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晏子春秋》中的军事名词有51组,主要涉及到参战人、编制、武器装备三个方面的内容,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层次、类别都较丰富。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军事类术语已经发展成熟,有了自己的体系,描述和分析这些军事名词,可以探讨其词义的运动轨迹、变化原因以及与这些军事名词相关的一些军事文化等。
[关键词]《(晏子春秋》 军事名词 参战人 编制 武器装备
军事名词是军事文化的积淀,是战争的历史产物。通过对先秦军事名词的研究,既可以展示这些词的词义演变轨迹,探索词义变化因素。了解相关的军事文化。同时为先秦战争的研究以及创作和理解以先秦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晏子春秋》中,“战争”一词用“兵”表示,如“好兵而忘民。”(《内篇问上》第二十五)同如“诸侯得微有兵乎?大臣得微有叛者乎?”(《内篇杂上》第十二)与战争相关的军事名词有51个,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1、参战人2、编制 3、武器及装备。下面我们逐类分析。
一、参战人
参战人包括三类词:军队、战士以及指挥者。表示军队的词有:师、兵、军、三军等词。表战士的有:士、戎士、兵、伏兵、卒、武夫等。指挥者有军吏、将军。
(一)、军队
1、师
在《晏子春秋》中“师”共出现了29次,和军事相关的有9次。意思很单一,都是表“军旅、军队”。比如:
①“师过泰山而不用事。”(《内篇谏上》第二十)
②“今令而杀兵二人,是师之半也。”(《内篇谏下》第五)
⑧“今君之游不然,师行而粮食,贫苦不息。”(《内篇问下》第一)
2、兵
《晏子春秋》中“兵”有四个义项,都和军事相关,其中一个是“军队”。如:
①“兵弱于邻国。”(《内篇谏上》第二十五)
②“吾(伏)(仗)兵而却三军者再。”《内篇谏下》第二十四1
③“兵强不劫弱。”《内篇问下》第八)
3、军
“军”。指军队。比如:
“师若果进,军必有殃。”(《内篇谏上》第二十二)
4、三军
“三军”。统称军队。比如:
“吾伏兵而却三军者再。”(《内篇谏下》第二十四)
(二)、战士
表战士的有士、戎士、兵、伏兵、卒、武夫等词。下面主要探讨“士”、“兵”、“卒”三词的词义关系。
1、士
《晏子春秋》中“士”有四个义项,仅有一个与军事相关。意为士兵,如:
①“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内篇谏上》第二十)
②“重士民之死力者,能禁暴国之邪逆。”(《内篇问上》第一)
③“军吏怠,戎士偷。则王子成甫昵侍。”《内篇问上》第六)
2、兵
“兵”意为士兵,如:
①“为我杀兵二人。”(《内篇谏下》第四)
②“其后杀兵四人。”(同上)
③“今令而杀兵二人。”(同上)
3、卒
“卒”也意为士兵,如:“于是破之臣,东邑之卒皆有利。”(《内篇问上》第四)
“士”、“兵”、“卒”三词在现代汉语中都应当属于军事术语的“战士”这一语义场。并且在理性意义上已经成为同义词。但是这三个词却经过了不同的运动过程,而且还有不同的运动趋势。
“兵”的本义是兵器。在甲骨文中已经有“兵”,为兵器的意思。如“贞勿锡黄兵。”《说文》释“兵”为“械也。从升持斤,并力之貌。”“兵”在词义演变过程中由兵器义,引申转移为指兵器的使用者。如张联荣先生所说:“不但区别性义素有所变化,而且指称义素也变了。比如常举的例子‘兵’:兵1:(杀伤敌人)+器具兵2:(杀伤敌人)+(有组织)+(人)。”这其中还有一个从单数、单称到复数、统称的过程。在《晏子春秋》中出现在单数形式时指称士兵、兵卒,如上文作“士兵”义项的“兵”《左传》中“兵”的义项有四个:①兵器:②战事,武事:③军队:④动词,攻击,刺杀。没有单数义的士兵、兵卒。复数意义的“兵”指“军队”,如《左传·昭公十四年》“楚子使然丹简上国之兵于宗丘。”《晏子春秋》中也有这种用例。如“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内篇谏上第二十五》)在《战国策·赵策四》也有用于复数意义的“兵”,比如:“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应该说,兵卒、士兵义在前,军队义在后。但是《汉语大词典=》丰巴两个义项并为一个义项,这是不大科学的。需要指出的是“兵”的“军队”一义是“士”和“卒”所没有的。
