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荆斩棘三十载 长驻九天耀星辰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yr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29日11时23分,随着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直冲云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开启飞天之旅,我国航天事业迈进空间站任务新时代。
   天和升空,中国空间站建设正式拉开帷幕。建成空间站,将使我国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具备长期开展有人参与的近地空间科研能力,显著提升太空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未来,空间站相关技术成果转化将推动生命健康、科普教育、地球灾害监测等多领域进步,促进信息、材料、药物等多方面产业应用,惠及我国科技及社会经济发展。
   空间站凝集航天领域最尖端、最复杂科技成果。空间站的研制和建设绝非易事,需攻克大型运载火箭、新型载人飞船、新型货运飞船、大型空间设施在轨组装、长期在轨飞行生命保障与环境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建设空间站,是我国持续推进航天技术进步,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当前,打造中国空间站正当其时。自1992年立项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完成“三步走”中的前“两步”,实现了从无人到有人、从空间出舱到交会对接、从短期试验到中期驻留的阶段性目标,积累了丰富的载人航天任务经验,具备了向更高目标发起冲击的技术实力。按计划,2022年我国将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全部任务目标。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乘风破浪的背后,是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20世纪九十年代,国内航天技术与工业水平尚不发达,研制团队夜以继日、奋战攻关,白手起家、托举“神一”,迈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2003年,“神五”腾飞,我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12年,我国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首次迎来航天员入驻;2016年,我国航天员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生活了33天……一步一脚印,一行一进步。中国航天人在飞天征途上勇攀高峰、不断前行。
   披荆斩棘三十载,长驻九天耀星辰。对浩瀚宇宙之向往,深植于中华民族之魂。苍穹之外,寄托着华夏儿女的探索精神与无限遐想。未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继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自主创新、攻坚克难。中国载人航天精神也將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永矗于寰宇间熠熠生辉。
  科技日报评论员
其他文献
20世纪末以来,陈清如提出了中国洁净煤战略构想。他指出,在煤炭是我国主导能源的前提下,要从根本上防治大气污染,其出路在于洁净煤技术。他认为,洁净煤技术能有效解决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控制;二是降低對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三是提高煤利用效率。因此它是中国未来能源的战略选择。   2003年1月,中国矿业大学成立了洁净能源研究院,陈清如担任院长。   他发起召开了首届国际干法选煤学术
期刊
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吸引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独立自主地探索,积极主动地交流,再经过师生的共同评价,使认知结构得到稳定和完善。一、揽旧探新、激发动机   1.授前教师首先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所教内容是初学还是后继,再确定几个知识点,让学生初步接触,然后将旧知且与其相联系的东西统揽过来,做到有目的的过渡、最后通过多方面练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根据知识点设置授前作业,本作业是教师在熟
期刊
日前,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研究员龙桂鲁、助理研究员王敏等人通过在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体系中引入对向传输模式间的单向耦合,首次在实验上实现了光学模式的奇异面,并由此提高微扰传感的灵敏度。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激光和光子评论》。
期刊
申国平是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第一中学的一名研究性学习课专职教师,从教十余年来,他先后组建了学校的科技中心和创新工作室,依托研究性学习探索和实践的主阵地,专注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与动手实践能力,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埋下了一颗颗创新创造的种子。   申国平与他的学生共同发明了“一种应用风力发电机风叶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这个装置利用叶片门弯曲结构形成的小涡旋可以使风能达到80%的利用率,改变了以往风力
期刊
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日前成功发射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笔者5月6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该所多项新材料技术在“天和”核心舱获得应用。   具体的新材料技术包括:首次应用于核心舱电推进系统中的霍尔推力器腔体,采用了氮化硼陶瓷基复合材料,该材料具备低密度、高强度、抗热震、耐溅射、易加工、绝缘性能好等优点,满足了推力器对陶瓷腔体材料的要求;“天和”核心舱的大面積可展收柔性太阳电池翼伸展机构关键
期刊
新华社记者郭程摄  5月8日,参会者在体验数字人民币咖啡机。在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覽会上,多家银行推出数字人民币体验活动专区,方便参会者了解数字人民币的特点并体验其多种使用场景。
期刊
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小型、靈活的可穿戴设备,可将人体皮肤发出的热量转化为电能。当戴在手腕上时,这种设备可以实时为LED灯供电。研究结果表明,体温有朝一日可为健身追踪器等可穿戴电子设备提供动力。相关论文近日刊登于《细胞报告—物理科学》。
期刊
新华社太原5月9日电 记者晏国政 王飞航 马晓媛 太行山再高,也高不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吕梁山再深,也挡不住人们跨越贫苦日子的脚步。   在山西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3700万干部群众铆足一股劲接续奋斗,战贫困奔小康,让三晋大地富起来秀起来。乘着新时代的发展东风,这里的人们重整行装再出发,踏上转型发展蹚新路的新征程。摘掉穷帽子,黄土地不再“贫瘠”   谷雨过后,吕梁山草木吐翠,春意盎然。  
期刊
不同“路线”,同样“惊艳”。继光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之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又成功研制出62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并实现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该成果5月7日在线发表于《科学》。   量子计算机在原理上具有超快的并行计算能力,相比经典计算机,有望通过特定算法实现指数级加速。在量子计算诸多技术路线中,超导量子计算是最有希望实现可拓展量子计算的候选者之一,其核心目标是增
期刊
1982年,陈清如开始招收研究生。他招学生与众不同,简单说就是两个字——跨界。他的50余名硕博研究生中,礦物加工专业的只有20位,其他则涵盖了数学、物理、机械、计算机、化工等各个专业。在陈清如看来,多学科交叉的背景正是诞生创新与创意的沃土,而把不同学科分散的力量集聚在一起,也能发挥不同特长人才优势,形成强大的科研团队。   尽管如此,培养起跨专业招收的研究生却着实不易,毕竟学生之前完全不懂矿物加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