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是座山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23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想法由来已久,有一种念头心存多时,有一个人物,高山仰止。每每拿起笔,想深入刻画,却无从下手,只怕笨拙的笔无法诉说这高昂的灵魂,无法解脱这世俗的悲涼,无法仰望这坚挺的大山。我无力仰望,也不敢仰望,只怕自己的酸腐玷污先生的英名。
  曾记得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我依在老家大院里的古树旁,静谧的世界少了城市诸多的喧闹与繁华,心中升腾起的功名利禄的云烟被沉睡的乡风吹得了无痕迹。看着对面郁郁的山峰,遂想起先生的《饮酒》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只觉得清澈得无法再清澈,自然得无法再自然。这种情境,这种意蕴,非身临其境者不能体味之,非淡泊名利者不能理解之。东篱采菊,悠然看山。岂不是另一种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翩翩然的飞鸟与先生相携归来,察看人世间的无穷真意,失落也好,淡然也罢,都随着流逝的时间定格在遥远的东方。
  想起渊明先生的“真意”,其实并不在田间,只是不得已而为之。从小就懂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先生,接受了诸多儒家传统教育,素怀“济苍生,救黎民”之志。在官场奔波,在仕途忙碌,当看见了形形色色的卑贱嘴脸,阅尽了污浊不堪的官门沧桑,看透了蝇营狗苟的卑鄙小人,惜遍了天下无处生存的黎民百姓,就决定弃官归田。“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的气概荡气回肠,响彻天宇。扭过头,看一看这时间的万千丑态,“归去来兮”,回家吧,不回家呆在这不适合自己的地方干什么呢?回家吧,包含了先生多少的无奈与痛心啊!
  当嵇康的声音空谷绝响,无人倾听;当阮籍的不羁笑傲天宇,无人理解;当文人遇见流氓,无理诉说;一介书生还能做些什么呢?归隐田居以避世,超然物外守节贞。但识梁中趣,何劳弦上声。在“大音希声”的伟大音乐境界中,先生抚起了那五弦之琴,天马行空,魂飞天外。
  从此,世间便少了一个耿直的政客,多了一个多情的文人;少了些阿谀奉承,多了些惊世绝响。一个田园大诗人横空出世,一个悠然见南山的仙风道长飘忽眼前,一束束高洁的秋菊,一个独立的灵魂走进了人们心中。
  虽然先生失去了“猛士固常在”的苍凉,但也多了一分“带月荷锄归”的闲适,后人也多了一座悠然高大的思想文化大山。
  ……
  想说的话很多,想对先生倾诉的很多,但……
  我只能写些记念性的文字来表达我对先生的崇敬,因为他是一尊永远的雕塑,一座永远也看不完、走不完、读不完的文化大山。
  渊明是座山。
  选自《同煤日报》
其他文献
一个人了,生活样式便有了若干改变。但是这里不想谈这个话题。太敏感,也累。于是找事做。要找就找有刺激性的又富有挑战意味的事来做。前提应该是以前未做过的,所说的陌生的方面。干什么呢?这两个问号曾经令我相当踌躇。周围的朋友,或者在近三个月里有接触的朋友都知道我正在搞电视。我没搞过电视。甚至在以往许多年里,看电视也较多数同胞少得多。原因是电视机买得很晚,背后的原因自然与长期漂泊的生活样式有直接关系。那些年
只穿少数几个牌子的人,有原则,有自信,但非常顽固。一味想借衣物把身体曲线隐藏起来的女人未必有自卑感,但一定孤僻。有一部电影叫作《纯属虚构》,说的是一个相当有才气、品德也不错的广告公司女职员,不知道为了什么,人生一直走霉运,心仪的白马王子不理她,老板只要她的创意,不想升她的官职。她万念俱灰,扬言辞职,老板与她恳谈,告诉她一个强而有力的理由:“我没办法升你的职,是因为你的衣着。你上班的穿着显示出你对未
