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性别会消失吗?

来源 :人民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性别是一种生存方式,是一个自我感觉,应该是可以选择、可以改变的。
  佛罗里达州有一种鱼上午是雌性,下午是雄性,晚上又是雌性,但它绝不是我们生物课上学过的雌雄同体。性别差异的功能正在逐渐被生物技术的发展所抵消。
  性别非男即女的概念正在逐渐消亡,虽然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我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每年有一二千人来找我要求做变性手术,使我不得不认真研究性别的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障碍,像2001年我提出的“男妈妈工程”就是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而停了下来。但尽管2l世纪科学的发展引起了全球的恐慌,但这仍然阻挡不了自然科学的脚步。
  七十年代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的时候,全世界都在讨论它是否符合伦理,该不该被禁止,人类社会的某些规则会不会因此带来一些错乱和颠倒。直到现在第三代试管婴儿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人们也早已心安理得了。
  由于种种的反差让很多人承受不了这些科技带来的变化,因此人类观念的改变比起技术的进步总是要落后很多。
  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了这几十万年,就是因为它分了一男一女两个性别。人类社会所有的伦理、道德、法律、宗教等等框架都是建立在这两根柱子上的,假如这个柱子坍塌了,那游戏规则就被打乱了,所以90%以上的人都接受不了。
  至于男人生孩子的问题,不是现在的技术不能实现,而是整个人类社会还没有做好准备去接受一个男妈妈生出来的孩子。比如《劳动法》没有规定过男性生孩子的产假等问题,还有将来这个孩子怎么在这个不肯接受他的社会环境里生活等等。
  曾经有很多人指责我,记得有一个专家对我说,现在我们社会有那么多癌症、艾滋病的病人都治不过来,我们的医学资源应该首先配制给他们。
  其实我们的初衷也是想让一些病人能够享受到科技进步的成果,为病人解决一些身心的问题。比如一些切除了子宫或患血友病的女孩不能够怀孕,可她们的丈夫愿意替她们生产;还有一些同性恋人和一些男变女后又结婚的妻子,我觉得应该为他们提供生育的手术。他们应该像其他病人一样享受治疗的权利,他们跟癌症、艾滋病人一样需要帮助。
  现在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是由占社会85%的异性恋人制定的。但我想人一旦生下来就应该有生命的尊严,在生命的起跑线上人人都该是平等的,这不能用少数服从多数的理论来对待。
  人类社会是肯定能发展到性别消失的那一天的!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人类社会就不再是人类社会了。也许那个时候,人类这个物种就要结束了。
  关于亿万年以前恐龙的灭绝有着各种各样有趣的说法,我比较赞同的一种是:恐龙是由于没有天敌才灭绝的。一个物种,当它强大到其天敌就是自己的时候,那么这个物种就快要灭绝了。现在人类也已经没有天敌了,如果科学技术一直往前猛跑,那么人类的毁灭就是指日可待的事了。但人类比恐龙好在可以反思,现在人类在保护自然和物种平衡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这说明人类已经开始回归理性了。
  人类性别的消失不会是发生在一夜之间的事情,可能这个过程会很漫长。我无法预测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但有一点可以明确:生物技术发展得越快,性别的鸿沟就填得越快。这个发展趋势,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杨 光摘自《青年时代》)
其他文献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那个穷山沟里祖祖辈辈都是与土地打交道的。脑中最清晰的记忆是大山顶上几只苍鹰盘旋飞翔,是壮观,也是悲凉。受苦受累的乡亲们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我的小学是在很远的一个山坡上。生来爱玩的我总是在上学的路上逮蚱蜢、捉蟋蟀或者是掏鸟卵,总之,玩的时间比学的时间要多得多。最后,因学习太差迎来了老师的家访。  老师的突如其来让父亲感到莫名的惊诧。当老师把我平时的表现告诉父亲时,我
