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的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指导性不强、实施路径不佳、目标不明等。体育课程包括两个课程,分别是体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这两个课程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以此构成了在体育课程上的完整体系。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我国农村在体育教学的方面上存在忽视隐性课程但重视显性课程的现象,只片面的追求技术与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学生情意目标的发展。因为这种不良现象的存在,不仅仅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影响学生整体上的体育素质的提高。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農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的特点、具体表现以及合理开发及利用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的建议等问题。
关键词:农村中学;隐性课程;开发与利用
1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主要着眼于社会的未来,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因此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及目标。对于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育思想等全方面都做了全新的界定,其在未来教育的发展之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然而由于社会的客观需要、教育的惯性、个人的实际利益,终导致了“应试”依旧是教育的重心,人们依旧停留在根据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来肯定与评价教育教学。而对于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也长期不受大众的关注。体育的隐性课程具有形象性、多样性、灵活性、综合性、暗示性、导引性等六大特点,具体表现为校园自然环境、人际关系、走向社会、人文环境四方面的建设上,对于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也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接下来对这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2 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的特点
2.1形象性
隐性课程是一种不同于显性的学习行为,其主要是让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受知识与技术。因此,这对于课程的显示物的要求就必须要有趣、可感、形象以及生动,达到一种让受教育者在不经意、愉悦之中,无论是听觉视觉还是感觉器官都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对于显示物就要求具有更高层次的美,以便于给受教育者提供心理上的浸染和净化。这并不仅仅只局限于亭台池沼、园林喷泉等一些自然环境的设置,更包括了各种各样活动类型的集邮、生物标本、模型、书画、火花的展览,制作以及各种活动的开展,还包括了老师和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等等,这些都可以提供学生直接间接、鲜明可感的身心刺激,促进教育目的的达成。
2.2灵活性
可以通过因校而异、因地制宜,随处有机地设置来实现显示物的设置是非结构化、非形式化的。这既需要注意显示物的主要特点,做到大小适宜,也要注意显示物和周围环境的协调搭配,使得其与周围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且做到处处见匠心。例如:小径——弯曲和通幽;大路——齐整和气派。与此同时,可根据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以及不同阶段的要求来改变设置的目标和主题,具有一定的弹性
3 合理开发及利用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的建议
3.1调节显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为转变农村体育隐性教育缺失的现象,农村中学在体育教育方面要协调好体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老师和学生,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其都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因此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必定会存在非预期性、非计划性的隐性课程。如果发现隐性课程积极地影响显性课程的情况,就更应该有意识的把隐性课程中的积极成分很好的转化,成为有计划的显性课程。
3.2积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应该将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部分的显性课程,并将其更加普及化和规范化。根据不同地方所具有的特色教学,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能传授学生传统体育项目,还有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自身言传身教这一方式,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一种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与精神。更加积极地将具有地方特色体育课程发展下去,将其融入进农村学生的体育课中,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智能、体能、素质水平、技能的不断提高,以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3.3利用多种模式实施课程开发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完全按照前人经验而被动的学习,他们能够依据对课程接触之后所产生的自己的见解,并通过自己所具备的判断力来构建全新的课程,进而更加有效的开发课程资源。而以教师作为主体的体育隐性课程开发中,教师作为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资源的主体,其自身所具备的价值观、知识、运动技能以及情感态度都是开发隐性课程的直接有效的资源。
4 总结
由于大众对于开发体育隐性课程的不够重视,因而导致商业文化、通俗文化大量充斥着不少的学校,这样的现象又可以和速生速灭的“快餐文化”相联系。隐性课程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与摆设,相反,隐性课程是保证真正做到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只有通过文化这一方式才可以完全的表现出来。在富有情趣、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校园氛围中,更好的教导学生去塑造人格美、揭示科学美、发现社会美、欣赏自然美,成功地激发他们美好的品德,促进优良性格的维持以及不良行为的源泉和潜在动力的改变,走向更加完美的人生。合理开发与利用体育隐性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更好地成为21世纪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盛燕茶、杨新.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以江苏省苏北地区为例.《学术探索》,2012年10期