“士”最初指未婚男子,如《易·归妹》=“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婚攸利。”李道平纂疏:“曰女曰士,未成夫妇之辞。”后来用于成年男子的通称,如《诗经·周颂·载芟》:“依其在京,有依其士”。又有用于男子的美称,如《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与军事相关的较早用例见于《老子》,义为“将领”,如“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王弼注:“士,卒之帅也。”到《左传》、《荀子》时,士的地位已经下降,词义变为“武士、兵士”,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荀子·王制》“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晏子春秋》也有这种用例,详见上文。
“卒”字虽然在甲骨文中已出现,但是与军事无关。“卒”是“象用粗布做的上衣,为下人隶卒所穿之衣。”按《说文》“卒,隶给事者衣为卒,卒。衣有题识者。”在甲骨文中“卒”仅用作地名、方国名、祭名。作“步兵”是后起之意,后又泛指士兵,如:
①“于是破之臣,东邑之卒皆有利。”(《内篇问上》第四)
②“以故汉王得数十骑西门遁……诸将卒不能从者,尽在城中”(《史记·高祖本纪》)
以上“卒”即指士兵。“卒”用于军事出现得比“兵”、“士”晚,而且一出现时就与士兵相关。指士兵中的一个兵种,即“步兵”,如“车驰、卒奔。”(《左传·宣公十二年》)由此可见,“兵”、“士”、“卒”是同一语义场中不同时段的产物,也处在不同的层面。从时段上来看,“兵”应该是最早出现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了“士兵”义项。“士”虽然出现也较早,但作军事用语时与“士兵”义项相结合出现较晚。“卒”作军事用语也比较晚。但它一作军事用语就与士兵相联系。
“兵”、“士”、“卒”三个词虽然都同属于一个语义场,但是最初并非处于同一个层面。“兵”是一个上位概念,因为“兵”的意思是:杀伤敌人的有组织的人。“士”指兵士、武士、甲士:“卒”则是“步兵”,是“兵”的下位概念。但是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和“卒”两个下位概念都出现了向上位靠近的趋势,由下位的词上升到与 上位的“兵”同等地位,最后成为三个所指相同的词。这是词义引申的作用下,“士”、“卒”义域扩大的结果。在《晏子春秋》中三者已经同在一个层面,即“兵”、“卒”和“士”都属于同位概念。
“士”和“卒”由于和“兵”连用,形成种概念加属概念的复音词,也致使“士”、“卒”的义素发生变化,义位向“兵”靠近,比如“货财上流,赏罚不信,民无廉耻,而求百姓之安难,兵士之死节,不可得也。”《管子·权修》)属概念的“兵”和种概念的“士”合成为复音词,“士”义为士卒、士兵,升为与属概念“兵”平等的上位概念。在晋·傅玄《晋鼓吹曲·顺天道》中有“兵卒”的用例,也是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复合成词,指代与上位概念一致,为“士兵的旧称”。同时也出现了种概念加上属概念复合成词等同于属概念的所指范围。比如“士兵”、“卒兵”。“士兵”最初义为士大夫和军队。如“伏惟将军国富政修,士兵怀附。”(《后汉书·窦融传》)用于“指军队中的基本战斗成员,与官相别”出现更晚。“卒兵”指士兵,如“百里之神,千里之君,汤执其中和。举伊尹,收天下雄隹之士,练卒兵……为天下除残去贼。”(汉·袁康《越绝书·外传枕中》)此外,“士”和“卒”也组合成词。“士卒”最初指甲士和步兵。比如:
(1)“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管子·主政》)
②“嵩温恤士卒,甚得众情,每军行顿止……。”《后汉书》)
“士卒”到后来才泛指士兵,如“身先士卒”。“卒士”用于指战士,如“将帅不严威。民心不专一,陈士不死制,卒士不轻敌,而求兵之必胜,不可得也。”《管子·重令》因此“士”和“卒”也处于与兵同等的地位。现代汉语中还有“走卒”一词,其中“卒”依然保留有“步兵”的一些性质,正因为“卒”本为步兵,所以与“走”结合成词。
