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动态平衡的点滴做法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gangh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资源的利用我们可以在课前预设,但更多的、灵动的资源根本无法预测。所以,在设计时,对可能出现的生成性资源要充分估计,有的放矢的开发。同时,必须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使预设与生成动态平衡,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预设 生成 资源 发散 质疑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重点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动态平衡的研究》(立项批准号:MJYKT2014_121)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105-02
  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所以,有些资源的利用我们可以在课前预设,但更多的、灵动的资源根本无法预测,随时可能发生一些事先没有预料的“意外事故”。所以,在设计时,对可能出现的生成性资源要充分估计,有的放矢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使预设与生成动态平衡,使课堂教学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一、善于捕捉闪光点,发散中生成
  善于捕捉学生一闪即逝的闪光点。抛砖引玉,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学生发散思维,教师提炼激励也是促生成的好办法。
  学习乘法结合律时,教师设计了“25×16”一题,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特点,由于已有知识铺垫,学生很容易发现“25”这个特殊数字,并想办法找到“4”,学生很快发现了可以用“25×4×4”来计算,教师很满意,一切都在意料当中。突然发现有几个学生的手高高的举着,不愿意放下,教师有点不情愿的说,“还有其他方法?”“恩!”学生很肯定的回答。教师示意学生回答。“还可以把16看成2×8,然后用25×2得50,再乘8,也等于400!”学生很高兴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的发现了自己的疏忽,“你的方法也很简便,很好!”可有一个学生的手还没有放下,眼神坚定的告诉教师还有方法。教师很惊讶学生的表现,一定在猜测还有什么方法呢?嘴里还是不由自主的说“请你说。”“我把25拆开,就是5×5,再把16拆开,写成4×4,再用4×5得20乘4×5的积20,也是400。”没等教师肯定,学生乖乖的坐下了,此时的教师已经不是惊讶,而是叹服,“好样的!老师真没有想到这样的做法!”其他学生也激动的送出了自己的掌声,而这时,鼓掌的还有教师!“你的方法再这里看起来有点麻烦,但你教会了我们积极思考,这样的思维能帮我们学得更好!”学生再次真诚的鼓掌,教师投去了赞赏的目光!
  二、善于捕捉错误资源,发现中生成
  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是教师的义务。教师不仅应该知道学生过去的差错,而且应当医治学生现在的差错,预防学生未来的差错。我们应该像医生那样通过望闻问切,准确判断病因,然后对症下药。辨症施治的教育,才是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所以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促使课堂资源再度生成。如我在教学混合运算时,故意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45-45÷9。学生在草本上计算后,大多数同学的计算步骤如下:①45-45÷9=0÷9=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强信息:“45-45”,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而只有个别同学的计算步骤是:②45-45÷9=45-5=40出现这两种情况,乃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问这两种计算哪种计算正确?顿时,同学们纷纷争论: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我见学生的情绪高涨,对问题的答案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于是说:“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接着,我板书“四则混合运算”,讲授新课,效果很好。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造成“悬念”,使资源有效地得以发挥,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善于捕捉创新资源,创新中生成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善于捕捉创新资源,并引导学生在创新中生成。美国心理学家吉尔乐福特说:“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在每个人中间。”我国的章志光教授说:从可能性来看,任何一个政党,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即潜在的创造力,人人都有创造欲,人人都有创造潜能,小学生也不例外。作为小学教师,绝不能认为小学生只能接受而不会创造,轻视他们的创造潜能。其实,我们在教学中时常会见到小学生迸发出的创新火花,生成新的知识。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懂得3+3+3+3可以改写成3×4后,当教师提出4+4+4+3,怎么办时,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写出4×3+3、4×4-1、5×3等算式,这就是创造性。
  在教学中热情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们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绝不能漠然置之,从而建构和生成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验正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这一特点时,有一学生通过折对角,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重合,教师对这个学生应该予以表扬,肯定他的验证方法很好。
  四、善于捕捉质疑资源,质疑中生成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积极地进行思维,主动地去“实验”、去“探索”、去“发现”,并生成新的知识。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当我拿着大三角板介绍完三个内角的度数,请学生拿着自已的三角板上台复述三个内角的度数时,,一名学生突然质疑:“老师,我们的三角板比你的小得多,我们的三个内角怎么会和您的三个内角相等呢?”我即时抓住这昙花一现的亮点,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并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一下,对比一下,从而得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总之,课堂预设必不可少,教师要善于营造和管控学习氛围和环境,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必要的时空和资源,有效地把握住每个课堂资源,促进课堂动态生成,使预设与生成动态平衡,相得益彰。
其他文献
提出了近年来在实验融合教学领域中的一些具体措施。主要从直观实验成果、实用化实验技术及创新型项目出发对怎样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和总结。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149-02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常常是先复习旧知识,然后提出新的数学问题,再启发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进行演绎或推理来解决新问题,从而形成和产生新知识,最后也是一堂课的重点部分,即新知识的训练和运用。整个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推理轻应用,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特别是对概念、定理、公式及解题过程等相关结论
“材料成型综合实验” 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实验课程. 分析了该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根据实验教学计划和要求, 提出了实验教学改革新思
将全部仪器设备和实验器材进行系统分类,根据具体用途采取相应的管理办法,对使用及保养的每一个环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使仪器设备和实验器材条理分明,摆放有序,使用高效,保
结合多年数字电路实验教学实践,对于数字电路实验采用现代Quartus II仿真工具进行了实际研究并与传统实验方法进行了系统对比研究,包括从实验过程的复杂程度、实验效率、实验
【摘 要】 数学美源于数学,是数学的本质属性.数学的美育价值也愈来愈被教育界所注目.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也是数学审美教育的目的之所在.而审美主体(学生)从审美对象(数学)中获得美感的“桥梁”就是数学教师.所以,在数学审美教育中充分认识和肯定数学教师的作用和明确对数学教师的需求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审美;姿态美;语言美;才识美  【中图分类号】G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
【摘 要】当今信息社会知识激增,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终生受用的知识,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语文教学需要开放性。对文本开放、对学生生活实际开放,要面向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学生的整个世界,关注语文与生活的沟通、人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始终处于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学习环境中,以适应开放性社会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