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从协同创新的视角对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特色建设进行研究。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教融合;专业特色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5-0014-03
一、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校企协同创新,探索产教融合,强化专业特色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我们在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模式,强化校企合作,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促进了专业特色建设。
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依托已立项的省级高职重点建设(培育)专业、省级高职实训基地、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等项目,融合东莞金河田实业限公司、东莞新创数码影像有限公司、广州金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资源优势,围绕信息技术领域新技术、新工艺等IT发展趋势,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校企协同创新 共建育人平台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积极开展富有IT技术特色的校企协同创新、共建育人平台,强化专业特色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强化专业特色建设,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
二、产教融合、强化专业特色建设,是职业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
2012年6月,教育部公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指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和重点,不仅提出高职院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明确指出了怎样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这既是对我国高职院校改革之路的高度肯定,也是高职院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心所在。
校企协同创新,共建产教融合育人平台,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在学院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大胆探索实践,着力构建校企协同创新、共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
校企协同创新,共建产教育人平台,强化专业特色建设的特点,是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使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前景清晰化、明朗化,推进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模式,有利于学生真正了解工作岗位到底需要哪些知识和如何实践,培养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适应行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三、校企协同育人,强化专业特色建设
几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十分重视专业特色建设。专业建设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协同创新、产教融合,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需求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强化实践教学,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建立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融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为一体、融课堂与实习地点为一体、融教、学、做为一体,打造专业特色。
1.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协同育人,核心是学校和企业、行业密切合作,构建一个产教结合的平台,使教育资源和企业、行业的资源有机地融合,双方共享市场信息资源和教育生产资源。全面推进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办学体制,推行并完善“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体制,真正做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积极探索“校中厂、厂中校”模式,满足教学需要和企业岗位培训、技能鉴定的需要。
几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东莞新创数码影像有限公司、广州金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州中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密切合作,积极探索与实践产学融合的教学模式,开展与企业共建专业、“定向培养”,开展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安排上,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实习相衔接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学生可到企业去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企业可挑选录用毕业生充实生产第一线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的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强化实践教学,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
东莞新创数码影像有限公司于2013年进入学院,成为“校中厂”。东莞新创数码影像有限公司是一个整体的电商运营中心,致力于为企业打造从产品到营销的一站式服务。我院依托公司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公司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与就业机会。计算机应用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服装设计等专业的学生可进驻公司进行实习实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充分利用公司提供的资源,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平台的建设;试行“1.5(三个学期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 0.5(一个学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学习专业技能课程) 0.5(一个学期企业生产技能学习) 0.5(一个学期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公司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由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指导学生实习。 2013年,2011级计算机应用专业38名学生到该公司进行了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已有6人成为该公司正式员工);2014年,2012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127名学生到公司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半工半读”、“工学交替”教学与实践;2014年-2015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30多名学生到公司进行了顶岗实习;2015年,2013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动漫制作方向)的学生继续到公司进行一个学期的“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教学与实践。目前,2013级部分学生正在试行“定向培养”,根据岗位需求进入企业进行“定向培养”。两年来,校企合作共同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院计算机专业群的相关专业提供了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条件,同时,学院培养的学生也为公司的人才需求给予了支撑。
根据校企合作协议的安排,2011级、2012级计算机应用技术部分学生先后到广州金禧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长城宽带、东莞龙昌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顶岗实习。2011级、2012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先后到广州中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思科网络技术的教学与实训。学生到企业后,结合工程项目,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边学习边实践,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
学院十分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将实训室按生产模式建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企业氛围,为尽快适应社会和企业文化打下基础。实训室的建设为推行“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提供了实践教学基地。例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立项的广东省高职计算机实训基地,建设“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创新应用技术实训基地”,使其成为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综合性实训教学基地,使计算机应用技术各专业方向得到资源共享,为实践教学提供场地,搭建教师科研、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平台。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系统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企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计算机专业人才系统培养体系,探索有条理、循序渐进的培养方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把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真正融合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和人才培养方案同步设计,形成“以职业意识为基础,以职业道德为重点,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系统培养职业教育体系。
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产教融合、强化专业特色建设的探析
几年来,我们通过产业和企业调研,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以及方法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社会能力等。依据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参照行业、企业职业能力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将专业知识、行业企业标准和专业技能考证相融合。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若干专业技能模块供学生选择,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使专业技能课程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全面推进课程的教学改革。改革教学方法,以能力为本位,采用项目教学,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和案例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学边练,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根据学生的水平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因材施教,强化实践教学,动态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改革考试考查方式,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证,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将学生职业技能考证纳入教学计划内。
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走“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途径。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针对岗位要求整合专业课程,确定课程包含的核心能力;以专业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编写教学方案、制定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评价考核标准,开展优质核心课程及其网络课程建设。开展真实项目实操训练、将公司的生产项目引进校内,利用实训课充分讲解生产操作过程并完成生产项目。聘请企业工程师任兼职、兼课教师,参与部分实践教学与项目教学,给学生讲课和技术示范,参与技能竞赛的辅导等。以职能竞赛为抓手,以竞赛促进教学。通过竞赛找出差距,找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通过竞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能、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竞赛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提高技能。
四、结束语
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整合资源,推进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一种由学校、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共同参与的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职教育模式,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形成高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构建具有特色的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教育的协同育人、产教融合模式,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我们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办学,有效拓宽学校办学路子,改善办学条件,缩短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距离,推进产教融合。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学校能更充分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强化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
[2]教育部.“关于开展校企协同创新 共建育人平台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2014.
[3]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2.
[4]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粤府办〔2012〕103号),2012.