期刊
在斯德哥尔摩东城一条主要街道上,上下班时经常能看到一位老人在街角站立,他昂首挺胸,目视前方,活像一尊雕塑。我到瑞典不久,人们就推荐我去看这“街头一景”。  那是立春后不久的一个早晨,我匆匆赶去上班,果真在那街角看到了他,只是又多了一项内容:在我驻足的一两分钟内,他忽然向右侧踱着碎步,头偏向右方,似在做“向右看齐”的动作,然后又刷地甩过头,保持垂手并脚的立正姿势。他可能是个退伍军人,我脑子里一下子闪
期刊
我一生都在倾听你的脚步,倾听着你的脚步穿过人群,向我走来。  那么沉沉的,重重的脚步,一步一步,仿佛带着阵阵轰鸣,从杂沓纷乱的人群中,径直向我走来。所有的喧声与嘈杂落叶一般蜕去,只有你的脚步声,一步一步,径直伸到我的门前。  片刻的停顿,锁匙在匙孔中转动,每一天,我都在期待着这样的时刻,每一天的每一个瞬间,我都在期待着这样的时刻。  不知道那一刻你的脚步,正停在什么样的门前,不知道那一刻你的身影,
期刊
短信平台开通啦—  亲爱的读者:  我们的刊物已全新改版,希望得到大家认可和喜爱。短信平台现已开通,您可以将自己对刊物的想法和意见及时发送短信告诉我们。通过短信反馈信息中奖的读者将获得杂志社的奖励。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至1510123096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至9510123096    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有人将《人民文摘》比作良师益友,比作伴侣,而我觉得她更像一双洞察世事的眼睛。她以智慧的
期刊
“退休”两个字对正在工作的都市白领们,似乎很遥远——他们还年轻。然而,有人却已经在计划退休了,不过,这个计划的退休与年龄无关。他们希望可以40岁退休,如果能35岁退最好。  让旁观者想不通的是,有这样打算的并不是在职场上混不下去的人,而恰恰是那些外表看上去更具有“成功”色彩的白领,他们年富力强却“游手好闲”,他们事业有成却无心打理,他们离开办公室回到家中,他们抛开工作开始寻找自我,他们从急驰的轨道
期刊
童话是理想在创作中得到圆满的最佳方式。  如果有那么一个人,他所寻找的正是别人在真实世界中看不见的路,我们便会想象——他无疑是最孤独的。  可是我们不知道,荒原中一声清晰的回响远比熙熙攘攘人群中的嘈杂来得珍贵,黑夜中的一颗星星远比尘世的浮光繁影来得清澈美丽。  直到有一日他为我们摘来一朵从未见过的奇异之花……来不及听我们的惊叹,他又转身回到梦境,他想要,也必须要,再走另一条未曾涉足的路。  对于艺
期刊
旅游旺季,曼哈顿的双层观光巴士尤为红火。上下两层,60个位子全满了,陪友人登车在露天楼层入座,友人初访纽约,对眼前的一切都感到新鲜。  车在百老汇大道缓缓行进,街道一派繁华景象。突然,警铃声大作,我们忙注视着马路两侧,行人作鸟兽散,正惊异不知发生什么事,我们的车被警察团团围住,警铃是冲我们车来的,目标在我们车上!  荷枪实弹的警察上了车,游客的大包小包、手提袋被收去不算,还要拍拍你的衣服,看藏着掖
期刊
纽约的冬天经常会有大雪降临,雪花纷纷扬扬飘落在整个城市的时候,凛冽的寒风吹得路人连眼睛都不能张开。当积雪铺满了整个城市,由于行动不便,很多公司会给员工放假,学校也会给学生放假。  然而让人不解的是,即便那些积雪已经让整个城市的交通陷入瘫痪,纽约的公立小学也不会停课,依然向全体学生开放,据统计,纽约的公立小学仅因为超级暴风雪的来临而停过七次课。在纽约的街头,人们可能会看到这样一幕场景,接送孩子的黄色
期刊
百年前的德国,有一个城市曼海姆,有个叫贝尔塔的人,她的丈夫就是卡尔·奔驰。当时,卡尔·奔驰的发明如何付诸实践,这成为他最为头疼的事儿,他担心汽车随时会抛锚,他害怕在大庭广众中出丑,他不愿在公开场合驾驶它上街。如果永远不能抛头露面,发明的汽车就会永远搁浅在试验室里。贝尔塔对两个孩子说:“如果你们的爸爸没有勇气把汽车开上街,那么我来开。”  这天清晨,丈夫还在梦乡中,贝尔塔便唤醒了两个孩子,把汽车推出
期刊
踏上英国国土,我亲眼目睹了英国人节约能源的种种举措。    在很多英国餐厅,除非你特别强调,每位客人只给一张餐巾纸。我打工的那家面包店里,对纸制糕点包装袋的大小规格要求很严格,糕点的品种才六七种,包装袋却按照大小分成了4种。一次,我随手用大纸袋给客人装了一个面包,老板娘马上提醒我:“用小袋子就足够了!”   我的一个朋友曾给当地一家英国人打扫房间。那家很富有,但女主人总是告诫她,如果垃圾袋里的垃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