“兵”、“士”、“卒”虽然发展到处于同一层面,但是并非就稳定了,这种相对的稳定随着词义的发展又逐渐被打破,出现新变化。“兵”发展至今变化不大。特别是在作战人员“士兵”一义上。它是一个自由语素,既可以单独成词,也可以和其它词素复合,形成合成词。比如:“士兵”、“炮兵”、“步兵”、“兵器”、“兵役”等。构词能力最强,既可以作为中心词素与其它的词素相结合,也可以作为区别词素。修饰其它词素构成偏正式。“士”作为单音词时,在现代汉语中与军事相关的意义为:①军人:②军人的一级。在尉以下。作为作战人员的“军人”讲时,只能以合成词的形式出现,但构词能力也较强,如“战士”、“兵士”、“将士”、“士兵”、“士气”等。而“卒”在现代汉语中与军事相关的意义为:①兵;②差役。只有用在对举的情况下,才保留了“士兵”之义,比如在“一兵一卒”中。它的构词能力最弱。“走卒”义也与“士兵”相距甚远,指差役。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卒”用于表军事类的词义出现最晚,但变化很快,而且用于表该义项的“卒”,其活动力也最弱,它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最先退出历史舞台。它现在已经退出基本词汇的行列中,这与它自身的活动力密切相关。在生物界存着优胜劣汰的现象,在词汇领域中也同样遵循这条规律。活动力差,构词能力弱,不能适应多变的社会,不能满足语言自身的要求。必然生命力就弱,最终成为被淘汰的对象,成为历史词。
(三)、指挥者
《晏子春秋》中指挥者的军职用“军行”表示。如“()[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内篇问下》第十七)。指挥者有“将军”和“军吏”,如:
“军吏怠。戎士偷,则王子成甫蜞侍。”(《内篇问上》第六)
“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内篇杂上》第三)
“军吏”泛指军中的将帅官佐。
二、编制
“春秋以前,军队数量较少,军队编制中‘师’为最高建制单位。进入春秋后,军队数量大增,‘军’级的军队编制开始出现。从而导致了战争规模的扩大。”但在《晏子春秋》里编制方面的军事名词仅有“卒”一词。并且“卒”作为编制,在《晏子春秋》中有一条用例,即“()[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内篇问下》第四)何为“卒列”?《荀子·议兵》:“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杨惊注:“卒,卒伍。列,行列。言动皆有备也。”“卒”,杜预注为“百人为卒”。“卒”本是属于“战士”这个小语义场的词。在《晏子春秋》中的“卒”也有属于军队编制的语义。如在“卒列无长”中。“卒”是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以一百人或二百人为卒。《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卒是一百人。齐国是以二百人为一卒。如《国语·齐语》“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师之”。由此可见。“卒”作为编制在春秋时期已经产生了。
古时军事单位和行政单位常是二而一的,平时是居民,战时编成军队。如“庆氏亡,分其邑。与晏子()[邶]殿,其鄙(卒)[六十],晏子弗受。”(《内篇杂下》第十五)再如《国语·齐语》“制鄙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司为卒,卒有卒帅。”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连年。所以在军事上的投入是很大的,对编制当然也很重视。“卒”在《晏子春秋》中不但用于军事上,还用在居民的编制中,正是这一时段历史面貌的体现。这样的局面也正是“卒”作为编制的义项得以存在的土壤。“卒”是一个历史词语。所以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用于编制的义项也逐渐消失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已经没有这一义项。《现代汉语词典》“卒”字条上与军事相关的义项只有两个:①兵②差役。
