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含意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在江苏省八个城市进行问卷调查,有效回收735份。从工资福利、劳动关系、职业发展、工作环境、权益保护及参与管理、心理感受六个方面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在实证调研基础上,提出要严格执法,强化企业中工会的积极作用,加强培训以及完善企业的人性化管理,从而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调查
中图分类号:17323.6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6-0054-0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就业的浪潮日益高涨,形成了轰轰烈烈的“民工潮”。农民工长期在城市就业,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推移,在农民工群体构成上出现了代际更替,上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力军,截至2009年底,在1.5亿农民工总数中占到60%,约有1亿人,他们在整个经济社会中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2012年2月,我国首部由国务院批转的促进就业专项规划一《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中将“就业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作为“十二五”就业目标之一。因此,本研究以新生代农民工为对象,对他们的就业质量进行调查分析,这对于国家制定有关农民工的相关政策十分重要。
一、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含义
1999年6月,前国际劳工组织局长索马维亚在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体面劳动”的概念,这是最早的与就业质量有关的概念。所谓体面就业就是“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可持续工作机会”。之后,欧盟委员会又对“工作质量”提出了十个基本维度及各维度的衡量指标。Fredriek定义的“高质量就业”是指个人在其认为具有挑战性和满意感的工作综合环境中获得谋生所需工资的能力,收入并非高质量就业的唯一衡量标准。
综上所述,结合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具体情况,研究者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是指那些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户籍仍在农村但长期在城市务工经商的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的具体状况,包括工资福利、工作稳定性、合法权益、工作环境、就业机会、尊严、参与管理、未来发展、人际环境、工作与家庭的和谐等方面。
从国外的研究现状来看,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出现就业质量的概念,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只是在近些年才有所增加,而有关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研究目前主要有陈海秋、刘素华、彭国胜和陈成文,也正是在这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本次调查。
二、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选择
(一)问卷的设计与构成
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含义为基础,2011年10月,课题组成员在南京、镇江、江阴、常州等地的工厂对部分新代农民工进行了深度访谈,由此形成了就业质量调查问卷的初稿,通过测试,对初稿的部分问题进行调整和重新设计,形成了本次调查问卷。
问卷在结构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就业行业等;第二部分是就业质量调查,包括工资福利、劳动关系、职业发展、工作环境、权益保护及参与管理、心理感受六个方面,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法进行调查。
(二)样本选择
本次调查覆盖了江苏省南京、无锡、镇江、苏州、常州、南通、江阴和盐城八个城市,采取进入企业直接发放问卷和随机抽样两种方式进行调查,每家企业问卷控制在20~50份之间,共发放问卷1000份,涉及近十种行业以及近30家企业,有效回收735份问卷。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一)性别构成
从性别构成看,在新生代农民工中,男性仅比女性高8.2个百分点,这反映出在这个群体中女性与男性在就业方面的平等,以及女性对外界的开放性,她们不再甘于守在家中,愿意走出乡村到城市就业,开阔眼界,增加经验。
(二)年龄构成
从年龄构成来看,20岁以下的人数比例最小,不足5%,因为现在的农村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父辈非常希望也有条件让子女接受更多教育,而20岁以下正是接受中等教育的年龄;21—25岁年龄段的人占26.8%,也不是最高比例,因为高校扩招,很多农村适龄青年能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所以真正成为农民工的人不是非常多;26~33岁年龄段人数比例是最高的,占到68.5%,这个阶段的人很多已经成家并有了孩子,就业谋生是非常现实的选择,他们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主体。
(三)婚姻状况
从婚姻状况看,65.3%的人已婚,34.1%的人未婚,这与本次调查的年龄构成相符合,离婚的占比仅有0.6%,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比较稳定。
(四)受教育程度
