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农业建设”,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是第一次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这既给各级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指明了工作方向,也提出了探索农民教育工作的新课题。近年来,黑龙江垦区农广校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发挥农广教育培训职能,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大力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
为深入推进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黑龙江垦区农广校组织开展了黑龙江农业职工基本情况普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并提出工作建议呈报给农垦总局党委。2007年,黑龙江垦区出台了《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关于全面实施从业人员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黑垦局发[2007]16号)政策文件,明确提出由农广校承担垦区“十一五”期间的从业人员素质教育培训任务。近三年垦区农广校连续超额完成“百万中专生计划”招生任务,累计培养中专生、职工职业高中生近4万人,已毕业8万余人。其中2011年、2012年中专招生分别为1.2万人和0.8万人,目前在校生3万余人,在校生数和新生数均位居全国农广校系统省校排名前列。截至2012年底,培养垦区中专生3.7万人,职工职业高中生13万人,累计达16.7万人。
(二)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
经过多年努力,农广校取得了黑龙江垦区下岗再就业培训基地、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基地等资质资格。2011年,在全垦区组织开展了垦区实用人才培训工作专题调研,通过发放调查表、举办座谈会、进户走访等多种方式,了解农工需求,确定科学的工作思路,形成垦区农广培训特色。同时,各级农广分校结合本地农业需求,利用现代媒体资源,扩大农科培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2011年分别与黑龙江省农垦电视台开办农业科普技术栏目“黑土地”;与黑龙江省人民广播电台“北大荒之声”开办“农科天地”栏目,结合全省农事需要和农民需求,制作播放现代农业实用技术。2012年黑龙江垦区农广校在垦区建立了216个大培训联系点,其中省校级11个、市校级105 个、县校级110 个,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实用技术集训班、现场操作培训班和巡回培训班617期,征订、发放实用技术培训光盘2万张、书籍2万册。组织5万余人参加了中央校举办的共计23期的现代农业科技、农技人员技术更新、农耕文化网络大讲堂培训,学生学员参训率达100%。此外,通过开设学校网站、打造信息平台、设立宣传栏、开通“大喇叭”、建设职工书屋、举办专家现场指导、开展职工读书月、读书征文活动,评选职工读书明星等多种形式传授推广宣传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三)努力提高内涵建设水平
垦区农广校加强教学管理,2011年修订编发了《黑龙江垦区农广校教学管理细则》和《黑龙江垦区农广校教学管理汇编》。紧跟形势设置专业,学校根据“两结合”即农业需求与学员选学相结合、现实需求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工作原则,2011年增设了农机使用与维护、设施农业、现代农艺技术、循环农业生产与管理等5个专业,2012年又增设了观光农业经营、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农产品营销与储运3个专业。为切实服务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组织经验丰富的骨干专业教师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精心编写12种垦区地方教学培训教材,教材内容突出科学素质、职业技能和生产经营能力,针对性强,实效性好。
(四)巩固加强农广体系建设
2011年,重新调整黑龙江垦区农广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组长由农垦总局分管教育的副局长担任,教育局局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组织部、宣传部、农业局等23家单位主要领导组成,并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办文件形式印发给垦区各级党政部门,为农广校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和工作氛围。各管理局、各农场分别成立或调整农广校工作领导小组,均由当地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作为成员。各级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农广校工作,解决发展难题。理顺体系管理机制,针对垦区地域线长面广,分校遍布全省、比较分散,办学水平差异大,存在个别瘫痪现象等现状,垦区农广校核实清查各分校人事编制、严格规范分校名称、统一刻制分校公章、规范管理分校校牌制作,积极争取党委支持,保持住各级分校主管体制不变,公益事业单位性质不变,办学格局不变,为农广事业稳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组织保证。
(五)实施重点项目建设
垦区农广校通过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和发挥体系工作合力。2011年争取国家中职教育建设项目资金500万元,购入美国凯斯拖拉机等6台大型现代农业机械,在852农场建设集农机展示、教学培训、指挥管理多功能一体化的黑龙江垦区农广校首家现代农业实训中心,为培养大批农机驾驶员、维修员等实用人才搭建了观摩学习和实践操作平台。2011年、2012年在中央农广校指导帮助下,在红旗农场等地建立了6个全国农广校系统节能减排宣传培训示范管理区,自行筹资又增建6个垦区级示范基地。按照总局校主管、9个管局校协管、9个农场校具体负责的工作原则,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完善培训教室23个;建立“致富早班车”广播站35个;新建藏书300册以上的职工科技书屋20个;新建节能减排科普宣传橱窗35个、张贴科普知识挂图1800套;印发宣传材料5万余份;开办培训班28期,培训学员3000人。
二、黑龙江垦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的思考
农广校开展的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职业教育,就地取材地培养了一大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符合垦区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学员现实需求,是垦区农业职工教育的有效形式和提升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黑龙江垦区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农职教育工作,大力支持农广教育培训事业。垦区农广校的办学发展工作纳入到《黑龙江垦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和《黑龙江垦区教育工作要点》等政策文件中。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同志在2011年垦区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农广校工作的重视、支持,充分发挥农广校远程教育的办学优势,为垦区搭建好职工终身学习的平台”。在新形势下,黑龙江垦区农广校加大“四大课堂”建设,每年实现培养中专生5千人以上,使垦区农业从业人员中专以上文化程度达到85%。创建各级各类现代农业实训基地100个,开展阳光工程、创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农业、农机、畜牧等专业)培训10万人次。专任教师达到60人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20%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在30%以上,专业教师的比例在50%以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职工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引用IPTV模式,设置三级办学管理平台,努力构建垦区农业教育培养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强大,设施配套、手段先进,系统协调、运行高效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使农广校成为多专业、多层次、多种办学模式的现代农业远程教育学校,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发挥农广教育培训职能,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大力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
