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扩散加权神经成像技术在非创伤性上肢神经扭转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sh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非创伤性上肢神经扭转的MR扩散加权神经成像(DW-MRN)影像特点,探讨DW-MRN的临床价值及优势。

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临床手术确诊为非创伤性上肢神经扭转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轴面SE序列T1WI、轴面及冠状面SE序列压脂T2WI、DW-MRN及上肢神经超声检查,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联合分析其DW-MRN特点,并与超声、临床手术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

DW-MRN对6例患者均做出准确诊断,DW-MRN共显示神经扭转19处,与术中所见吻合;超声显示16处,漏诊3处。上肢神经扭转处T1WI呈低信号,压脂T2WI神经中心呈低信号,周围呈高信号。其两端的神经束增粗,T1WI呈低信号,压脂T2WI呈高信号。DW-MRN显示扭转处神经变细,呈沙漏状,正常神经高信号消失,扭转部位的近端及远端均可见神经增粗。多发神经扭转时DW-MRN显示神经出现多发、节段性沙漏状改变。

结论

DW-MRN显示非创伤性上肢神经扭转的特征性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节段性沙漏样改变,并能准确、直观显示神经扭转的数量及位置,有助于神经扭转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手术,在分辨率、视野大小及图像显示方面较超声有一定优势。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能谱CT显示肺癌患者不典型成骨性转移病灶的图像质量及最佳单能量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肺癌,且行胸部和(或)腹部能谱CT检查≥2次,在最后1次检查中病灶明显增大或密度增高,结合CT随访、活检、骨扫描或PET CT检查等确诊为骨转移瘤,而在第1次检查中由于病灶不典型而漏诊及呈可疑异常密度改变的病灶。22例肺癌患者的72个病灶纳入研究。患者均行能谱CT检查,获得混合能量图像(140 k
目的探讨杂交技术与"烟囱"技术处理主动脉弓部病变复杂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血管修复手术治疗的51例主动脉弓部病变复杂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33例(A组)采用杂交技术(胸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联合外科转流术)治疗,18例(B组)采用"烟囱"技术(胸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联合"烟囱"支架植入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住院及随访期
目的探讨儿童颞骨CT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1具尸体头颅颞骨CT扫描的不同成像参数组合的比较,筛选出符合图像诊断质量要求,且辐射剂量最低的最佳成像参数组合,然后将该成像方案应用于27例患儿的颞骨CT检查(低剂量组),并回顾性纳入27例常规方案成像的儿童颞骨CT图像(常规剂量组)进行比较。2名医师独立对图像的主观评分进行评价,两者评分一致性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组儿童
期刊
目的评价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灌注成像与体素内非相干性运动(IVIM)DWI对骨骼及软组织肿瘤进行定量分析和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44例骨骼或软组织肿瘤患者,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良性组(12例)、交界性组(10例)和恶性组(22例)3组,术前行3D-ASL与IVIM DWI检查,获得定量参数肿瘤血流值(TBF)、标准ADC(ADCstandard)、快速ADC(ADCfast)和
目的对比自动、实时调整X线管电流技术(CARE Dose4D),评估自动管电压调制技术(CARE kV)中参考毫安秒对胸部平扫CT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进行胸部CT平扫患者158例,按检查日期(每连续11个工作日为1组)分为5组:采用CARE Dose4D技术(30例,组1);采用CARE kV技术,参考管电流分别为110(32例)、90(31例)、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儿童能谱增强CT成像(GSI)去平扫单期扫描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选取术前进行增强CT检查的腹部实体瘤患儿30例,使用GSI增强扫描方案进行CT扫描,即常规平扫序列加对比剂分次注射单期采集的GSI增强序列。图像经GE AW4.5工作站进行40~140 keV(间隔10 kev)各能级的图像重建,测定平扫及各单能级序列图像中肝脏、脾脏、肾脏、胰腺、肌肉、血管和病灶区相对均匀的实质区的CT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