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劳技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y200611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劳技老师一年不到的时间,我参加了许多次的教研活动,并在其他学校有过很多次的劳技听课经历。每每听完公开课,都会有一个说课的过程,大家以锐利的眼光和专业的知识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和评价,无论是何种观点都让我感到自己对于劳技教学的经验不足,也一直在促使我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每当我反思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之时,我放下了教案,首先会观察学生是否在这节课之中快乐的学习了,人性的呵护更应该重于知识的传授。每当我们反思当今教育的得失之时,却少了对最基础课堂的关注,更应该适时地走出第一步。
  一、减少学习压力,调动学习兴趣
  举个例子:一般情况下,我会认为中国结的编织最实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法和指导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和最有效果的传授中国结的编织方法。在这样的想法下,我也通过一定的实践,形成了“看图试做——观看演示——实践练习——评价总结”的模式。但反观这样的教学过程,能让学生多大限度的动脑进行思考呢,这可能是老师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不是对学生来说是最有意义的学习方法呢?在一节课中,我占用了大多数的时间,去讲解一个中国结的制作过程和制作的要点,却忽视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忽视了培养他们对于劳技的探究兴趣,其实说的不好听的话,也就变成了知识的一种灌输。
  我们都知道学生对于劳技课的初始兴趣是我们开展劳技教学的优势。首先,在现今的课程安排下,我们的劳技课成为了学生不但能动脑,也可以动手的课堂。在这里,学生找到了语数外的压力下,找到了能够放松身心的地方。二,劳技课程结合了学生年龄的特点,安排了适合他们锻炼能力,提高技术的课程,也使得他们对每一章新课充满了期待。两者结合,使我们的学生喜欢我们的劳技课,兴趣是成功的起点,爱迪生、乔布斯等等的例子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但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依旧采用知识的灌输,在劳技课堂上指令式的要求学生完成各项任务,布置过多的课后作业,缺少人性化和人情味,施加过多的学习压力,必定让学生迅速失去对于我们学习的兴趣,再准备充分的课程,再优秀的教学环节安排都无处施展,无益于教学的可持续性。
  二、联系生活新热点,找到新的突破口
  如今的二期课改,树立起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
  作为一门技术课程的劳技课,也融入到课改之中,不仅没有给劳技课程增加约束,反而更能够体现劳技这一实用课程的诸多优势。六年级编织成型中的“救护结”,它可以联系到消防安全教育和灾难发生时的生命教育;“鞭炮结”也可以联系到燃放鞭炮时的安全教育,以及引起的环境问题。劳技课的课程源于生活,也势必更加贴近于生活,如果善加运用,不但能很好的满足目前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投入到我们劳技课的学习之中,一举转变原有的老师唱主调的场面。
  三、创设兴趣小组,这是简单而又可行的劳技课堂教学的补充
  当我们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为每个教学环节和细节进行反复磨练之时,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课后的时间利用。在一次参与评选活动中,我看到马陆育才联合中学里,竹刻兴趣小组的一件件精美作品、一次次完整的活动记录的时候,一个简单的想法,也随之产生,为什么我不能设立一个中国结编织的兴趣小组。以兴趣促使兴趣,设立这个小组的用意在于探索劳技课的课外教学方式,学生能够以兴趣为向导,自主的摸索与探究,不仅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也聚集起一群能够带动周围同学共同进步的“特长生”。事实也很好的证明了,在一次课堂《云雀结》的学习之后,学生立即对劳技课本第113页的各种中国结组合挂饰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间,兴趣小组同学跑到我这来,探讨挂饰中可以运用到的各种结型,以及各种结型的组合方式,并且产生了一种会比较谁的挂饰更加美观的竞争意识。当我把小组学生的作品通过课堂,通过多媒体展示台向学生展现的时候,非小组同学之间,立即产生了对于中国结编织的更加浓厚的兴趣。小组同学也有了这份荣誉感和成就感,良好的学习氛围慢慢产生。课外的学习兴趣,更促进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整体的氛围,可谓是一举多得。
  劳技教学需要老师的智慧,这是一门有趣的课程,学生在我们的劳技课上,应该是充满着兴趣,满怀着喜悦,来完成每一堂的学习,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保护学生的这份心,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劳技。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家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陈旧的教学方法早已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新的教学理念指明了教学发展的方向。教师应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探索教
期刊
韩愈《师说》中“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语道出如今高中政治课堂的教育现象.老师
在教学不断发展、教学理念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实践就有了新的基础和目标。如何能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发展,掌握数学逻辑理念,具备数
期刊
一、巧用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
逆向思维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必备的能力,对学生的解题速度以及解题技巧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逆向思维的呈现方式并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数学学习过程
期刊
我们知道新课程改革重点强调要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内容非常多、难度又非常大。所以教师更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化学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身处情景之中。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收集、分析、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鉴别概念真
时代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科技的创新及发展日新月异,教育体制在不断地改革.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离不开学校的发展,更离不开教师的引领.若教师无法改变思想,那么所谓的全面推行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初中数学课程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必须更新自身的
期刊
语文是生活中重要的交际工具,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是人类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文既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需要,也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初中
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是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作为学生高考中三大主科之一,数学成绩对于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广大一线高中数学教师,要深刻理解自身工作的意义所在,在此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