从受教育程度看,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的仅占2.6%,而受到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高达72.1%。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这说明他们的教育基础较好,如果能在就业过程中得到培训,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知识水平会提升较快。
(五)单位性质
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进入国企的人占比最低,仅有3.1%,说明国企在用人方面还是存在户籍方面的限制;大多数人在民企和个体企业就业,分别占54.1%和27.5%,可见民企和个体企业为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解决农民工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应该看到有7.5%的农民工是自由职业,他们主要从事小商品经营或独立开店从事一些便民服务等,这些人的工作相对轻松自主,毕竟自己当老板,获得经济收入的同时在社会地位上也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很多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期望也是能过上这样的生活,这一点在前期访谈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感受很深。
(六)行业类剐
从行业类别看,有53.2%的人在制造业就业,江苏有很多民企和个体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加工制造行业,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也正是许多这类企业在管理上存在漏洞和违规,造成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件,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的监管力度;有38.8%的人从事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以及交运等城市服务业;建筑业相对劳动强度大,很多新生代农民工不愿进入,而房地产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较高,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达不到,因此就业比例最小,仅占1.2%。 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调查
(一)工资福利
从数据上看,月薪不足1000元的人占比最低仅有6.5%,这是最低工资法在实践中作用的体现;有32.9%的人工资在1000~2000元之间,32.4%的人工资在2000~3000元之间,可见月薪在1000~3000元的人数占比最多;也有部分农民工薪水较高,15.6%的人月薪在3000~4000之间,甚至有12.6%的人月薪超过了4000元。农民工工资中包含了加班工资,为了拿到尽可能多的总工资,很多人对加班并不反感,有24.8%的人情愿加班,50.6%的人不反感加班,77.9%的人认为加班工资水平是可以接受的。而对于这种月薪水平,新生代农民工的评价还是比较积极的,80.3%的人感觉公平,只有19.7%的人感觉不公平。然而,对于工资提升的可能性,有74.7%的人表现出信心不足,只有25.3%的人觉得有可能提升。由于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工资拖欠情况已经好转,有66.2%的人认为工资很少甚至根本不拖欠,但是应该看到拖欠现象依然存在,需要政府在这方面加强监管力度。
从福利状况看,75%的人有工伤险,71.5%的人有养老险,70.6%的人有医保,41.2%的人有失业险,31.5%的人有生育险,21.2%的人有公积金。法定保险是企业必须为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员工交纳的,而在现实中仍然有很多企业存在违规和违法行为。
(二)劳动关系
调查对象中有72.6%的人签订了劳动合同,可见大部分企业能够遵守新合同法,但仍有少数企业藐视法律,需要在执法环节加大惩罚力度。关于劳动合同的有效性与合法性,只有8.2%的人持反对态度,说明大多数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在制定和执行合同过程中还是能够依照法律的。在合同期限方面,不足一年的短期合同占39.7%,1~2年期限的合同占35.3%,而超过两年的相对长期的合同占25%。从数据我们可能会得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不是很稳定的结论,但在工作稳定性评价方面,仅有18.8%的人认为工作不稳定,47.6%的人认为一般化,而33.6%的人认为稳定。这一点从他们期望的合同期限也能看出来,47.1%的人希望合同期限在1-2年间,21.5%的人希望在2—3年间,仅有16.5%的人希望合同期限在三年以上。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并不是以稳定就业为最高目标,他们不想让自己被某个企业限制很久,而是崇尚自由、灵活的工作,希望选择空间更大些。在劳资关系评价方面,只有.8.6%的被调查者认为劳资关系不和谐,50.3%的人认为一般化,而41.2%的人认为和谐。
(三)职业发展
数据显示,76.2%的被调查者工作期间接受过培训;其中有61.7%的人由用人单位提供培训费用,38.3%的人部分或全部由个人承担培训费用;对于培训的作用,有47%的人认为有效,37.1%的人认为一般化,仅有15.9%的人认为无效;32.1%的人认为工作对技能及职业发展有积极作用;45%的人认为一般化,仅有22.9%的认为无用。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对培训还是很重视的,认为通过积累工作经验能够带来技能的提升以及职业的发展。出于人员流动性以及成本的考虑,一些企业不愿意为他们提供培训机会,使得他们的发展后劲受到很大影响,有44.7%的人对未来的晋升持悲观态度,仅有18.2%的人认为将来会有晋升机会。晋升是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身份实现垂直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这方面信心不足很可能会影响他们在城市的稳定就业。
(四)工作环境