三、武器装备
军事类词中表武器装备的名词如:兵、兵甲、直兵、兵革、长兵、战车、兵车、弓、矢、干戚、剑、甲、刃、戟、曲刃、介胄、戚、竖刀等。在这一个语义场中有三个层面。第一层有:兵、兵甲、兵革等三组词,它们用于“兵器”这一统称,第二层是“直兵”、“长兵”,它们是从形的角度又将兵器分类。余下的词处于第三层,是第二层的下位概念。在下位第三层的概念中,又可以分出如下的小类:
(1)车类如:车、战车、兵车
(2)弓箭类如:弓、矢
(3)刀具类如:干戚、戚、剑、刃、戟、曲刃、竖刀
(4)战袍类如:甲、介胄
“由于战国以前作战以战车为主”。所以《晏子春秋》中车类名词在武器装备类名词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6]兵车的多少和优劣与战争结果息息相关。同时车类武器装备也是国家强弱的一个评判标准。如:
①“今君之朝臣万人,兵车千乘,……官未具也。”(《内篇问上》第六)
②“昔吾先君桓公,从车三百乘,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今吾从车千乘,可以逮先君桓之后乎?”(《内篇问下》第三)
可见,当时统治者是很看重车类武器装备,这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追求。而且还表现在对它的修缮上,如“兵革之不完,战车之不修,此臣之罪也。”(《内篇杂下》第十二)
“齐鲁大地上的土著居民是东夷人。”“东夷人是弓箭的发明者。”因为“‘夷’字即人背弓之形。”按《说文·矢部》“古者夷牟初作矢。”考古也可以证明,“在山东邹县野店、曲阜西夏侯等地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发现有以石镞、玉镞装饰身体的习俗。”因此在武器中,弓箭类是不可缺少的。
“齐鲁地区是中国兵器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虽然说《晏子春秋》中武器装备类军事名词数量不大,但却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层次、类别都很丰富、充分。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军事类术语已经发展成熟,有了自己的体系。这和齐鲁地区悠久的兵器史、深厚的兵器文化直接联系,也是战争时代的产物。
[关键词]《(晏子春秋》 军事名词 参战人 编制 武器装备
军事名词是军事文化的积淀,是战争的历史产物。通过对先秦军事名词的研究,既可以展示这些词的词义演变轨迹,探索词义变化因素。了解相关的军事文化。同时为先秦战争的研究以及创作和理解以先秦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晏子春秋》中,“战争”一词用“兵”表示,如“好兵而忘民。”(《内篇问上》第二十五)同如“诸侯得微有兵乎?大臣得微有叛者乎?”(《内篇杂上》第十二)与战争相关的军事名词有51个,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1、参战人2、编制 3、武器及装备。下面我们逐类分析。
一、参战人
参战人包括三类词:军队、战士以及指挥者。表示军队的词有:师、兵、军、三军等词。表战士的有:士、戎士、兵、伏兵、卒、武夫等。指挥者有军吏、将军。
(一)、军队
1、师
在《晏子春秋》中“师”共出现了29次,和军事相关的有9次。意思很单一,都是表“军旅、军队”。比如:
①“师过泰山而不用事。”(《内篇谏上》第二十)
②“今令而杀兵二人,是师之半也。”(《内篇谏下》第五)
⑧“今君之游不然,师行而粮食,贫苦不息。”(《内篇问下》第一)
2、兵
《晏子春秋》中“兵”有四个义项,都和军事相关,其中一个是“军队”。如:
①“兵弱于邻国。”(《内篇谏上》第二十五)
②“吾(伏)(仗)兵而却三军者再。”《内篇谏下》第二十四1
③“兵强不劫弱。”《内篇问下》第八)
3、军
“军”。指军队。比如:
“师若果进,军必有殃。”(《内篇谏上》第二十二)
4、三军
“三军”。统称军队。比如:
“吾伏兵而却三军者再。”(《内篇谏下》第二十四)
(二)、战士
表战士的有士、戎士、兵、伏兵、卒、武夫等词。下面主要探讨“士”、“兵”、“卒”三词的词义关系。
1、士
《晏子春秋》中“士”有四个义项,仅有一个与军事相关。意为士兵,如:
