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柔术》《转碟》的创编看杂技艺术的创新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ii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时代,竞争日益加剧,这对任何艺术门类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想在残酷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上抢占先机,才能不被多变的市场所淘汰。杂技是我国的一门古老的表演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它已从最初的纯技巧发展为以技巧为核心,融合其他艺术形式、艺术手段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杂技要更好地面向未来,拓展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唯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新鲜的血液使古老的艺术不断焕发新的光彩,产生新颖独到的艺术冲击力。
  《柔术》、《转碟》是杂技传统节目,也是湖南省杂技团以创新求发展、赢生存的良好范本,赢得了极好的市场声誉。《柔术》是挑战人类肢体柔软度的一种表演形式。多少代杂技演员的表演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惊叹其残酷的美。表演形式无外乎是下腰、搬腿、造型、亮相,表演的节奏千篇一律缓慢、柔和。为使这个传统节目更有活力与生机、更好地实现美学效果,由本人创编的《四人柔术》节目大胆打破常规,尝试着将一种全新的理念融入节目。首先是节奏,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对感官的刺激要求越来越强烈。而传统的柔术表演节奏会让人有种沉闷、压抑的感觉。《四人柔术》在律动强烈的节奏中表演,使本应该缓慢的动作在瞬间完成。表演者除了柔软的肢体之外同时也以力量来体现。快速变换的各种技巧,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让观众目不暇接,高潮迭起,从而内心的激情也在瞬间进发。其次是造型,该节目设计了单人、双人、三人和集体等多种组合动作,使节目内容更为丰富。同时,一个技巧造型不能单独成立,一定要与另一个造型巧妙连接,这样表演才更为流畅。因此,《四人柔术》在选择动作时优先考虑了造型的独特和是否有发展、变化。第三点就是编排。杂技节目最难处理的就是技巧与舞蹈的融合。传统的表演都是先完成一个技巧再跳一段舞蹈,再做技巧再跳舞等等,完全是“半个杂技半个舞蹈”组合的节目。本人认为最佳的处理应该是技巧表演舞蹈化。这是有难度的,因为杂技节目的核心内容是高难技巧的表现,而在做高难度技巧表演时有许多演员存在心里障碍,紧张、放不开,更有不少演员把平时训练养成的习惯性动作带人表演中,使节目的表演脱节,情绪中断。技巧表演舞蹈化还体现在科学合理的串联每个或每组技巧动作,这也是每个杂技编导最头疼的问题。因为杂技表演时每个技巧动作的形成都有一定的规律,比如“站三节”这个动作,就必须先让第二节的人先站到第一节人身上,第三节人才能站到二节身上,这是动作的形成规律,但这个过程是不好看的,我们俗称“脏”。因此,要使每个动作的形成既不破坏其规律,又要好看,就一定要使过程变得好看,要不就有美感(过程舞蹈化),要不就出其不意、淡化过程。《四人柔术》这个节目着重处理的就是通过巧妙合理的安排尽量使每一组技巧上、下无痕迹,自然而然的呈现在观众眼前。《四人柔术》以颠覆传统的表演方式最终使观众们有了一种耳目—新的感觉。《四人柔术》节目因其节奏鲜明、线条流畅的表演成为湖南省杂技团近年来最为市场认可的节目之一,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舞台表演,短短六分钟节目总是能得到观众们此起彼伏的掌声和呐喊。创新,再一次提升了杂技艺术在人们心目中价值与魅力!
  同样赢得市场的还有该团的创新节目《芭蕾转碟》。该节目首先强调的并不是技术的革新,而是以优美的画面和恢弘的气势吸引观众的眼球。要达到好的舞蹈效果,演员的舞台形象,修长的身段势必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而由于杂技演员不同于舞蹈演员,身高个头的不足是塑造画面时最大的缺陷。该节目让演员立足尖转碟,弥补了这种不足。为了营造一种慢山遍野芙蓉花开的场景,我们大胆采用了双色大摆裙裤加袖帘(由于杂技表演的特殊性,—般服装均以紧身为主),加上演员手中转的碟子和眼装均配套设计成芙蓉花。于是,亭亭玉立的二十来名女演员一出现,两百多朵芙蓉花就似真的—样在舞台上绽放了。
  一滴水可以观大海。从上述两传统节目创新的成功,可以看出,杂技艺术的创新要把握如下三点:首先要更新艺术观念,提高对杂技艺术创新的认识。由于杂技的历史形成和发展特殊性,决定了杂技艺术工作者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等等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旧的传统观念影响依然较深。而这种思想观念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更新观念是所有杂技艺术家共同的任务;二是要明确思路,提高杂技艺术的创新能力。理清创新思路是整个创新的前提,也是成功的关键。创新思路应该是综合的、全面的,建立在切合实际基础上的,因此立足于现有人才、特色、经济和市场的实际能力才能制定出—个清晰、明确、切实可行的创新思路;三是要突出特色,提高杂技艺术创新的竞争力。艺术是个性的,杂技艺术要在创新的过程中保证首先坚持自己的个性,其次再兼容其他艺术门类的风格与特色。要充分发挥传统节目的优势,结合演员的特点,挖掘演员的潜力,展示个性,创作出具有各自艺术风格特点的杂技艺术作品,才能保证创新的成功率。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来自民间的草根艺术,能绵延数千年发展至今,离不开代代杂技^不懈的创新。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思维方式、审美观念日益多元,在这种复杂形势下,作为杂技人更应该开拓进取,咬定创新不放松,只有这样,才能永葆杂技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的生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音乐音效化的声音,结合了音乐元素与声效元素两者的特征,开拓了声音与画面配合的各种可能性。然而,并非电影艺术衍生出了音乐音效化的声音形态,从无调性音乐开始,音乐音效化的特征就是作曲家们关注的重点,并不断被用于作品中进行尝试与实验。20世纪,在不同音乐流派结合科技与音乐的推动下,音乐音效化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从John Cage(约翰·凯奇)《4分33秒》的无声哲学,到Luigi Russol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设计也发生着迅速的变化,人性化设计已经渐渐深入消费者的意识中。传统视觉传达设计理念重在信息的直观传输,忽视情感、文化等在作品中的融入,阻碍了视觉
文学进入了当代真是多事之秋,当代文学实在是一个多义的话题。你说文学边缘化了,却有许多人拿文学说事;你说文学萧条,每年却有1000部以上的长篇小说问世,难以计数的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随笔、小品文等更不在话下(还不说每年12000多集、300多部的电视、电影生产)。与文学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相比,特别是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其他时期相比,不能说文学的生产不繁荣,也不能说文学所带来的利润和“剩余价值
作为一位独具个性特色的乡土文学作家,沈从文自19世纪20年代起即为文坛所注目。然而1949年以后,严苛的意识形态使得国内的沈从文研究陷入了低谷,近30年时间居然没有任何关于沈从文的研究文字发表。新时期以来,与“张爱玲热”、“钱钟书热”一样,沈从文研究也逐渐升温,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门“显学”。与此同时,随着研究的深化,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具有的深刻而复杂的内蕴也逐渐被人们重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