[5]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11.
责任编辑 陈春阳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教融合;专业特色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5-0014-03
一、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校企协同创新,探索产教融合,强化专业特色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我们在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模式,强化校企合作,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促进了专业特色建设。
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依托已立项的省级高职重点建设(培育)专业、省级高职实训基地、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等项目,融合东莞金河田实业限公司、东莞新创数码影像有限公司、广州金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资源优势,围绕信息技术领域新技术、新工艺等IT发展趋势,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校企协同创新 共建育人平台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积极开展富有IT技术特色的校企协同创新、共建育人平台,强化专业特色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强化专业特色建设,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
二、产教融合、强化专业特色建设,是职业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
2012年6月,教育部公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指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和重点,不仅提出高职院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明确指出了怎样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这既是对我国高职院校改革之路的高度肯定,也是高职院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心所在。
校企协同创新,共建产教融合育人平台,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在学院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大胆探索实践,着力构建校企协同创新、共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
校企协同创新,共建产教育人平台,强化专业特色建设的特点,是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使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前景清晰化、明朗化,推进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模式,有利于学生真正了解工作岗位到底需要哪些知识和如何实践,培养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适应行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三、校企协同育人,强化专业特色建设
几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十分重视专业特色建设。专业建设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协同创新、产教融合,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需求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强化实践教学,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建立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融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为一体、融课堂与实习地点为一体、融教、学、做为一体,打造专业特色。
1.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协同育人,核心是学校和企业、行业密切合作,构建一个产教结合的平台,使教育资源和企业、行业的资源有机地融合,双方共享市场信息资源和教育生产资源。全面推进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办学体制,推行并完善“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体制,真正做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积极探索“校中厂、厂中校”模式,满足教学需要和企业岗位培训、技能鉴定的需要。
几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东莞新创数码影像有限公司、广州金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州中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密切合作,积极探索与实践产学融合的教学模式,开展与企业共建专业、“定向培养”,开展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安排上,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实习相衔接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学生可到企业去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企业可挑选录用毕业生充实生产第一线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的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强化实践教学,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
东莞新创数码影像有限公司于2013年进入学院,成为“校中厂”。东莞新创数码影像有限公司是一个整体的电商运营中心,致力于为企业打造从产品到营销的一站式服务。我院依托公司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公司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与就业机会。计算机应用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服装设计等专业的学生可进驻公司进行实习实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充分利用公司提供的资源,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平台的建设;试行“1.5(三个学期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 0.5(一个学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学习专业技能课程) 0.5(一个学期企业生产技能学习) 0.5(一个学期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公司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由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指导学生实习。 2013年,2011级计算机应用专业38名学生到该公司进行了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已有6人成为该公司正式员工);2014年,2012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127名学生到公司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半工半读”、“工学交替”教学与实践;2014年-2015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30多名学生到公司进行了顶岗实习;2015年,2013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动漫制作方向)的学生继续到公司进行一个学期的“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教学与实践。目前,2013级部分学生正在试行“定向培养”,根据岗位需求进入企业进行“定向培养”。两年来,校企合作共同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院计算机专业群的相关专业提供了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条件,同时,学院培养的学生也为公司的人才需求给予了支撑。
根据校企合作协议的安排,2011级、2012级计算机应用技术部分学生先后到广州金禧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长城宽带、东莞龙昌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顶岗实习。2011级、2012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先后到广州中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思科网络技术的教学与实训。学生到企业后,结合工程项目,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边学习边实践,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
学院十分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将实训室按生产模式建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企业氛围,为尽快适应社会和企业文化打下基础。实训室的建设为推行“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提供了实践教学基地。例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立项的广东省高职计算机实训基地,建设“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创新应用技术实训基地”,使其成为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综合性实训教学基地,使计算机应用技术各专业方向得到资源共享,为实践教学提供场地,搭建教师科研、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平台。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系统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企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计算机专业人才系统培养体系,探索有条理、循序渐进的培养方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把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真正融合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和人才培养方案同步设计,形成“以职业意识为基础,以职业道德为重点,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系统培养职业教育体系。
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产教融合、强化专业特色建设的探析
几年来,我们通过产业和企业调研,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以及方法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社会能力等。依据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参照行业、企业职业能力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将专业知识、行业企业标准和专业技能考证相融合。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若干专业技能模块供学生选择,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使专业技能课程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全面推进课程的教学改革。改革教学方法,以能力为本位,采用项目教学,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和案例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学边练,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根据学生的水平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因材施教,强化实践教学,动态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改革考试考查方式,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证,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将学生职业技能考证纳入教学计划内。
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走“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途径。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针对岗位要求整合专业课程,确定课程包含的核心能力;以专业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编写教学方案、制定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评价考核标准,开展优质核心课程及其网络课程建设。开展真实项目实操训练、将公司的生产项目引进校内,利用实训课充分讲解生产操作过程并完成生产项目。聘请企业工程师任兼职、兼课教师,参与部分实践教学与项目教学,给学生讲课和技术示范,参与技能竞赛的辅导等。以职能竞赛为抓手,以竞赛促进教学。通过竞赛找出差距,找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通过竞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能、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竞赛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提高技能。
四、结束语
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整合资源,推进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一种由学校、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共同参与的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职教育模式,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形成高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构建具有特色的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教育的协同育人、产教融合模式,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我们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办学,有效拓宽学校办学路子,改善办学条件,缩短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距离,推进产教融合。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学校能更充分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强化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
[2]教育部.“关于开展校企协同创新 共建育人平台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2014.
[3]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2.
[4]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粤府办〔2012〕103号),2012.
[5]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11.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