在工作的物理环境方面,有31.2%的被调查者满意;43.8%的人认为一般化,25%的人不满;在工作安全性方面,39.4%的人认为安全,47.1%的人认为一般化,仅有13:‘5%的人认为工作危险;在工作与健康关系方面,56.2%的人认为工作不影响健康,38.2%的人认为一般化,仅有5.6%的人认为工作影响健康;在工作强度方面,33.3%的人认为工作强度大,57.9%的人认为一般化,只有8.8%的人认为工作强度低;在健康保护方面,40.6%的人认为单位有很少或根本没有保护,44.1%的人认为一般化,15.3%的人认为保护完备;在免费体检方面,仅有42.6%的企业有免费体检,32.4%的企业根本没有,而25%的人对此事不清楚。
择业时,新生代农民工往往选择那些相对环境优越、安全、不影响健康的工作,所以,大部分人对工作的物理环境、安全性及健康影响方面没什么不满。由于制造业及服务业的劳动强度确实很大,再加上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独生子女,且没务过农,所以对工作强度的承受力不是很强。而从企业角度看,也许是因为新生代农民工年龄较轻,但更可能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很多企业在员工安全健康方面关注不够。
(五)权益保护及参与管理
调查显示,仅有37.1%的人知道企业有工会,32.4%的人认为企业没有工会,而30.6%的人不清楚是否有工会;而在仅有的这些有工会企业的被调查者中,加入工会的也只占21.2%;而对工会的评价,仅有19.7%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会能够起到保护权益的作用。可见工会在新生代农民工心目的地位很轻,一方面说明在实践中工会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确实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工会的宣传力度不够,没能让广大劳动者认识到它的作用。
在工作参与方面,仅有16.2%的人认为有表达意见的渠道,仅有22.9%的人认为可以参与决策。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中还是比较被动的,虽然他们对自主和未来发展有很高追求,但工作中他们只能接受用劳动力换取经济回报的现实,理性与现实间的落差很可能导致他们心理失衡。而在困境中他们对获得外界帮助的信心不足,只有19.7%的人对“遇到突发困难获得企业或政府救助可能性”持乐观态度,仅有24.78%的人对“劳资不可调和时获得法律救助可能性”持乐观态度。这种预期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孤独无助的状态,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他们可能会采取极端方式处理。 (六)心理感受
在户籍影响方面,40.9%的人认为户籍基本不影响工资、福利及晋升,23.8%的人感觉一般化,而35.3%的人认为这些方面受到户籍的影响,看来现实中户籍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在人际关系方面,15.6%的人对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不满,42.4%的人认为一般化,而42%的人相对满意,因为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处于基层岗位,而这些岗位的从业者背景和资历有着相似性,所以大家相处比较融洽。在工作兴趣方面,30.6%的人认为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46.2%的人持中立态度,23.2%的人觉得工作符合兴趣。虽说有一部分人的工作与兴趣不符,他们可能会出现较频繁的离职、换行或怠工,但大多数人还是能够安心从事工作的。在被尊重的感受方面,只有10.9%的人感到不被尊重,55.6%感觉一般化,33.6%的人感到受到尊重,数据说明与老L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尊严感方面已经提升多了。这一点在职业评价方面也能体现出来,只有17.6%的人觉得职业不体面,56.8%的人认为一般化,25.5%的人认为职业体面,说明新生代农民工没有老一代农民工的那种自卑感,在他们看来自己与城市人是平等的。正是这种平等意识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努力追求平等的公民权,从而促使用工企业制定公平的制度,促使政府部门完善其职能。在工作与家庭关系方面,能够看出52.9%的人感到工作与家庭不和谐,包括远离家乡、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及工作压力大等方面。家庭是每个就业者的避风港,是获取关爱和力量的来源,如果工作与家庭长期不和谐可能会导致员工心理失衡或家庭危机,最终还是会对就业造成不良影响。
五、结论及建议
(一)严格执法,保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从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企业在合同签订、工资福利、劳动健康保护等方面没有完全遵照劳动法、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执行,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并没有得到全面保护,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的劳动监察力度,对那些违反法律规定的企业应严格执法,促使企业自觉守法,积极营造劳动安全卫生环境,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强化企业中工会的积极作用
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是工会的基本职责。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就业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者数量大且多数处于基层岗位,与企业谈判的筹码非常低,需要工会的帮助。然而调查发现,在新生代农民工心目中工会的作用微乎其微,面临困境,他们往往不会想到向工会求助,而对从外界获取帮助的信心又非常不足,所以当矛盾激化时他们很可能采取过激行为,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政府应当引导企业建立内部工会,同时赋予工会更多地位和作用,当出现劳资矛盾时,工会的介入既可以缓和矛盾,缩小影响范围,又能够帮助劳动者及时解决问题。
