厕所远在百米开外,上厕所经常要排长队,因此被称为北京的“贫民窟”。
  吴良镛受北京有关部门邀请来给这个典型的“危积漏”(危房积水漏雨)居民区“动手术”。他和学生们先后绘出了上百张施工图,基本原则是不大拆大建。新建筑采用“插入法”,顺其原有肌理以旧换新,经过几年的改造,老住户顺利迁回原址。从内部看,改造后的菊儿胡同民居与原来的大杂院相比,有了集中供暖、独立卫生间和通畅的上下水系统,居民生活很舒适。从外观看变化更大,破旧不堪的菊儿胡同变成青砖粉墙黛瓦的错落小楼,既有老北京四合院的厚重,又兼具江南大夫第的韵味,更充盈着市井生活的气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2008年夏天,吴良镛在故里南京不顾炎热的气候,坚持在“金陵红楼梦博物馆”的工地上现场指导建设。由于突发中风,他昏倒在工地。经过两年多的治疗,吴良镛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奇迹般地康复了,而后又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去。如今,这所“大观园”已经建成,它是吴老用心血甚至生命为家乡人民和他自己圆的一个梦。
  在建筑学术研究方面,吴良镛也是硕果累累。1989年,他把自己数十年来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心得写成了15万字的专著《广义建筑学》,这是我国第一部现代建筑学系统性理论著作。该书出版后,引起了中国建筑界的广泛关注,被推荐为“建筑师的必读书”。
  1994年至1996年,吴良镛开展了对长江三峡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他提出三峡工程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而且是三峡地区产业和经济结构的一次大调整和大发展,既是一次特殊形态的城镇化过程,也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和库区120万移民的一项特大安居工程,并指出了三峡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任务的严峻性。这项研究成果被收入中国工程院1997年版《中国科学技术前沿》。
  1999年6月23日,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一致通过了由吴良镛教授起草的《北京宪章》。《北京宪章》总结了百年来建筑发展的历程,并在剖析和整合20世纪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成就与问题以及各种新思路和新观点的基础上,展望了21世纪建筑学的前进方向。《北京宪章》被公认为指导21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标志着吴良镛的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全球建筑师普遍接受和推崇,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进入新世纪后,吴良镛发表了著述《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本书是吴良镛基于多年来的理论思考和建设实践著述而成。它强调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角度,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集中体现了整体、统筹的思想。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80年吴良镛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双院士。此外,他还兼任国际建筑协会副主席和人类聚居学会副主席、主席,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等职。吴良镛在国内外许多著名报刊上,发表学术文章200多篇,出版著作28部。他还荣获联合国世界人居奖、法国政府文化艺术骑士勋章、荷兰克劳斯亲王奖等国际大奖,还获得国务院、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等颁发的全国先进工作者、特殊贡献奖、陈嘉庚科学奖等数十个重大奖项。
  在摘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吴良镛平静地对记者说:“得这个奖,分量很重,责任很大。我只是一支小小的蜡烛,得奖后要更多地发挥学术、社会力量的作用,让人居环境等得到更好的保护。”
其他文献
2011年底梁林旧居被“维修性拆除”引起了舆论对文物建筑修复的广泛关注。文物建筑修复应该遵循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原则——原真性原则。本文从文物建筑修复的准备条件、施工
1997年洛阳都城博物馆收到一批雷氏收藏的解放前墓志,其中有《唐华州潼关防御判官朝请郎殿中侍御史内供奉骁骑尉赐绯鱼袋杨汉公夫人荥阳郑氏墓志铭并序》①一方,郑氏名本柔,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已经历时50年了,在这50年的发掘中,曾经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绿松器和数以百计的青铜器。这些遗物为我们了解二里头文化的特征、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