①“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内篇谏上》第二十)
②“重士民之死力者,能禁暴国之邪逆。”(《内篇问上》第一)
③“军吏怠,戎士偷。则王子成甫昵侍。”《内篇问上》第六)
2、兵
“兵”意为士兵,如:
①“为我杀兵二人。”(《内篇谏下》第四)
②“其后杀兵四人。”(同上)
③“今令而杀兵二人。”(同上)
3、卒
“卒”也意为士兵,如:“于是破之臣,东邑之卒皆有利。”(《内篇问上》第四)
“士”、“兵”、“卒”三词在现代汉语中都应当属于军事术语的“战士”这一语义场。并且在理性意义上已经成为同义词。但是这三个词却经过了不同的运动过程,而且还有不同的运动趋势。
“兵”的本义是兵器。在甲骨文中已经有“兵”,为兵器的意思。如“贞勿锡黄兵。”《说文》释“兵”为“械也。从升持斤,并力之貌。”“兵”在词义演变过程中由兵器义,引申转移为指兵器的使用者。如张联荣先生所说:“不但区别性义素有所变化,而且指称义素也变了。比如常举的例子‘兵’:兵1:(杀伤敌人)+器具兵2:(杀伤敌人)+(有组织)+(人)。”这其中还有一个从单数、单称到复数、统称的过程。在《晏子春秋》中出现在单数形式时指称士兵、兵卒,如上文作“士兵”义项的“兵”《左传》中“兵”的义项有四个:①兵器:②战事,武事:③军队:④动词,攻击,刺杀。没有单数义的士兵、兵卒。复数意义的“兵”指“军队”,如《左传·昭公十四年》“楚子使然丹简上国之兵于宗丘。”《晏子春秋》中也有这种用例。如“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内篇谏上第二十五》)在《战国策·赵策四》也有用于复数意义的“兵”,比如:“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应该说,兵卒、士兵义在前,军队义在后。但是《汉语大词典=》丰巴两个义项并为一个义项,这是不大科学的。需要指出的是“兵”的“军队”一义是“士”和“卒”所没有的。
“士”最初指未婚男子,如《易·归妹》=“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婚攸利。”李道平纂疏:“曰女曰士,未成夫妇之辞。”后来用于成年男子的通称,如《诗经·周颂·载芟》:“依其在京,有依其士”。又有用于男子的美称,如《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与军事相关的较早用例见于《老子》,义为“将领”,如“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王弼注:“士,卒之帅也。”到《左传》、《荀子》时,士的地位已经下降,词义变为“武士、兵士”,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荀子·王制》“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晏子春秋》也有这种用例,详见上文。
“卒”字虽然在甲骨文中已出现,但是与军事无关。“卒”是“象用粗布做的上衣,为下人隶卒所穿之衣。”按《说文》“卒,隶给事者衣为卒,卒。衣有题识者。”在甲骨文中“卒”仅用作地名、方国名、祭名。作“步兵”是后起之意,后又泛指士兵,如:
①“于是破之臣,东邑之卒皆有利。”(《内篇问上》第四)
②“以故汉王得数十骑西门遁……诸将卒不能从者,尽在城中”(《史记·高祖本纪》)
以上“卒”即指士兵。“卒”用于军事出现得比“兵”、“士”晚,而且一出现时就与士兵相关。指士兵中的一个兵种,即“步兵”,如“车驰、卒奔。”(《左传·宣公十二年》)由此可见,“兵”、“士”、“卒”是同一语义场中不同时段的产物,也处在不同的层面。从时段上来看,“兵”应该是最早出现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了“士兵”义项。“士”虽然出现也较早,但作军事用语时与“士兵”义项相结合出现较晚。“卒”作军事用语也比较晚。但它一作军事用语就与士兵相联系。
“兵”、“士”、“卒”三个词虽然都同属于一个语义场,但是最初并非处于同一个层面。“兵”是一个上位概念,因为“兵”的意思是:杀伤敌人的有组织的人。“士”指兵士、武士、甲士:“卒”则是“步兵”,是“兵”的下位概念。但是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和“卒”两个下位概念都出现了向上位靠近的趋势,由下位的词上升到与 上位的“兵”同等地位,最后成为三个所指相同的词。这是词义引申的作用下,“士”、“卒”义域扩大的结果。在《晏子春秋》中三者已经同在一个层面,即“兵”、“卒”和“士”都属于同位概念。
