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小琴李洪俊(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
一、引言
当今国际科学教育改革中,教学方式的改变被视为改革的核心。在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与“科学探究”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关键词之一。由于两者产生的历史背景相似,都提倡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把这两个概念加以混淆。本文以两者的基本概念为基础,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二、概念理解
1.研究性学习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理论研究中,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可以理解为一种学习方式,或一种教学策略,或指一门专设的课程。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就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进行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相对的概念,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它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强调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形成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态度,摈弃那种被动接受、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为一种教学策略,“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是素质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策略。
2.科学探究
要真正地理解科学探究,首先需要把几个与探究有关的概念加以分析与区别。
(1)探究与科学探究
探究的英文Inquire起源于拉丁文的in 或inward(在……之中)和动词quiler(质寻、寻找),按照《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索、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
广义的探究指一切独立解决问题的活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追根究底、好奇爱问,试图弄清楚事理的行为。它既包括成人那種深思熟虑的“思想实验”,又包括儿童那种尝试错误性的体验探索;既有自觉的,又有自发的;既有新颖独特的,又有可能是模仿的。可以说,广义的探究倾向是人类的天性,人皆有之。
狭义的探究专指科学探究,包括科学家的探究和学生的探究。对科学家而言,他们用科学探究研究自然界,并基于研究所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他们进行的是一种系统的调查研究活动,其目的在于发现并描述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2)探究教学与探究学习
探究教学就是把科学探究引入到学校教学过程中。探究教学的本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既有丰富的教学材料、各种教学仪器和设备等,又体现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二是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必要帮助和指导。
与学生的科学探究相比,探究教学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更强调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即突出了“教”。但是在学生方面,探究的重心和出发点仍然是学生的探究,教师只是为学服务。因此又出现了“探究学习”的概念。
目前,国内对探究性学习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大体可以认为是学生从各种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可见,探究教学强调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而探究学习更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3.比较分析及其结论
(1)相同之处
首先,研究性学习与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策略,都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不同,强调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它们都要求学生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研究过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其次,两者都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探究,但都不放弃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通过安排有一定内在结构、能揭示各现象间联系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在关键时给学生必要的提示,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教师只是探究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2)不同之处
第一,研究性学习可以是一种课程形态,而科学探究可以是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但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这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
我国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第一次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它作为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部分。其中研究性学习每周三课时,高中阶段共计188课时。该课程2000年9月开始在一些省试行,2002年在全国所有高中都执行这一新的课程计划。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有一定的课时数,它与其他学科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有同等地位,但是研究性课程与学科课程存在本质的区别:学科课程是基于或主要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掌握必要的体现学科中的间接经验是学科课程的直接目的;研究性学习则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它以获取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但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这种学习方式又运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中。
第二,在学习的内容上,科学探究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获得,因此在教学中更多地强调要应用在理科的教学实践中;研究性学习可以应用在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学生可以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社会中选择需要研究的课题,它可以覆盖到任意学科的知识。如日本“综合学习时间”包括环境、信息、国际理解和健康四大领域。
另外,研究性学习可以应用于各个学科,要求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因此,它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主动地获取知识,更要注重知识的应用和问题的解决;而科学探究主要用于自然科学,通过探究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强调知识的获取。
第三,在学习的情景设置上,科学探究强调把知识的学习情景设置成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然后按照预先设置的顺序一步一步完成学习过程,这样才有培养探索能力的可能;而研究性学习则没有这个要求,它所关注的是产生问题的可能,因为只要有问题产生,就可以进行研究,而不关注这个问题是来自自然,还是社会或是书本。
第四,在学习活动时间上,一个完整的研究性学习,往往需要花上几个星期或数月的时间,很少能够在课堂内完成,虽然它规定每周2~3个学时,只是教师用来进行阶段性指导与学生交流;而科学探究由于存在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探究,课堂内探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认知基础,精心设计探究方案,指导学生在课堂内按计划进行,在一节课内完成。课堂外探究主要由学生自主设计计划,主动开展探究活动,时间可以是几天或几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外的科学探究也可以认为是研究性学习。
三、结论
区别研究性学习与科学探究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对教学理论的规范和目前的课程改革都有积极的影响。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研究性学习与科学探究并不是两个可以完全等同的概念。虽然,它们都可以视为新课程改革下的一种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教学策略,都强调学习者要像科学家那样主动地获取知识,都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但是,科学探究却不能像研究性学习那样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这是它们的主要区别。另外,从具体的操作上看,两者之间也存在学习内容、情景设置、学习时间等的差别。当然,这仅仅是从概念的角度出发,要想更加深刻、充分地认识研究性学习与科学探究,还需要从各自的历史渊源、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多角度分析。
