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内心视觉感受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b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联觉和统觉而变成情感的意识的过程。所以在国画教学中,如何通过视觉感受更深地让学生通过心理感受与认识更好地进行个人主动的构建内化美术语言,并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美术语言进行评价欣赏呢?
  一、生活化——学生快乐学习,学会欣赏评价的基础
  1.作品题材内容贴近生活
  艺术本来源于生活而又更高于生活,这句话在我们的美术教学生活中极为贴切。在美术课堂教学欣赏中,我们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培养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并教会他们根据自己的内心感受依据美的法则和规律去创造美的事物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欣赏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艺术本来源于生活,教会学生尊崇内心本真懂得生活的真谛去享受生活,创造美的生活环境。如作品可以选择贴近生活为主题的表现题材的画家。可以选择《齐白石》一课的欣赏开启美术欣赏的大门。从了解齐白石的生平事迹开始知道艺术大师扎根于生活来源于生活,从齐白石表现国画作品的题材中感受作品一切主题都来源于身边最普通但也最有趣的事物,贴近于生活,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让最普通的生活艺术高于生活,使得学生感受到亲切感而乐于去接受它,通过视觉的感知去认识它,从而在本质上已经提高了国画美术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2.过程体验走进生活
  学生的学习大多时间都集中在教室里进行,在学生的概念中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一直会被禁锢。对于学生已有的绘画程式概念大都来自简笔画和一些想象积累的因素,没有很好地结合现实生活的实物去对比观察并加以取舍,比如国画人物的表现,通过对临摹的视觉感受与真实写生中的人物加以对比感知,可以使学生对人物的墨色变化、线条的粗细与人物的造型表现形式又会有更深刻的体验。又如齐白石虾的表现,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真实感受去观察真虾与齐白石画的虾的差异,从现实中去发现理解艺术本来源于生活而又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更高于生活的艺术化处理。并认识其表现的笔法走势及其表现虾的透明且有弹性又跟笔法和墨色极为相关且与真虾有所联系密不可分。美术欣赏教学可以让学生从教室走出去,如让学生到操场校园里写生观察植物树叶等,汲取素材,视觉体验感受艺术的魅力。
  二、情感化——学生健康成长,有效学习的前提
  1.图式视觉情境感化,丰富内心真实体验
  情境欣赏教学重视学生对作品图式的视觉体验与感受并由此生发内心的真实感受。人本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境,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教学环境,让学生深处其中,自主学习。教学时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多种感觉器官有意识地刺激,并潜移默化地加以渗透。如《齐白石》一课中的国画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情感美,如《柴耙图》、《他日相呼》、《祖国万岁》等所描绘的题材无不体现出情感美,让学生透过这些熟悉的事物,听一听声音,摸一摸儿时曾经玩过的玩具农具或者一些最难忘的事物,在这样的情景中再回过头来重新体验真实的内心感受的同时欣赏这些国画作品又会有新的理解与感悟。从而提升美术欣赏教学本身所要学生掌握的艺术情感价值同时也是一种对美好记忆的寄托。
  2.在体验中体现愉悦性与人文性
  新课程性质指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点,并提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做为美育的主要突出特点。提出的人文性体现为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了解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文明的历程,感受艺术与人类生活、情感、文化、科技之间的联系,体验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在中国传统绘画国画欣赏课中能较好地体验人文性,让学生体会到作品欣赏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更加高尚的价值追求。人文性和愉悦性作为艺术课程本身体验人类对真善美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体现了人类的道德情操、人格、生存状态,关注的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发展与命运等。现代教育中,“人的发展”成了教育的宗旨和意义所在,教育关注的应该是“人”本身。美育也就成了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教育应全面地关注学生,不仅是学习方面的,更应是身心发展方面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方面的,还应是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一个人对一件事物的判断不应该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存在,所以在美术作品欣赏教学中我们同样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去看去想去体会从而来欣赏批判。在欣赏课堂的语境创设中生发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集思广益,获得灵感;从视觉图像的感知到内心的肯定情感的生发的同时,更能有效地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掌握国画美术欣赏评价美术语言,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这也适应了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向,更好地提升公民综合素养,提升审美和生活品味。
  三、多元化——学生体现自我,生成自我,发展自我的根本
  1.尊重每个人的内心视觉感受多面性
  學生内心的视觉感受应该是多角度的意识各不相同的,体验也应是多方面的。在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渐渐地发现每个学生去欣赏作品的视角都是不一样,这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存状态和经历息息相关。如《捣练图》一课十二个人物的排列、分工、穿着、头饰、表情所传达的视觉感受信息是不同的,不同学生的理解也不一样,在保留学生内心的那一份内心感受之后,还要加以引导学生通过本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等因素综合地去引导学生学会读图的能力,并再次体验作品本身所带给你的真实感受。
  2.评价角度多层次,引领共同发展