[2]孙宝剑.河南省农村中学体育的现状.《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年2期
[3]赵庆民.对中牟县农村中学体育发展现状的调查.《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5年5期
关键词:农村中学;隐性课程;开发与利用
1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主要着眼于社会的未来,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因此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及目标。对于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育思想等全方面都做了全新的界定,其在未来教育的发展之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然而由于社会的客观需要、教育的惯性、个人的实际利益,终导致了“应试”依旧是教育的重心,人们依旧停留在根据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来肯定与评价教育教学。而对于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也长期不受大众的关注。体育的隐性课程具有形象性、多样性、灵活性、综合性、暗示性、导引性等六大特点,具体表现为校园自然环境、人际关系、走向社会、人文环境四方面的建设上,对于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也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接下来对这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2 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的特点
2.1形象性
隐性课程是一种不同于显性的学习行为,其主要是让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受知识与技术。因此,这对于课程的显示物的要求就必须要有趣、可感、形象以及生动,达到一种让受教育者在不经意、愉悦之中,无论是听觉视觉还是感觉器官都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对于显示物就要求具有更高层次的美,以便于给受教育者提供心理上的浸染和净化。这并不仅仅只局限于亭台池沼、园林喷泉等一些自然环境的设置,更包括了各种各样活动类型的集邮、生物标本、模型、书画、火花的展览,制作以及各种活动的开展,还包括了老师和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等等,这些都可以提供学生直接间接、鲜明可感的身心刺激,促进教育目的的达成。
2.2灵活性
可以通过因校而异、因地制宜,随处有机地设置来实现显示物的设置是非结构化、非形式化的。这既需要注意显示物的主要特点,做到大小适宜,也要注意显示物和周围环境的协调搭配,使得其与周围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且做到处处见匠心。例如:小径——弯曲和通幽;大路——齐整和气派。与此同时,可根据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以及不同阶段的要求来改变设置的目标和主题,具有一定的弹性
3 合理开发及利用农村中学体育隐性课程的建议
3.1调节显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为转变农村体育隐性教育缺失的现象,农村中学在体育教育方面要协调好体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老师和学生,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其都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因此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必定会存在非预期性、非计划性的隐性课程。如果发现隐性课程积极地影响显性课程的情况,就更应该有意识的把隐性课程中的积极成分很好的转化,成为有计划的显性课程。
3.2积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应该将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部分的显性课程,并将其更加普及化和规范化。根据不同地方所具有的特色教学,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能传授学生传统体育项目,还有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自身言传身教这一方式,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一种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与精神。更加积极地将具有地方特色体育课程发展下去,将其融入进农村学生的体育课中,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智能、体能、素质水平、技能的不断提高,以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3.3利用多种模式实施课程开发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完全按照前人经验而被动的学习,他们能够依据对课程接触之后所产生的自己的见解,并通过自己所具备的判断力来构建全新的课程,进而更加有效的开发课程资源。而以教师作为主体的体育隐性课程开发中,教师作为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资源的主体,其自身所具备的价值观、知识、运动技能以及情感态度都是开发隐性课程的直接有效的资源。
4 总结
由于大众对于开发体育隐性课程的不够重视,因而导致商业文化、通俗文化大量充斥着不少的学校,这样的现象又可以和速生速灭的“快餐文化”相联系。隐性课程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与摆设,相反,隐性课程是保证真正做到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只有通过文化这一方式才可以完全的表现出来。在富有情趣、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校园氛围中,更好的教导学生去塑造人格美、揭示科学美、发现社会美、欣赏自然美,成功地激发他们美好的品德,促进优良性格的维持以及不良行为的源泉和潜在动力的改变,走向更加完美的人生。合理开发与利用体育隐性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更好地成为21世纪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盛燕茶、杨新.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以江苏省苏北地区为例.《学术探索》,2012年10期
[2]孙宝剑.河南省农村中学体育的现状.《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年2期
[3]赵庆民.对中牟县农村中学体育发展现状的调查.《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