一、引言
当今国际科学教育改革中,教学方式的改变被视为改革的核心。在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与“科学探究”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关键词之一。由于两者产生的历史背景相似,都提倡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把这两个概念加以混淆。本文以两者的基本概念为基础,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二、概念理解
1.研究性学习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理论研究中,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可以理解为一种学习方式,或一种教学策略,或指一门专设的课程。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就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进行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相对的概念,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它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强调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形成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态度,摈弃那种被动接受、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为一种教学策略,“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是素质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策略。
2.科学探究
要真正地理解科学探究,首先需要把几个与探究有关的概念加以分析与区别。
(1)探究与科学探究
探究的英文Inquire起源于拉丁文的in 或inward(在……之中)和动词quiler(质寻、寻找),按照《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索、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
广义的探究指一切独立解决问题的活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追根究底、好奇爱问,试图弄清楚事理的行为。它既包括成人那種深思熟虑的“思想实验”,又包括儿童那种尝试错误性的体验探索;既有自觉的,又有自发的;既有新颖独特的,又有可能是模仿的。可以说,广义的探究倾向是人类的天性,人皆有之。
狭义的探究专指科学探究,包括科学家的探究和学生的探究。对科学家而言,他们用科学探究研究自然界,并基于研究所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他们进行的是一种系统的调查研究活动,其目的在于发现并描述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2)探究教学与探究学习
探究教学就是把科学探究引入到学校教学过程中。探究教学的本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既有丰富的教学材料、各种教学仪器和设备等,又体现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二是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必要帮助和指导。
与学生的科学探究相比,探究教学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更强调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即突出了“教”。但是在学生方面,探究的重心和出发点仍然是学生的探究,教师只是为学服务。因此又出现了“探究学习”的概念。
目前,国内对探究性学习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大体可以认为是学生从各种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可见,探究教学强调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而探究学习更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3.比较分析及其结论
(1)相同之处
首先,研究性学习与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策略,都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不同,强调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它们都要求学生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研究过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其次,两者都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探究,但都不放弃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通过安排有一定内在结构、能揭示各现象间联系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在关键时给学生必要的提示,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教师只是探究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2)不同之处
第一,研究性学习可以是一种课程形态,而科学探究可以是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但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这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
我国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第一次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它作为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部分。其中研究性学习每周三课时,高中阶段共计188课时。该课程2000年9月开始在一些省试行,2002年在全国所有高中都执行这一新的课程计划。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有一定的课时数,它与其他学科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有同等地位,但是研究性课程与学科课程存在本质的区别:学科课程是基于或主要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掌握必要的体现学科中的间接经验是学科课程的直接目的;研究性学习则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它以获取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但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这种学习方式又运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中。
第二,在学习的内容上,科学探究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获得,因此在教学中更多地强调要应用在理科的教学实践中;研究性学习可以应用在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学生可以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社会中选择需要研究的课题,它可以覆盖到任意学科的知识。如日本“综合学习时间”包括环境、信息、国际理解和健康四大领域。
另外,研究性学习可以应用于各个学科,要求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因此,它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主动地获取知识,更要注重知识的应用和问题的解决;而科学探究主要用于自然科学,通过探究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强调知识的获取。
第三,在学习的情景设置上,科学探究强调把知识的学习情景设置成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然后按照预先设置的顺序一步一步完成学习过程,这样才有培养探索能力的可能;而研究性学习则没有这个要求,它所关注的是产生问题的可能,因为只要有问题产生,就可以进行研究,而不关注这个问题是来自自然,还是社会或是书本。
第四,在学习活动时间上,一个完整的研究性学习,往往需要花上几个星期或数月的时间,很少能够在课堂内完成,虽然它规定每周2~3个学时,只是教师用来进行阶段性指导与学生交流;而科学探究由于存在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探究,课堂内探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认知基础,精心设计探究方案,指导学生在课堂内按计划进行,在一节课内完成。课堂外探究主要由学生自主设计计划,主动开展探究活动,时间可以是几天或几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外的科学探究也可以认为是研究性学习。
三、结论
区别研究性学习与科学探究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对教学理论的规范和目前的课程改革都有积极的影响。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研究性学习与科学探究并不是两个可以完全等同的概念。虽然,它们都可以视为新课程改革下的一种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教学策略,都强调学习者要像科学家那样主动地获取知识,都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但是,科学探究却不能像研究性学习那样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这是它们的主要区别。另外,从具体的操作上看,两者之间也存在学习内容、情景设置、学习时间等的差别。当然,这仅仅是从概念的角度出发,要想更加深刻、充分地认识研究性学习与科学探究,还需要从各自的历史渊源、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多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