(三)加强培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从根本上讲,就业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就业能力的提高,而这种就业能力一方面来自培训,另一方面来自工作经验的积累,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前者尤为重要。因为年轻人工作经验少,而经过培训后获得就业的机会就会增加。另外,在工作过程中接受培训可以提升知识以及工作技能,有利于工资收入的增长、职业生涯向上发展以及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也基本认同这一点,所以他们比较重视培训,甚至有人甘愿自出费用接受培训,但并不是所有的农民工都能够挤出时间,拿出费用接受培训的。培训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多数就业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中,很多企业很少或根本无力提供培训,所以,需要政府在这方面能够有所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程度比父辈有了很大提高,他们的教育基础比较好,因此,政府应划拨资金,选择多种途径提供培训机会,或者通过激励手段引导企业自觉提供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从而在根本上实现他们的高质量就业。
(四)企业的人性化管理
从调查数据能够看出来,与父辈的被动劳动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与企业之间更多体现出双向选择的关系,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并不愿意与企业签订长期合同,他们希望通过工作搜寻来获得满意的工作。然而员工的频繁更替对企业效益有害无利,所以企业应该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实现稳定持续就业,从而将优秀员工留住。除了提供公平合法的薪酬福利以及劳动保护外,企业也应该在人性化管理方面完善自身。比如通过尊重农民工来满足他们的尊重需求;通过开通渠道允许参与管理来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需求;通过工作的重新设计和优化,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工作与家庭和谐发展的需求。这些举措可以使新生代农民工对企业产生忠诚感,努力工作,回报企业。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1YJC630121):和谐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CRK014):经济发达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研究。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lSHD015):和谐视角下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研究。
[作者简介]林竹(1974—),女。辽宁鞍山人,博士,南京工程学院经管院副教授,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农民工就业问题。
责编:董积生;校对:芙蓉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调查
中图分类号:17323.6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6-0054-0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就业的浪潮日益高涨,形成了轰轰烈烈的“民工潮”。农民工长期在城市就业,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推移,在农民工群体构成上出现了代际更替,上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力军,截至2009年底,在1.5亿农民工总数中占到60%,约有1亿人,他们在整个经济社会中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2012年2月,我国首部由国务院批转的促进就业专项规划一《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中将“就业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作为“十二五”就业目标之一。因此,本研究以新生代农民工为对象,对他们的就业质量进行调查分析,这对于国家制定有关农民工的相关政策十分重要。
一、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含义
1999年6月,前国际劳工组织局长索马维亚在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体面劳动”的概念,这是最早的与就业质量有关的概念。所谓体面就业就是“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可持续工作机会”。之后,欧盟委员会又对“工作质量”提出了十个基本维度及各维度的衡量指标。Fredriek定义的“高质量就业”是指个人在其认为具有挑战性和满意感的工作综合环境中获得谋生所需工资的能力,收入并非高质量就业的唯一衡量标准。
综上所述,结合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具体情况,研究者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是指那些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户籍仍在农村但长期在城市务工经商的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的具体状况,包括工资福利、工作稳定性、合法权益、工作环境、就业机会、尊严、参与管理、未来发展、人际环境、工作与家庭的和谐等方面。
从国外的研究现状来看,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出现就业质量的概念,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只是在近些年才有所增加,而有关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研究目前主要有陈海秋、刘素华、彭国胜和陈成文,也正是在这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本次调查。
