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国家博物馆迎来了建馆百年之庆。从建馆之初的捉襟见肘,到抗战时期的避祸南迁;从新中国成立后,用阶级斗争史观重新梳理中国历史,到“文革”后的拨乱反正;从注重教化功能,到重申“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发展定位,百年来,国博的起伏、发展与这个国家休戚相关。国博展陈方式的变迁,也关乎我们如何认识和叙述自己的历史。
?笏 尴尬的草创
康有为游历欧洲,参观了无数博物馆后,感慨道:“我国之大,以文明自号数千年,而无一博物院以开民智。欧美人每问吾国博物院,事为赧然面赤,奇耻大辱未有甚于此者。”
诚如此言。中国自古只有私家收藏,而无公共博物馆的概念。近代西方博物馆乃是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基础上的文化共享与参与,它与市民社会的形成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民国肇始,为彰显中国已开始迈入现代国家之列,北洋政府兴办了一系列公共设施,其中就包括国立历史博物馆。
1912年,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设于国子监,四年后又移至午门城楼和东西朝房。此时,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所接收的文物,包括孔庙、军机处、清内阁大库的文物和档案。
然而,在北洋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代,政府对它的发展并不真正关心,以至于博物馆一筹备就是十几年,直到1926年方得正式开馆。这期间,馆藏制度混乱,文物保护失当。8000麻袋珍贵的明清内阁档案像垃圾一样堆在端门的门洞里,谁都可以顺手牵羊。最后馆方竟以害怕失火为由,把它们当废纸卖给了纸铺子。曾参与过历史博物馆筹建的鲁迅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中感慨:“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而其实也并不单是对于书籍或古董。”
此后抗战爆发,历史博物馆的许多文物也像故宫的国宝一样踏上了南迁之路,直到1948年才辗转回到北平。
?笏 “革命”“历史”分分合合
1949年后,北京历史博物馆被纳入新中国文化体系之中。此时,文教机构皆为国有,“国立”二字也就省去了。
1958年,为了向建国十周年献礼,中央决定在北京建设“十大建筑”。北京历史博物馆新馆被设计于天安门广场东侧,改扩建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此后,随着中国政治气候的变化,二馆几度分分合合,直到2003年两馆重新合并成为今天的国家博物馆。
两馆成立初期,职责泾渭分明。历史博物馆负责“中国通史陈列”,革命博物馆负责“中国革命史陈列”。但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用文物组织,展示中国历史”,成为筹建人员的更大课题。于是,由邓拓担纲,云集了翦伯赞、吴晗、邓广铭、夏鼐等众多知名历史学家在内的专家组,开始了反复的研究讨论。大家为中国通史陈列拟定了几条原则,其核心是以阶级斗争为主线,表现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劳动人民的斗争史。历代的文化、艺术、科学和人民生活状况则作为点缀。
与“中国通史陈列”相比,中国革命博物馆负责的“中国革命史陈列”更加敏感。1970年,为了向建党50周年献礼,国务院指示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备“廿八年党史陈列”,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搞廿八年,几个阶段,一条红线。”“红线”指的自然是毛泽东思想。
然而,此后中国政坛风云变幻,“党史陈列”方案也几经修改。先是过分抬高林彪的历史地位,后又要配合“批林批孔”运动批判林彪。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党史陈列”无法真实地反映历史,有时甚至要配合政治运动随意篡改历史和文物。
新的陈列方案,打破了长期以来在党史领域中的一些禁区,努力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过去对党的创建人李大钊、蔡和森、董必武等表现得很少,陈独秀更只字不提。新方案中,把他们一一补齐;过去对瞿秋白、李立三等犯有“路线错误”的党的领导人一味批判,新方案则给予了他们客观的分析与评价;过去对白区斗争史和有影响的党外人士,如孙中山、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等基本不提,新方案中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均有所记录。新的陈列出现革命烈士100余人,其中除了共产党员外,还包括不少爱国民主人士和爱国将领。
?笏 新国博:历史与艺术并重
2003年2月28日,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今年3月,耗资25亿、历时4年的国博新馆扩建工程完工。这座世界建筑面积最大的国家博物馆终于与公众见面了。
国博网站这样介绍新国博:“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不难看出,新国博的定位,除承担了此前的教化功能外,向美育和艺术迈出了一大步。
怎样才能更加符合现今中国的形象?从新国博的展览中,似乎能窥见一斑:“中国通史展览”已改为“古代中国”,“党史陈列”则变换为“复兴之路”。这两个常设展览占据了3层楼、8个展厅。虽然它们还带有浓重的中学历史课本味道,但对于近7万平方米、48个大小展厅的新国博而言,其比重已经相当有限。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说:“改扩建之后,对于国博来说,仅靠通史陈列很难承担起赋予其上的历史性责任,必须将艺术的收藏、展览和研究工作提升到与历史相并行的平台上。”