“士”和“卒”由于和“兵”连用,形成种概念加属概念的复音词,也致使“士”、“卒”的义素发生变化,义位向“兵”靠近,比如“货财上流,赏罚不信,民无廉耻,而求百姓之安难,兵士之死节,不可得也。”《管子·权修》)属概念的“兵”和种概念的“士”合成为复音词,“士”义为士卒、士兵,升为与属概念“兵”平等的上位概念。在晋·傅玄《晋鼓吹曲·顺天道》中有“兵卒”的用例,也是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复合成词,指代与上位概念一致,为“士兵的旧称”。同时也出现了种概念加上属概念复合成词等同于属概念的所指范围。比如“士兵”、“卒兵”。“士兵”最初义为士大夫和军队。如“伏惟将军国富政修,士兵怀附。”(《后汉书·窦融传》)用于“指军队中的基本战斗成员,与官相别”出现更晚。“卒兵”指士兵,如“百里之神,千里之君,汤执其中和。举伊尹,收天下雄隹之士,练卒兵……为天下除残去贼。”(汉·袁康《越绝书·外传枕中》)此外,“士”和“卒”也组合成词。“士卒”最初指甲士和步兵。比如:
(1)“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管子·主政》)
②“嵩温恤士卒,甚得众情,每军行顿止……。”《后汉书》)
“士卒”到后来才泛指士兵,如“身先士卒”。“卒士”用于指战士,如“将帅不严威。民心不专一,陈士不死制,卒士不轻敌,而求兵之必胜,不可得也。”《管子·重令》因此“士”和“卒”也处于与兵同等的地位。现代汉语中还有“走卒”一词,其中“卒”依然保留有“步兵”的一些性质,正因为“卒”本为步兵,所以与“走”结合成词。
“兵”、“士”、“卒”虽然发展到处于同一层面,但是并非就稳定了,这种相对的稳定随着词义的发展又逐渐被打破,出现新变化。“兵”发展至今变化不大。特别是在作战人员“士兵”一义上。它是一个自由语素,既可以单独成词,也可以和其它词素复合,形成合成词。比如:“士兵”、“炮兵”、“步兵”、“兵器”、“兵役”等。构词能力最强,既可以作为中心词素与其它的词素相结合,也可以作为区别词素。修饰其它词素构成偏正式。“士”作为单音词时,在现代汉语中与军事相关的意义为:①军人:②军人的一级。在尉以下。作为作战人员的“军人”讲时,只能以合成词的形式出现,但构词能力也较强,如“战士”、“兵士”、“将士”、“士兵”、“士气”等。而“卒”在现代汉语中与军事相关的意义为:①兵;②差役。只有用在对举的情况下,才保留了“士兵”之义,比如在“一兵一卒”中。它的构词能力最弱。“走卒”义也与“士兵”相距甚远,指差役。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卒”用于表军事类的词义出现最晚,但变化很快,而且用于表该义项的“卒”,其活动力也最弱,它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最先退出历史舞台。它现在已经退出基本词汇的行列中,这与它自身的活动力密切相关。在生物界存着优胜劣汰的现象,在词汇领域中也同样遵循这条规律。活动力差,构词能力弱,不能适应多变的社会,不能满足语言自身的要求。必然生命力就弱,最终成为被淘汰的对象,成为历史词。
(三)、指挥者
《晏子春秋》中指挥者的军职用“军行”表示。如“()[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内篇问下》第十七)。指挥者有“将军”和“军吏”,如:
“军吏怠。戎士偷,则王子成甫蜞侍。”(《内篇问上》第六)
“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内篇杂上》第三)
“军吏”泛指军中的将帅官佐。
二、编制
