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网球》这些年

来源 :网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ware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我来说,《网球》不仅仅是一本杂志,也是一把通往网球世界的钥匙,更是一块敲开我半职业体育记者生涯的敲门砖。
  说起我与《网球》的结缘,还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经历。2005年温网比赛期间,我有机会临时成为赛事大会的安检工作人员。我们小组主要负责全英俱乐部13号大门(工作人员与球员名人专用通道)的安全监察。接待工作非常忙碌,但也让我无比兴奋,这些来来往往的名人,此前只能在报纸或者电视里看到,而现在就出现在我身边。
  更让我意外的是,服务期间的一天,我突然遇到一队亚洲记者,拿着Tenni sMagazine China的记者证,并带着些许的京腔,那种感觉实在很美妙,用亲切来形容也不为过。我颌首,以一句标准的普通话:“欢迎你们来到温布顿,欢迎来自祖国的记者。”其中的一名记者,就是《网球》杂志的吴吴老师。能够在温布顿赛场遇到同胞,并且是遇到在这里服务赛事的同胞,吴吴老师也是感到很意外和惊喜。
  在中间休息的时候,我和吴吴老师攀谈起来,在看到我对网球知识的理解和对英国环境的熟知后,吴吴老师邀请我加入《网球》杂志的大家庭。这也让我有了后面多次有意义而又难忘的采访,而其中与荣誉志愿者交谈的那次采访,更使我记忆深刻。
  熟悉温网的人,都常常会在比赛期间看到一群特殊的中老年人群体,他们身着统一的制服,戴着绅士而别致的草帽,手中拿一把长长的雨伞。他们总是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总会适时而主动的上前询问,为你提供细致而周到的服务。这些人就是温网的荣誉志愿者——完全可以说,他们和奶油草莓、亨曼山一起,构成了温网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之所以选择他们作为我的采访对象,是因为当时很多人并不了解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除了球童之外不拿任何薪资的志愿工作人员,他们的身份各异,但共同的特点是都是网球爱好者,愿意为网球、为比赛无偿付出。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回报可能就是可以随时随地近距离的观看温网的比赛。
  这些荣誉志愿者不单单对网球非常热忱,还风趣健谈,我记得当时我采访的其中一名荣誉志愿者,在得知我们是来自中国的记者时,谈起他的女儿在中国教英语的经历,以及自己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如今几年过去了,那些曾与我侃侃而谈的志愿者们,大部分仍然活跃在温网赛事中,仍在以最简单的形式,最质朴的语言,表达着他们对网球的热爱,和对温网的自豪。
  对于英国人来说,温网早已超出一项体育赛事的范畴,它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一项能够表现国家文化并让世界了解英国的社会活动。因此,像从荣誉志愿者这样的角度去报道温网,往往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这项赛事的魅力,挖掘出这个国家最深层次的一面。作为一个在英国生活了多年、热爱网球并长期坚持网球运动的人,我很高兴能够在温网和《网球》杂志结缘,它提供了一个可以让我充分发挥自我的舞台,为我开启了理想的职业生涯。得知《网球》杂志即将十周岁的时候,我在遥远的英国默默送上祝福,祝《网球》杂志越办越好……
其他文献
经过五天鏖战,中国嘉德2015秋季拍卖会于11月18日晚间圆满落幕,中国书画、中国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陶瓷、工艺品、古籍善本、邮品钱币六大门类38个专场总成交额18.31亿元。从首日二十世纪与当代艺术的夜场首秀成功,到次日中国书画“大观之夜”斩获9.2亿元的成交额,接续的两个碑帖专场以学术引领市场,反应热烈、成交喜人,在连续五天的拍卖中各门类亮点不断、高价频出。  总体来看,中国嘉德2015秋季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