每年这时,我们都要回乡下老家采摘一种野菜,揉合糯米粉子和白糖做成粑粑,蒸着吃、煮着吃、煎着吃都非常好,是一款纯天然的绿色糕点,早餐就吃它。这种野菜叫水牛花,又名鼠曲草,为菊科植物鼠曲草的全草。开花时采收,晒干,去尽杂质,贮藏干燥处,主治祛痰,止咳,平喘,祛风湿。村里人叫它白花,因为菜叶子背面是白色的,它做成的粑粑当然就叫水牛花粑粑了。走进老家后山,走到一块田地边时,好多水牛花!我蹲下来,拨开杂草,
金朝晖女士有收藏旧书的雅好,架上陈放《文艺报》多册,翻看时发现1964年2月号一本,脱口说出“我就出生在这个月”。金女士欲大度赠送,岂敢夺人之美,却又推辞不过,只好接受。自觉矫情,后悔不该多此一嘴。既已接受,仔细翻阅,奢望从中嗅得一丝当年的气息。首篇为社论《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文艺的普及工作》,之后的“文艺论坛”栏目所刊四文,分别由侯金镜、臧克家、李焕之、李希凡撰写。另有三篇谈话剧者,打头的《舞台上
身着西装背心,嘴里叼着香烟,不停地坐在床沿修剪指甲,然后起身,披上西装,整理下衣袖,在昏暗的灯光下,数着一大叠钞票,再抽出一张餐巾纸,折成手绢模样,插入左侧上衣口袋,最后用梳子对着镜子梳理头发。看了下腕上手表的时间,拉灭床头灯,离开阁楼……这是电影《阿飞正传》尾声,梁朝伟最经典的一个镜头。梁朝伟身着西装的模样也嵌入人们记忆深处,久久无法忘怀……西装是名副其实的舶来品,其结构源于北欧南部日耳曼民族服
世态炎凉,古今所共有,中外所同然,是最稀松平常的事,用不着多伤脑筋。元曲《冻苏秦》中说:“也素把世态炎凉心中暗忖。”《隋唐演义》中说:“世态炎凉,古今如此。”不管是暗忖,还是明忖,反正你得承认这个“古今如此”的事实。但是,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或认识的程度,却是随年龄的大小和处境的不同而很不相同的,绝非大家都一模一样。我在这里发现了一条定理:年龄大小与处境坎坷同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成正比。年龄越大,处境越坎
都說世上没有后悔药,原本我也深信不疑。活着活着,开始怀疑。忽一天,如盲开眼:谁说世上没有后悔药?当然有!其实我自己,一直都有吃后悔药,效果还很不错。  我学医毕业上班三年,改行就是我的后悔药。按照通常评估,行医绝对是三百六十行中最好的职业之一,况且我家几代行医,传承祖业也是理所当然。岂料天意难违,我酷爱方块字,打小兴趣都集中在文学上。起初我也采取过兼顾的方式,无奈行医与写作都是很耗费心血的行当,根
我在乡下散漫地呆了两年,回北京后参加一些活动,多不适应。有一个较深的印象是,遇到的一些人物多脸谱化,数年不见,苦大仇深的、悲壮莫名的、成功得意的,类型化了。人们少了自己的个性,少了一份成熟者的从容、舒展。笑嘻嘻的人们也各有自己的pose或logo,有些人像被掏空了一样,精华丧失,人拘着,抽搐了。这让我难过,这些人确实是精英啊,年轻时都是百里千里挑一的人才,现在也仍是世俗社会意义上的成功者,但精气神
陡然间有了大把的时间。不再烟熏火燎切丝调味油煎火烹,而是安闲地,一杯咖啡几片饼干,优哉游哉对着窗外的风景,发呆。我特地把高高的吧台椅搬到窗前,这样视野更广阔些。窗前的广场上闹热非常,跳广场舞的大妈,轮滑的大孩子、小孩子、半大孩子,陪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手牵手的大情侣小情侣……外面愈是热闹愈发衬出家里的静。多好啊,多难得啊。电视、网络、手机都被我屏蔽了。古有闭门即是深山一说,而在当下则是断网即是
我们这里管晚上在大街上乘凉叫“坐夜”,“夜”字还要带上一个儿化音。坐夜,顾名思义,一定是要坐着。然而,坐上二十分钟半个小时,还算不上真正的坐夜,货真价实的“坐夜”要“坐”到十一二点,暑气消下去之后。坐具,大多是马扎,也有搬出来藤质或帆布躺椅的,也有玉米皮编的蒲墩儿,也有编织袋里塞了茅草舊棉絮,有的干脆脱下两只鞋,屁股底下一塞。坐夜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且男性居多。地点固定。十字街口虽宽敞,但不合适,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