博物馆是美的殿堂。然而,自中国有博物馆以来,它更多地承担了教化的功能。搞了一辈子革命历史展陈的苏东海,为新国博“历史与艺术并重”定位叫好。他说,我们缺了一百年的艺术课终于补上了。
博物馆起源于美,如今国博回到美的轨道上,也算是重新找到了自己。
?笏 尴尬的草创
康有为游历欧洲,参观了无数博物馆后,感慨道:“我国之大,以文明自号数千年,而无一博物院以开民智。欧美人每问吾国博物院,事为赧然面赤,奇耻大辱未有甚于此者。”
诚如此言。中国自古只有私家收藏,而无公共博物馆的概念。近代西方博物馆乃是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基础上的文化共享与参与,它与市民社会的形成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民国肇始,为彰显中国已开始迈入现代国家之列,北洋政府兴办了一系列公共设施,其中就包括国立历史博物馆。
1912年,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设于国子监,四年后又移至午门城楼和东西朝房。此时,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所接收的文物,包括孔庙、军机处、清内阁大库的文物和档案。
然而,在北洋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代,政府对它的发展并不真正关心,以至于博物馆一筹备就是十几年,直到1926年方得正式开馆。这期间,馆藏制度混乱,文物保护失当。8000麻袋珍贵的明清内阁档案像垃圾一样堆在端门的门洞里,谁都可以顺手牵羊。最后馆方竟以害怕失火为由,把它们当废纸卖给了纸铺子。曾参与过历史博物馆筹建的鲁迅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中感慨:“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而其实也并不单是对于书籍或古董。”
此后抗战爆发,历史博物馆的许多文物也像故宫的国宝一样踏上了南迁之路,直到1948年才辗转回到北平。
?笏 “革命”“历史”分分合合
1949年后,北京历史博物馆被纳入新中国文化体系之中。此时,文教机构皆为国有,“国立”二字也就省去了。
1958年,为了向建国十周年献礼,中央决定在北京建设“十大建筑”。北京历史博物馆新馆被设计于天安门广场东侧,改扩建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此后,随着中国政治气候的变化,二馆几度分分合合,直到2003年两馆重新合并成为今天的国家博物馆。
两馆成立初期,职责泾渭分明。历史博物馆负责“中国通史陈列”,革命博物馆负责“中国革命史陈列”。但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用文物组织,展示中国历史”,成为筹建人员的更大课题。于是,由邓拓担纲,云集了翦伯赞、吴晗、邓广铭、夏鼐等众多知名历史学家在内的专家组,开始了反复的研究讨论。大家为中国通史陈列拟定了几条原则,其核心是以阶级斗争为主线,表现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劳动人民的斗争史。历代的文化、艺术、科学和人民生活状况则作为点缀。
与“中国通史陈列”相比,中国革命博物馆负责的“中国革命史陈列”更加敏感。1970年,为了向建党50周年献礼,国务院指示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备“廿八年党史陈列”,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搞廿八年,几个阶段,一条红线。”“红线”指的自然是毛泽东思想。
然而,此后中国政坛风云变幻,“党史陈列”方案也几经修改。先是过分抬高林彪的历史地位,后又要配合“批林批孔”运动批判林彪。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党史陈列”无法真实地反映历史,有时甚至要配合政治运动随意篡改历史和文物。
新的陈列方案,打破了长期以来在党史领域中的一些禁区,努力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过去对党的创建人李大钊、蔡和森、董必武等表现得很少,陈独秀更只字不提。新方案中,把他们一一补齐;过去对瞿秋白、李立三等犯有“路线错误”的党的领导人一味批判,新方案则给予了他们客观的分析与评价;过去对白区斗争史和有影响的党外人士,如孙中山、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等基本不提,新方案中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均有所记录。新的陈列出现革命烈士100余人,其中除了共产党员外,还包括不少爱国民主人士和爱国将领。
?笏 新国博:历史与艺术并重
2003年2月28日,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今年3月,耗资25亿、历时4年的国博新馆扩建工程完工。这座世界建筑面积最大的国家博物馆终于与公众见面了。
国博网站这样介绍新国博:“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不难看出,新国博的定位,除承担了此前的教化功能外,向美育和艺术迈出了一大步。
怎样才能更加符合现今中国的形象?从新国博的展览中,似乎能窥见一斑:“中国通史展览”已改为“古代中国”,“党史陈列”则变换为“复兴之路”。这两个常设展览占据了3层楼、8个展厅。虽然它们还带有浓重的中学历史课本味道,但对于近7万平方米、48个大小展厅的新国博而言,其比重已经相当有限。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说:“改扩建之后,对于国博来说,仅靠通史陈列很难承担起赋予其上的历史性责任,必须将艺术的收藏、展览和研究工作提升到与历史相并行的平台上。”
博物馆是美的殿堂。然而,自中国有博物馆以来,它更多地承担了教化的功能。搞了一辈子革命历史展陈的苏东海,为新国博“历史与艺术并重”定位叫好。他说,我们缺了一百年的艺术课终于补上了。
博物馆起源于美,如今国博回到美的轨道上,也算是重新找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