“春秋以前,军队数量较少,军队编制中‘师’为最高建制单位。进入春秋后,军队数量大增,‘军’级的军队编制开始出现。从而导致了战争规模的扩大。”但在《晏子春秋》里编制方面的军事名词仅有“卒”一词。并且“卒”作为编制,在《晏子春秋》中有一条用例,即“()[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内篇问下》第四)何为“卒列”?《荀子·议兵》:“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杨惊注:“卒,卒伍。列,行列。言动皆有备也。”“卒”,杜预注为“百人为卒”。“卒”本是属于“战士”这个小语义场的词。在《晏子春秋》中的“卒”也有属于军队编制的语义。如在“卒列无长”中。“卒”是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以一百人或二百人为卒。《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卒是一百人。齐国是以二百人为一卒。如《国语·齐语》“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师之”。由此可见。“卒”作为编制在春秋时期已经产生了。
古时军事单位和行政单位常是二而一的,平时是居民,战时编成军队。如“庆氏亡,分其邑。与晏子()[邶]殿,其鄙(卒)[六十],晏子弗受。”(《内篇杂下》第十五)再如《国语·齐语》“制鄙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司为卒,卒有卒帅。”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连年。所以在军事上的投入是很大的,对编制当然也很重视。“卒”在《晏子春秋》中不但用于军事上,还用在居民的编制中,正是这一时段历史面貌的体现。这样的局面也正是“卒”作为编制的义项得以存在的土壤。“卒”是一个历史词语。所以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用于编制的义项也逐渐消失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已经没有这一义项。《现代汉语词典》“卒”字条上与军事相关的义项只有两个:①兵②差役。
三、武器装备
军事类词中表武器装备的名词如:兵、兵甲、直兵、兵革、长兵、战车、兵车、弓、矢、干戚、剑、甲、刃、戟、曲刃、介胄、戚、竖刀等。在这一个语义场中有三个层面。第一层有:兵、兵甲、兵革等三组词,它们用于“兵器”这一统称,第二层是“直兵”、“长兵”,它们是从形的角度又将兵器分类。余下的词处于第三层,是第二层的下位概念。在下位第三层的概念中,又可以分出如下的小类:
(1)车类如:车、战车、兵车
(2)弓箭类如:弓、矢
(3)刀具类如:干戚、戚、剑、刃、戟、曲刃、竖刀
(4)战袍类如:甲、介胄
“由于战国以前作战以战车为主”。所以《晏子春秋》中车类名词在武器装备类名词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6]兵车的多少和优劣与战争结果息息相关。同时车类武器装备也是国家强弱的一个评判标准。如:
①“今君之朝臣万人,兵车千乘,……官未具也。”(《内篇问上》第六)
②“昔吾先君桓公,从车三百乘,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今吾从车千乘,可以逮先君桓之后乎?”(《内篇问下》第三)
可见,当时统治者是很看重车类武器装备,这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追求。而且还表现在对它的修缮上,如“兵革之不完,战车之不修,此臣之罪也。”(《内篇杂下》第十二)
“齐鲁大地上的土著居民是东夷人。”“东夷人是弓箭的发明者。”因为“‘夷’字即人背弓之形。”按《说文·矢部》“古者夷牟初作矢。”考古也可以证明,“在山东邹县野店、曲阜西夏侯等地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发现有以石镞、玉镞装饰身体的习俗。”因此在武器中,弓箭类是不可缺少的。
“齐鲁地区是中国兵器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虽然说《晏子春秋》中武器装备类军事名词数量不大,但却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层次、类别都很丰富、充分。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军事类术语已经发展成熟,有了自己的体系。这和齐鲁地区悠久的兵器史、深厚的兵器文化直接联系,也是战争时代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