为深入推进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黑龙江垦区农广校组织开展了黑龙江农业职工基本情况普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并提出工作建议呈报给农垦总局党委。2007年,黑龙江垦区出台了《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关于全面实施从业人员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黑垦局发[2007]16号)政策文件,明确提出由农广校承担垦区“十一五”期间的从业人员素质教育培训任务。近三年垦区农广校连续超额完成“百万中专生计划”招生任务,累计培养中专生、职工职业高中生近4万人,已毕业8万余人。其中2011年、2012年中专招生分别为1.2万人和0.8万人,目前在校生3万余人,在校生数和新生数均位居全国农广校系统省校排名前列。截至2012年底,培养垦区中专生3.7万人,职工职业高中生13万人,累计达16.7万人。
(二)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
经过多年努力,农广校取得了黑龙江垦区下岗再就业培训基地、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基地等资质资格。2011年,在全垦区组织开展了垦区实用人才培训工作专题调研,通过发放调查表、举办座谈会、进户走访等多种方式,了解农工需求,确定科学的工作思路,形成垦区农广培训特色。同时,各级农广分校结合本地农业需求,利用现代媒体资源,扩大农科培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2011年分别与黑龙江省农垦电视台开办农业科普技术栏目“黑土地”;与黑龙江省人民广播电台“北大荒之声”开办“农科天地”栏目,结合全省农事需要和农民需求,制作播放现代农业实用技术。2012年黑龙江垦区农广校在垦区建立了216个大培训联系点,其中省校级11个、市校级105 个、县校级110 个,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实用技术集训班、现场操作培训班和巡回培训班617期,征订、发放实用技术培训光盘2万张、书籍2万册。组织5万余人参加了中央校举办的共计23期的现代农业科技、农技人员技术更新、农耕文化网络大讲堂培训,学生学员参训率达100%。此外,通过开设学校网站、打造信息平台、设立宣传栏、开通“大喇叭”、建设职工书屋、举办专家现场指导、开展职工读书月、读书征文活动,评选职工读书明星等多种形式传授推广宣传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三)努力提高内涵建设水平
垦区农广校加强教学管理,2011年修订编发了《黑龙江垦区农广校教学管理细则》和《黑龙江垦区农广校教学管理汇编》。紧跟形势设置专业,学校根据“两结合”即农业需求与学员选学相结合、现实需求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工作原则,2011年增设了农机使用与维护、设施农业、现代农艺技术、循环农业生产与管理等5个专业,2012年又增设了观光农业经营、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农产品营销与储运3个专业。为切实服务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组织经验丰富的骨干专业教师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精心编写12种垦区地方教学培训教材,教材内容突出科学素质、职业技能和生产经营能力,针对性强,实效性好。
(四)巩固加强农广体系建设
2011年,重新调整黑龙江垦区农广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组长由农垦总局分管教育的副局长担任,教育局局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组织部、宣传部、农业局等23家单位主要领导组成,并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办文件形式印发给垦区各级党政部门,为农广校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和工作氛围。各管理局、各农场分别成立或调整农广校工作领导小组,均由当地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作为成员。各级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农广校工作,解决发展难题。理顺体系管理机制,针对垦区地域线长面广,分校遍布全省、比较分散,办学水平差异大,存在个别瘫痪现象等现状,垦区农广校核实清查各分校人事编制、严格规范分校名称、统一刻制分校公章、规范管理分校校牌制作,积极争取党委支持,保持住各级分校主管体制不变,公益事业单位性质不变,办学格局不变,为农广事业稳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组织保证。
(五)实施重点项目建设
垦区农广校通过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和发挥体系工作合力。2011年争取国家中职教育建设项目资金500万元,购入美国凯斯拖拉机等6台大型现代农业机械,在852农场建设集农机展示、教学培训、指挥管理多功能一体化的黑龙江垦区农广校首家现代农业实训中心,为培养大批农机驾驶员、维修员等实用人才搭建了观摩学习和实践操作平台。2011年、2012年在中央农广校指导帮助下,在红旗农场等地建立了6个全国农广校系统节能减排宣传培训示范管理区,自行筹资又增建6个垦区级示范基地。按照总局校主管、9个管局校协管、9个农场校具体负责的工作原则,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完善培训教室23个;建立“致富早班车”广播站35个;新建藏书300册以上的职工科技书屋20个;新建节能减排科普宣传橱窗35个、张贴科普知识挂图1800套;印发宣传材料5万余份;开办培训班28期,培训学员3000人。
二、黑龙江垦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的思考
农广校开展的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职业教育,就地取材地培养了一大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符合垦区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学员现实需求,是垦区农业职工教育的有效形式和提升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黑龙江垦区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农职教育工作,大力支持农广教育培训事业。垦区农广校的办学发展工作纳入到《黑龙江垦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和《黑龙江垦区教育工作要点》等政策文件中。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同志在2011年垦区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农广校工作的重视、支持,充分发挥农广校远程教育的办学优势,为垦区搭建好职工终身学习的平台”。在新形势下,黑龙江垦区农广校加大“四大课堂”建设,每年实现培养中专生5千人以上,使垦区农业从业人员中专以上文化程度达到85%。创建各级各类现代农业实训基地100个,开展阳光工程、创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农业、农机、畜牧等专业)培训10万人次。专任教师达到60人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20%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在30%以上,专业教师的比例在50%以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职工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引用IPTV模式,设置三级办学管理平台,努力构建垦区农业教育培养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强大,设施配套、手段先进,系统协调、运行高效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使农广校成为多专业、多层次、多种办学模式的现代农业远程教育学校,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