二、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选择
(一)问卷的设计与构成
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含义为基础,2011年10月,课题组成员在南京、镇江、江阴、常州等地的工厂对部分新代农民工进行了深度访谈,由此形成了就业质量调查问卷的初稿,通过测试,对初稿的部分问题进行调整和重新设计,形成了本次调查问卷。
问卷在结构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就业行业等;第二部分是就业质量调查,包括工资福利、劳动关系、职业发展、工作环境、权益保护及参与管理、心理感受六个方面,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法进行调查。
(二)样本选择
本次调查覆盖了江苏省南京、无锡、镇江、苏州、常州、南通、江阴和盐城八个城市,采取进入企业直接发放问卷和随机抽样两种方式进行调查,每家企业问卷控制在20~50份之间,共发放问卷1000份,涉及近十种行业以及近30家企业,有效回收735份问卷。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一)性别构成
从性别构成看,在新生代农民工中,男性仅比女性高8.2个百分点,这反映出在这个群体中女性与男性在就业方面的平等,以及女性对外界的开放性,她们不再甘于守在家中,愿意走出乡村到城市就业,开阔眼界,增加经验。
(二)年龄构成
从年龄构成来看,20岁以下的人数比例最小,不足5%,因为现在的农村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父辈非常希望也有条件让子女接受更多教育,而20岁以下正是接受中等教育的年龄;21—25岁年龄段的人占26.8%,也不是最高比例,因为高校扩招,很多农村适龄青年能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所以真正成为农民工的人不是非常多;26~33岁年龄段人数比例是最高的,占到68.5%,这个阶段的人很多已经成家并有了孩子,就业谋生是非常现实的选择,他们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主体。
(三)婚姻状况
从婚姻状况看,65.3%的人已婚,34.1%的人未婚,这与本次调查的年龄构成相符合,离婚的占比仅有0.6%,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比较稳定。
(四)受教育程度
从受教育程度看,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的仅占2.6%,而受到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高达72.1%。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这说明他们的教育基础较好,如果能在就业过程中得到培训,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知识水平会提升较快。
(五)单位性质
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进入国企的人占比最低,仅有3.1%,说明国企在用人方面还是存在户籍方面的限制;大多数人在民企和个体企业就业,分别占54.1%和27.5%,可见民企和个体企业为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解决农民工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应该看到有7.5%的农民工是自由职业,他们主要从事小商品经营或独立开店从事一些便民服务等,这些人的工作相对轻松自主,毕竟自己当老板,获得经济收入的同时在社会地位上也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很多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期望也是能过上这样的生活,这一点在前期访谈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感受很深。
(六)行业类剐
从行业类别看,有53.2%的人在制造业就业,江苏有很多民企和个体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加工制造行业,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也正是许多这类企业在管理上存在漏洞和违规,造成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件,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的监管力度;有38.8%的人从事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以及交运等城市服务业;建筑业相对劳动强度大,很多新生代农民工不愿进入,而房地产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较高,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达不到,因此就业比例最小,仅占1.2%。 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调查
(一)工资福利
从数据上看,月薪不足1000元的人占比最低仅有6.5%,这是最低工资法在实践中作用的体现;有32.9%的人工资在1000~2000元之间,32.4%的人工资在2000~3000元之间,可见月薪在1000~3000元的人数占比最多;也有部分农民工薪水较高,15.6%的人月薪在3000~4000之间,甚至有12.6%的人月薪超过了4000元。农民工工资中包含了加班工资,为了拿到尽可能多的总工资,很多人对加班并不反感,有24.8%的人情愿加班,50.6%的人不反感加班,77.9%的人认为加班工资水平是可以接受的。而对于这种月薪水平,新生代农民工的评价还是比较积极的,80.3%的人感觉公平,只有19.7%的人感觉不公平。然而,对于工资提升的可能性,有74.7%的人表现出信心不足,只有25.3%的人觉得有可能提升。由于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工资拖欠情况已经好转,有66.2%的人认为工资很少甚至根本不拖欠,但是应该看到拖欠现象依然存在,需要政府在这方面加强监管力度。