  对于不同的学生,学习目标的维度也不一,这就决定了每位学生美术知识生成的多少也有较大的差异,评价的角度也应多层次。在学生对作品的感知在停留原有基础上的同时还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认识。人最初对世界的感知是从图示中获取,对于国画欣赏教学中学生对作品的评价可以从作品的内容,如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初步的去了解作品概况,如作品名、画家、历史背景等初步对作品进行整体的一个了解。
  总之,中国画欣赏教学其实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中快乐地去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地享受学习带来的收获,为生活而艺术地享受生命艺术的可贵与本真。为生活而艺术的美术欣赏教学理应回归本真,让欣赏不只是停留在作品的本身,而是学会多种思维的方式和一种对生活生命的态度。
其他文献
如今,当教师难,当班主任更难。一个班级五十多个学生,一百多个家长,所谓众口难调,无论班主任怎么努力,家长总会有不满意的,久而久之,难免会产生矛盾、积怨,甚至产生对立,严重影响班级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家校关系的和谐。如何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已成为当前班主任工作能力的重要方面。班主任如何运用智慧,用真心真情与家长沟通,搭建“和谐沟通之桥”呢?我认为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了解学生家庭状况是沟通的前提 
【摘 要】 背诵是学习语言文字最古老的方法之一,综观当前古诗词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有效性策略:品析诗词重点,理解背诵;掌握诵读技巧,强化背诵。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有效性;策略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含蓄蕴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美学、道德、伦理、品格、意志等思想情感,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健全
维京人是航海专家。在9~11世纪,他们控制了欧洲东北部的水上交通。他们还曾抵达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地方。在突袭和抢劫时,他们使用窄长轻便的龙船战舰;而在从事贸易活动时,他们则使用船体较宽较平的货船。这种货船专门用來运输木材、羊毛、兽皮、小麦,甚至奴隶。
攻击性行为在心理学上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敌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许多研究表明就攻击性的行为的频率而言学前阶段的儿童攻击性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线性下降。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却较重视研究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而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研究甚少。攻击性行为侵犯了别人的利益,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这种行为还可能造成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治安的不良后果。这些既不利于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形成,又是日后违法犯罪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重能力培养”等理念已渗透进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但许多时候,教师精心准备的一堂课却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观察别人的教学和自我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学为主体”在我们的课堂中落实得还不够细致,因为我们许多教师不能够做到“结合学情,细致观察,有的放矢”。为此,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做一个有心的“察言观色”者不失为一个有效地解决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心理学认为,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积极情感可使人焕发出惊人的力量去克服困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在教学《日月潭的传说》这篇课文时是这样处理的:  一、读出词中之情  词语是有温度的。“作为语文教师一个重要的职责,
【摘 要】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也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而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起点,在问题研究过程中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就是通过学生思维发展建构科学概念,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有效的科学问题对引领学生思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探究;课堂提问;思维发展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在设计《一
最近这几天,你工作时敲着敲着键盘会不会不自觉地就哼起了哪首歌?   知名撰稿人吕彦妮,前两天在微博上问了一个差不多的问题。昨天我又去看了一遍评论区,52 条评论里除了一个人说《野狼 disco》之外,其他的评论说的几乎都是《我和我的祖国》。   这也是我的答案。   我猜,不仅是我,不仅是评论区的这些网友,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很可能也是这样吧。   《我和我的祖国》首发在 1985 年,原
在好望角,有一座古老的小木屋,里面只住着一位小黑人卡罗。他很聪明能干,好奇心也很强,他常常会问自己很多问题,然后自己想出解决的好办法。  有一次,卡罗被小人好得利用魔法变成了小人,一阵风把卡罗刮到了一棵特别茂盛的百岁兰的叶子上,最后才掉到地上,身体刚好没有受伤。他睁眼一看,映入他眼簾的,是一副古老的墙壁,古壁上有许许多多树叶形状的花纹。卡罗端详了许久,他终于看清了,叶子共十九个。旁边有一副是叶子的
从三年级开始,学校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然而在教学中,我发现,三年级孩子还是好奇、好动、自制能力较差,上课过程中,虽然老师设计了多元的任务、多样的教学方式,但是每到课堂的后10分钟,部分学生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了。后来我发现,将课程划分成模块,利用PPT配以图片和简短的文字以及悠扬的背景音乐将一个个的小模块制作成任务,把学习要点用关键字着重强调。课余时间将学生的作品用PPT做成微课后在下一节课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