从福利状况看,75%的人有工伤险,71.5%的人有养老险,70.6%的人有医保,41.2%的人有失业险,31.5%的人有生育险,21.2%的人有公积金。法定保险是企业必须为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员工交纳的,而在现实中仍然有很多企业存在违规和违法行为。
(二)劳动关系
调查对象中有72.6%的人签订了劳动合同,可见大部分企业能够遵守新合同法,但仍有少数企业藐视法律,需要在执法环节加大惩罚力度。关于劳动合同的有效性与合法性,只有8.2%的人持反对态度,说明大多数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在制定和执行合同过程中还是能够依照法律的。在合同期限方面,不足一年的短期合同占39.7%,1~2年期限的合同占35.3%,而超过两年的相对长期的合同占25%。从数据我们可能会得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不是很稳定的结论,但在工作稳定性评价方面,仅有18.8%的人认为工作不稳定,47.6%的人认为一般化,而33.6%的人认为稳定。这一点从他们期望的合同期限也能看出来,47.1%的人希望合同期限在1-2年间,21.5%的人希望在2—3年间,仅有16.5%的人希望合同期限在三年以上。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并不是以稳定就业为最高目标,他们不想让自己被某个企业限制很久,而是崇尚自由、灵活的工作,希望选择空间更大些。在劳资关系评价方面,只有.8.6%的被调查者认为劳资关系不和谐,50.3%的人认为一般化,而41.2%的人认为和谐。
(三)职业发展
数据显示,76.2%的被调查者工作期间接受过培训;其中有61.7%的人由用人单位提供培训费用,38.3%的人部分或全部由个人承担培训费用;对于培训的作用,有47%的人认为有效,37.1%的人认为一般化,仅有15.9%的人认为无效;32.1%的人认为工作对技能及职业发展有积极作用;45%的人认为一般化,仅有22.9%的认为无用。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对培训还是很重视的,认为通过积累工作经验能够带来技能的提升以及职业的发展。出于人员流动性以及成本的考虑,一些企业不愿意为他们提供培训机会,使得他们的发展后劲受到很大影响,有44.7%的人对未来的晋升持悲观态度,仅有18.2%的人认为将来会有晋升机会。晋升是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身份实现垂直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这方面信心不足很可能会影响他们在城市的稳定就业。
(四)工作环境
在工作的物理环境方面,有31.2%的被调查者满意;43.8%的人认为一般化,25%的人不满;在工作安全性方面,39.4%的人认为安全,47.1%的人认为一般化,仅有13:‘5%的人认为工作危险;在工作与健康关系方面,56.2%的人认为工作不影响健康,38.2%的人认为一般化,仅有5.6%的人认为工作影响健康;在工作强度方面,33.3%的人认为工作强度大,57.9%的人认为一般化,只有8.8%的人认为工作强度低;在健康保护方面,40.6%的人认为单位有很少或根本没有保护,44.1%的人认为一般化,15.3%的人认为保护完备;在免费体检方面,仅有42.6%的企业有免费体检,32.4%的企业根本没有,而25%的人对此事不清楚。
择业时,新生代农民工往往选择那些相对环境优越、安全、不影响健康的工作,所以,大部分人对工作的物理环境、安全性及健康影响方面没什么不满。由于制造业及服务业的劳动强度确实很大,再加上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独生子女,且没务过农,所以对工作强度的承受力不是很强。而从企业角度看,也许是因为新生代农民工年龄较轻,但更可能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很多企业在员工安全健康方面关注不够。
(五)权益保护及参与管理
调查显示,仅有37.1%的人知道企业有工会,32.4%的人认为企业没有工会,而30.6%的人不清楚是否有工会;而在仅有的这些有工会企业的被调查者中,加入工会的也只占21.2%;而对工会的评价,仅有19.7%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会能够起到保护权益的作用。可见工会在新生代农民工心目的地位很轻,一方面说明在实践中工会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确实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工会的宣传力度不够,没能让广大劳动者认识到它的作用。
在工作参与方面,仅有16.2%的人认为有表达意见的渠道,仅有22.9%的人认为可以参与决策。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中还是比较被动的,虽然他们对自主和未来发展有很高追求,但工作中他们只能接受用劳动力换取经济回报的现实,理性与现实间的落差很可能导致他们心理失衡。而在困境中他们对获得外界帮助的信心不足,只有19.7%的人对“遇到突发困难获得企业或政府救助可能性”持乐观态度,仅有24.78%的人对“劳资不可调和时获得法律救助可能性”持乐观态度。这种预期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孤独无助的状态,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他们可能会采取极端方式处理。 (六)心理感受
在户籍影响方面,40.9%的人认为户籍基本不影响工资、福利及晋升,23.8%的人感觉一般化,而35.3%的人认为这些方面受到户籍的影响,看来现实中户籍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在人际关系方面,15.6%的人对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不满,42.4%的人认为一般化,而42%的人相对满意,因为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处于基层岗位,而这些岗位的从业者背景和资历有着相似性,所以大家相处比较融洽。在工作兴趣方面,30.6%的人认为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46.2%的人持中立态度,23.2%的人觉得工作符合兴趣。虽说有一部分人的工作与兴趣不符,他们可能会出现较频繁的离职、换行或怠工,但大多数人还是能够安心从事工作的。在被尊重的感受方面,只有10.9%的人感到不被尊重,55.6%感觉一般化,33.6%的人感到受到尊重,数据说明与老L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尊严感方面已经提升多了。这一点在职业评价方面也能体现出来,只有17.6%的人觉得职业不体面,56.8%的人认为一般化,25.5%的人认为职业体面,说明新生代农民工没有老一代农民工的那种自卑感,在他们看来自己与城市人是平等的。正是这种平等意识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努力追求平等的公民权,从而促使用工企业制定公平的制度,促使政府部门完善其职能。在工作与家庭关系方面,能够看出52.9%的人感到工作与家庭不和谐,包括远离家乡、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及工作压力大等方面。家庭是每个就业者的避风港,是获取关爱和力量的来源,如果工作与家庭长期不和谐可能会导致员工心理失衡或家庭危机,最终还是会对就业造成不良影响。
五、结论及建议
(一)严格执法,保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从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企业在合同签订、工资福利、劳动健康保护等方面没有完全遵照劳动法、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执行,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并没有得到全面保护,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的劳动监察力度,对那些违反法律规定的企业应严格执法,促使企业自觉守法,积极营造劳动安全卫生环境,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强化企业中工会的积极作用
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是工会的基本职责。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就业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者数量大且多数处于基层岗位,与企业谈判的筹码非常低,需要工会的帮助。然而调查发现,在新生代农民工心目中工会的作用微乎其微,面临困境,他们往往不会想到向工会求助,而对从外界获取帮助的信心又非常不足,所以当矛盾激化时他们很可能采取过激行为,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政府应当引导企业建立内部工会,同时赋予工会更多地位和作用,当出现劳资矛盾时,工会的介入既可以缓和矛盾,缩小影响范围,又能够帮助劳动者及时解决问题。
(三)加强培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从根本上讲,就业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就业能力的提高,而这种就业能力一方面来自培训,另一方面来自工作经验的积累,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前者尤为重要。因为年轻人工作经验少,而经过培训后获得就业的机会就会增加。另外,在工作过程中接受培训可以提升知识以及工作技能,有利于工资收入的增长、职业生涯向上发展以及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也基本认同这一点,所以他们比较重视培训,甚至有人甘愿自出费用接受培训,但并不是所有的农民工都能够挤出时间,拿出费用接受培训的。培训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多数就业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中,很多企业很少或根本无力提供培训,所以,需要政府在这方面能够有所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程度比父辈有了很大提高,他们的教育基础比较好,因此,政府应划拨资金,选择多种途径提供培训机会,或者通过激励手段引导企业自觉提供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从而在根本上实现他们的高质量就业。
(四)企业的人性化管理
从调查数据能够看出来,与父辈的被动劳动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与企业之间更多体现出双向选择的关系,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并不愿意与企业签订长期合同,他们希望通过工作搜寻来获得满意的工作。然而员工的频繁更替对企业效益有害无利,所以企业应该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实现稳定持续就业,从而将优秀员工留住。除了提供公平合法的薪酬福利以及劳动保护外,企业也应该在人性化管理方面完善自身。比如通过尊重农民工来满足他们的尊重需求;通过开通渠道允许参与管理来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需求;通过工作的重新设计和优化,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工作与家庭和谐发展的需求。这些举措可以使新生代农民工对企业产生忠诚感,努力工作,回报企业。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1YJC630121):和谐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CRK014):经济发达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研究。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lSHD015):和谐视角下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研究。
[作者简介]林竹(1974—),女。辽宁鞍山人,博士,南京工程学院经管院副教授,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农民工就业问题。
责编:董积生;校对: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